

【摘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重視課堂教學作用的發揮,應明確課堂教學是實現學校“立德樹人”目標的主要渠道,由此延伸出要將學校學科知識教育與德育融合。在教學實踐中,各個學科均承擔著德育任務,文章將“立德樹人”作為研究背景,將促進學科德育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作為研究目的,圍繞初中數學教學實踐與德育,從融合點、融合策略兩個角度開展研究,以期文章的研究內容能夠為一線教育教學工作者提供有利的教學理論參考。
【關鍵詞】數學教學;立德樹人;德育;融合
作者簡介:孫志斌(1973—),男,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臨平第二中學。
通過歸納現有的文獻資料,總結我國數學學科德育現狀,筆者發現當前我國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效果并不理想。但數學學科教學中應當承擔的德育責任是毋庸置疑的,應當實施的德育任務也是不容推卸的。總體來看,教師的課堂德育意識缺失、德育目標模糊以及德育方式缺乏創新是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而文章所研究的主題,即學科知識教學與德育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幫助一線教師豐富德育方式,強化教師的德育意識,使教師進一步明確德育目標,提升數學教學與德育融合的效果。
一、數學教學中學科知識的教學與德育的融合點
(一)辯證唯物主義和理想信念
初中數學教材中關于理想信念的德育資源主要涉及辯證唯物主義和理想信念。本節結合數學學科知識對這兩個融合點進行簡要分析。
例1:教師在教學“有理數減法法則”中的相關內容時,可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中的“對立統一”的觀點,“對立統一”主要是指事物的本身包含矛盾,而矛盾的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有理數加減法的運算方式本質上屬于矛盾的兩個對立面,即加法與減法是對立的關系,但在有理數運算的過程中引入了負數,那么減去某一個負數就意味著加上這個負數的相反數,有理數減法運算可轉換為加法運算,即加減雙方的統一關系。如2-(-5)與2+5的運算方式和結果均是統一的。
例2:教師在教學“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相關教學內容時,可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中的“質量互變”觀點,即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引發質變,產生新質,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開始新一輪“質量互變”,所以“質量互變”是一個持續循環的過程。教材中直線與圓相交、相切、相離時d與r的關系,按照順序分別為d
例3:教師在教學“圖形全等”概念時可引入國旗向學生滲透紅色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呈現中國國旗,并圍繞國旗中的五角星圖形向學生介紹“圖形全等”的概念,即形狀相同且能夠完全重合的或圖形相似比為1的兩個圖形為全等圖形。待概念引出后教師可用2~3分鐘的時間開展紅色教育,探討內容主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紅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代表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體現人民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的理想信念。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初中數學教材中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資源主要涉及愛國主義教育以及民族團結教育等方面,本節結合數學學科知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融合點進行簡要分析。
例4:關于“求傾斜角”的問題:國內某市政府在城市建設環節中開展天橋兩端斜道建設項目,該項目能夠為區域內的市民推自行車過天橋提供極大的便利,題目中給出的已知條件為斜道長40米,天橋高10米。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借助該問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之前,教師需把握該問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之處。市政府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關注人民福祉,為百姓修建天橋斜道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例5:在“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借助蒙古包圖片,將其作為一種歷史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在了解蒙古族人民生活習性的基礎上,能夠尊重和欣賞蒙古族的歷史文化。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一融合點也需要教師立足教學實踐,借助相應的問題滲透德育。
例6:在“樣本與數據分析”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開展社會公德教育。如創設公交車讓位的問題情境:當你乘坐公交車時,會主動給老、弱、病、殘、孕讓座嗎?教師用資料柱狀圖呈現不同調查指標的人數,讓學生求參與調查總人數和某項指標占比。問題情境中體現的尊老愛幼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教師開展社會公德教育的契機。
(四)生態文明教育
初中數學教學中關于生態文明的德育資源主要涉及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等方面,本節結合數學學科教學實踐對生態文明教育這一融合點進行簡要分析。
例7:在“樣本與數據分析”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廢舊電池污染水資源等問題情境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如讓學生探究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占總水量的比例,我國淡水資源占地球淡水資源的比例,我國人均淡水為多少立方米等問題。教師通過設計淡水資源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數據分析后樹立節水意識。再如,已知一粒廢舊的紐扣型電池可污染約60萬升水,如果本班每名學生丟棄一枚紐扣型電池,求共污染多少升水。教師通過設計水資源污染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強化環境保護意識。
(五)思維品質教育
數學學科德育中的思維品質教育主要側重于思維嚴謹和求真務實兩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通過讓學生反復推理和論證滲透思維品質教育。本節結合數學學科教學實踐對思維品質教育融合點進行簡要分析。
例8:在“平行線的判定”教學實踐中,教材或練習冊中的習題給出了平行線圖形,但若想證明兩條直線平行則需要開展一系列的論證,并規范地呈現出整個論證過程。教師讓學生規范論證,能使學生的數學邏輯性、思維嚴謹性得到提升。而求真務實的思維品質的培養,教師可立足于每一節課的參與、每一次數學作業的完成等方面,引導學生在日常的數學學習中養成一絲不茍和認真專注的習慣。
(六)理性精神教育
理性精神主要是指人在面對重大事件時能不被個人情緒或外部環境所左右的一種能力,也指人運用理智的能力。理性精神在數學學科中主要體現為學生能夠利用以往所學習的知識和所積累的經驗挖掘出題目中的隱藏條件和誘導條件,或能總結出一定的規律進行解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運用數學公式的教學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分類討論函數中動點的位置和不等式的運算,應用數學結合法或換元法等轉化思想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使學生能夠從感性學習轉變為理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七)審美教育
審美是人理解世界的一種能力,在數學學科中,曲線、圖形、符號、對稱以及旋轉等均體現著數學的美。因此學科知識教學與審美教育的融合點相對較多,教師可從黃金分割、平移旋轉、圖形繪制等多個方面滲透審美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注意,雖然數學的美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審美本身附帶了主觀感受,所以審美教育應立足于學生的參與與感悟。
以徒手畫圓為例,教師能夠將大拇指作為圓心,其他兩個手指夾住粉筆在黑板上徒手畫圓,那么在課余時間,教師可以鼓勵班級學生應用此種方法在黑板上練習徒手畫圓,學生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審美能力得到了提升。對于審美教育滲透,教師應該將側重點放在日常的“教”與“學”中,審美本身的主觀感受相對較強,教師無須刻意開展審美教育,僅需要幫助學生創設一個能感知數學美的環境即可。
二、初中數學學科知識教學與德育融合的策略
(一)挖掘資源,整合利用
數學教材中有較多的德育資源能夠作為教師開展德育的素材,所以教師在數學學科知識教學與德育融合的過程中要重視德育資源的挖掘,從而發揮學科知識的德育價值。在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方面,教師可利用有理數相關法則、開平方的概念以及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等知識進行教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教師可利用教材中的數學史或習題中所蘊含的文化資源,如剪紙、象棋等進行教育。在挖掘德育資源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考量學科知識的非數學意義,教材中的材料大多以文字或圖片的形式呈現,材料的目的大多為解決問題或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上文中的例3,五星紅旗圖片的呈現,其數學意義為全等圖形概念的學習,而非數學意義則為理想信念教育。
(二)把握知識,優化方法
第一,教師應強化數學史教育,數學史作為一項重要的德育資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情感與學習興趣。例如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學中,教師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班級學生呈現趙爽弦圖,并用簡潔的語言為學生講解趙爽弦圖背后的故事,以此種方式引出勾股定理。然后再組織班級學生動手測量并計算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感。
第二,教師應重視德育方法的優化,數學學科德育需要一定的載體,同時也依賴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教學法,以多媒體情境創設或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為學科知識與德育內容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積極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構建完整的德育方法體系,文章以思維嚴謹為例構建德育方法體系,如圖1所示。
第三,教師應制定學科德育體系,用以指導學科德育的有序、有效開展,文章所設計的學科德育體系如圖2所示。
圖2的德育體系框架從三個層面擬定了初中數學學科德育的主要方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以圖1為基礎,細分每一項德育內容。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例,在認知層面上,教師可借助國內科學家對數學領域的貢獻以及數學領域優秀的人物開展愛國主義認知教育;在情感層面上,教師可從憂患危機感、國家榮譽感和公民責任感三個方面開展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在意志層面上,教師可從理性愛國與職業規劃兩個方面開展愛國主義意志教育。
(三)數學作文,德育評價
數學作文是近年來在數學學科教學實踐中產生的一種新興的課后作業,主要是指學生將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感悟用“數字+文字”的形式表達。這一方式為教師進一步掌握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提供了資料支撐,為教師實施教學評價創造了契機。同時教師通過批閱學生的數學作文,能夠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幫助學生迅速突破學習難點。所以在學科德育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嘗試應用此種方式開展德育教學實踐評價。
結語
通過研究,教師明確了在數學學科教學實踐中德育融合點的把握,德育資源的挖掘,以及德育方法體系的優化等均是促進學科德育高效、有序開展的關鍵,同時明確了德育目標對數學學科德育的開展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馮曉強.讓德育教育的種子植入初中數學課堂[J].清風,2021(04):49.
[2]李強.讓德育教育融入初中數學課堂[J].求知導刊,2020(34):87-88.
[3]張華.探究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23):11-12.
[4]鄧永勝.淺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讀寫算,20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