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在幼兒園中,參與游戲活動,能使其各項能力得到有效培養。而融合式創造性游戲的合理開展,對幼兒能力的發展更為有益。為此,文章分析融合式創造性游戲的開展意義和開展原則,并從三點出發探究幼兒園融合式創造性游戲開展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有效策略;創造性游戲;融合式;幼兒園
作者簡介:陳彥(1982—),女,福建省廈門市第十幼兒園。
創造性游戲是幼兒可以以想象為支柱,積極、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它主要包括角色游戲、結構游戲和表演游戲這三種游戲類型。創造性游戲可以讓幼兒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自由發揮,滿足幼兒喜歡學習、好提問、好奇心強、善于模仿的特點。筆者圍繞創造性游戲的環境設置、教學方法、評價方法等進行了實踐研究,認為將三大游戲有機結合,采取開放式組織指導策略,能確保創造性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得以真正實施。
一、幼兒園融合式創造性游戲開展的意義
隨著幼兒園活動的不斷豐富和幼兒游戲水平的不斷提升,幼兒園游戲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逐步出現了融合式的游戲,如在創造性游戲中,隨著結構作品(超市、商店、馬路等)的不斷完善,幼兒會自主創造出洗車員、司機、售貨員等不同的人物角色或新的游戲場景來契合已有的結構作品,進一步豐富游戲內容和提升游戲質量。
為了更好地順應幼兒的發展、尊重和理解幼兒的游戲形式和學習形式,教師在創造性游戲的開展中,應不斷推進、支持幼兒的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探索和學習。融合式創造性游戲改變了過去三類游戲單獨開展的模式,將三類游戲的環境創造、材料傳遞和空間布局有機結合起來,并與各類教育相融合,從而保證幼兒園游戲活動的真正實施。
二、幼兒園融合式創造性游戲開展的原則
(一)融合性
在融合式創造性游戲中,游戲首先要具備充分的融合性,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不同游戲的融合,即教師要尊重幼兒的需求,將結構游戲、角色游戲、表演游戲靈活地融合起來。另一方面,是對游戲要素的融合,即教師要將游戲的資源、環境、教學方法等靈活地融合。教師通過這兩方面的融合,可以創造出更為理想的游戲環境。
(二)合作性
合作屬于社會互動,是個體、群體間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利用協作最終達成目標的一類聯合式的行為。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往往有著很多的合作需求,當人缺少合作的能力及精神時,其人際關系、職業生涯等都會面臨問題。幼兒正處在合作精神培養的關鍵時期,為此,在游戲開展中,教師要重視游戲的合作性,給予幼兒發展合作能力的平臺,為其后續的發展打好基礎。
(三)生活性
在學前階段,引導幼兒提高對生活的認知十分重要,幼兒教育的內容也基本是圍繞幼兒生活的,以期提高幼兒的生活能力,使其對生活問題的思考及解決更加順利。為此,在游戲設計中,教師無論對哪類游戲進行結合,都要考慮游戲的生活性。教師在游戲中使用幼兒熟悉的生活元素及環境,既可以促使幼兒積極投入游戲,又可以促使幼兒在游戲中培養生活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幼兒在玩中學,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
三、幼兒園融合式創造性游戲開展的有效策略
(一)創造開放自主的物質游戲環境
幼兒的發展是其自身與環境能動作用的結果,因而融合式創造性游戲的人文環境與物質環境共同形成了幼兒發展的環境支撐。對于引導幼兒發展的物質環境的創設策略,筆者將從材料投放和場地創設兩個維度的融合進行闡述。
1.材料投放打破界限,鼓勵幼兒想象創造
創造性游戲理應是開放的、自主的,但當前創造性游戲中的材料投放卻缺乏這種特點,材料投放區域性特點顯著,例如角色游戲中多出現娃娃、醫院玩具、模擬日常生活的各類玩具等,而表演游戲則多以頭飾、服裝、鞋子為主,各類型積木、拼插玩具等成了結構游戲區的主導材料。表面上各區域內游戲材料豐富,但在材料多樣化的背后的卻是區域間材料的隔閡與封閉。以游戲材料為中心的游戲區域各自為營,幼兒所進行的游戲與操作的材料、區域一一對應,缺乏區域間的材料互動。這不僅限制了幼兒的活動,還限制了幼兒自主發展。當幼兒在面對問題并積極思考以尋找解決方式時,卻由于區域的封閉,不得不把搜索范圍局限于現有區域,忽視其他游戲區內材料的可利用性,得不到更多解決方案,原本萌發的自主性也逐步消減。例如,在玩角色游戲“麥當勞”的時候,幼兒想到,用完餐之后,真實的麥當勞餐廳里有一個大垃圾桶可以回收那些吃剩的食物,但在游戲中,這些“垃圾”沒地方放。幼兒想要一個大垃圾桶,就要去找一個大的桶,但一時間沒有辦法拿到。因此,幼兒就在這個環節遇到了瓶頸,沒有辦法繼續游戲。孤立的材料、區域將幼兒限制于某一特定的游戲內,無論是解決問題還是想象創造,幼兒都被局限在封閉的環境中。這些看似豐富的游戲材料營造出幼兒可以自主發展假象。
學前幼兒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其思維發展需依靠具體形象的事物。因此,教師在進行游戲材料投放時,可突破原本固定的游戲區域,增加區域間的互動,將不同區域的游戲材料混合,充分從物質材料方面體現創造性游戲各區域間的融合。例如,教師將結構游戲區的拼插玩具、積木等適當地投放到“麥當勞”這個角色游戲中,當幼兒需要一個垃圾桶的時候,可以用花片、積塑馬上拼搭出一個垃圾桶,使游戲能夠繼續推進。同時,這種方式的投放也讓幼兒在實物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非結構化材料所帶來的物質刺激。幼兒通過親自動手完成游戲中所需要的材料、玩具,不但可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這也為他們的游戲選擇提供了多種可能。
2.游戲場地融合開放,兼顧幼兒差異性需求
長期以來,筆者所在的幼兒園的游戲都是在班級的小環境中進行的。幼兒人數多,場地小,材料堆放在擁擠的地方,幼兒移動極為不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決定開放游戲場地,合理利用所有空間。一是拓寬班級小環境。充分利用走廊、洗手間和宿舍,打通室內外場地,如在洗手間附近設置理發店,在多功能宿舍設置娃娃屋、醫院、圖書館,在兩個班級之間的走廊上設置一個表演劇場。二是組合班級新環境。當兩個或多個班級同時進行游戲時,幼兒可以在兩個或多個班級之間穿行,進行系列活動,由此讓幼兒不再局限于規定的狹小空間,這樣既豐富了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又充分體現了游戲的自主性。三是利用園內大環境。幼兒園的許多大場地平時利用率較低,在開展“游樂場”這一融合式創造性游戲時,就可以將活動場地選為操場上,為幼兒提供更開闊的場地,讓幼兒玩得更加投入,更加富有創造性。
(二)創造開放自主的人文游戲環境
創造性游戲提供了幼兒發展至“最近發展區”的機會,游戲材料、環境等方面的融合成為幼兒發展的物質“腳手架”,而教師的指導則從人文層面為幼兒發展搭建“承重結構”。
1.指導的前奏——觀察先行
教師只有仔細觀察和記錄游戲的情況,才能充分了解幼兒參與活動的情況,把握住游戲的脈搏。然后教師再有目的地制訂游戲方案,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開展創造性游戲。為了更好、更全面地觀察和記錄兒童游戲的情況,教師可以仔細地制作幼兒游戲的觀察紀錄表,在綜合觀測的基礎上,重點做好跟蹤觀察、記錄和分析,做到觀察有重點、指導有要點。
2.指導的進程——整合遷移
幼兒在游戲中的發展與在其他活動中獲得的發展是一體的關系,幼兒在各種活動中能實現知識經驗、學習策略的遷移。如在“游樂場”這一主題活動中,筆者引導幼兒將結構游戲與數學活動中的排列組合、美工活動中的造型藝術等知識有機整合,使幼兒的結構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能運用排列組合的方法來鋪地板、設計圍墻,運用所學的配色技能對設計的樓房進行色彩搭配等。同時,筆者也鼓勵幼兒將制作好的作品融入角色游戲中,在游樂場搭建完成之后,幼兒自制游樂場門票、開設游樂場專車游覽線等,玩起了角色游戲“游樂場”。在玩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又將迪士尼游街表演游戲的經驗遷移到角色游戲中,增加了歌舞表演的環節,從而將表演游戲融入創造性游戲中。
3.指導的深入——生成轉換
要想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教師必須對幼兒進行深入的引導,引導幼兒獨立思考,善于發現。幼兒的生活經歷越豐富,游戲內容越新穎,可玩的層次越高,幼兒對游戲的興趣就越大。為此,教師應努力為幼兒創造各種條件,讓幼兒走向社會,親近生活,積累經驗。在開展融合式創造性游戲“麥當勞”時,筆者充分發揮家園配合的力量,讓家長在周末帶幼兒到麥當勞餐廳里觀察其運作方式;筆者還邀請在麥當勞工作的家長來園,跟幼兒互動,解答幼兒在游戲中遇到的問題等。教師作為整個游戲的引導者,要善于把握游戲的進度,注重挖掘幼兒的潛能,推動游戲發展。如在“麥當勞”主題游戲中,筆者發現有的“家庭”有了叫“外賣”的需求,打電話到麥當勞訂餐后,卻總是無人送餐,于是引導幼兒拓展出“麥樂送”的游戲。
(三)創造開放融合的評價模式
教師對于幼兒發展、表現的評價是融合式創造性游戲的重要組成部分,適宜的評價不僅有助于教師發現幼兒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或優勢,更可為幼兒今后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首先,無論是日常教學活動還是創造性游戲,幼兒都處于核心地位,這一核心地位同樣適用于評價之中。教師評價時可轉換原有的“一言堂”模式,將評價的話語權歸還給幼兒,讓幼兒進行自評及互評,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這樣一來,教師可為幼兒發展創造另一種環境,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自主討論。在開展“游樂場”的游戲時,剛開始幼兒只是在玩結構游戲,在結構作品即將完成時,幼兒提出了想要“玩游樂場”。教師在聽到幼兒提出的建議后,積極思考幼兒行為背后的思想變化,與幼兒一起,將單純的結構游戲變為結構、角色和表演融合的創造性游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幼兒的自我表述,理解了幼兒的行為動機,從而做出了及時的引導和評價。其次,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評價之余也應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評價方式、評價對象、評價效果、自身對于創造性游戲及幼兒自主性發展的理念等都可以成為教師評價反思的重點。如果教師能在這種自我建構、自我修正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改進,對于當前所采取的評價模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么在推動幼兒發展之余也能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最后,教師對于創造性游戲中幼兒發展的評價應結合創造性游戲的特點與當前幼兒發展的現狀,確保評價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教師要基于游戲自主性、創造性等特點,形象具體地評價幼兒所具有的自主觀念或行為,切忌泛泛而談或輕描淡寫。
四、組織融合式創造性游戲的注意事項
(一)教師可以合作設計游戲
在游戲活動中,教師本身的游戲設計能力,會對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質量有著明顯影響。特別是在融合式創造性游戲中,要想合理地設計游戲,教師就要明確幼兒實際發展的狀況,對結構游戲、角色游戲和表演游戲內容靈活運用,最后呈現給幼兒富有趣味的游戲,而這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有著較高要求。若設計游戲的教師能力不足時,最終設計的游戲活動也會存在問題,有可能不能吸引幼兒,或不能讓游戲開展的效果得到保障。因此,教師要積極學習融合式創造性游戲的知識,嘗試聯合更多教師來設計游戲,對優秀教師的游戲創設經驗要主動借鑒,并重視對游戲不斷改進調整,通過不斷地改進,讓游戲活動更加合理,更吸引幼兒,更滿足幼兒能力發展的根本需求。
(二)教師應該適度介入游戲
當游戲的發展出現偏差后,教師應該通過獎勵制度,及時地介入游戲。在游戲中,幼兒會扮演成不同的角色,他們可能變成建筑師、演員等,但不變的是他們都希望得到教師的充分肯定和表揚,因此,在游戲中,教師可以借助獎勵或者懲罰,讓幼兒約束自身的行為,控制破壞行為。當幼兒在游戲中損壞道具時,教師可以扮演家長等不同角色來教育、引導幼兒;在幼兒表現良好時,教師可以代入經紀人、上司等身份,給予幼兒合理的獎勵。借助介入幼兒的游戲活動,教師可以讓幼兒在游戲情境中了解更多知識,培養良好的習慣,讓游戲可以更有趣味,并且更加有序。
結語
在幼兒階段,游戲是幼兒認識世界、學習及娛樂的重要方式,教師對游戲活動進行合理設計,可以確保幼兒得到理想的游戲環境,使其能力的鍛煉和提升更為有效。在融合式創造性游戲中,為確保游戲最終的效果,教師應該加強學習,積極向更多優秀教師請教,對各類游戲進行靈活的融合,并對游戲進行優化改進,讓融合式創造性游戲可以充分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和發展需求,讓游戲在幼兒教育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效果,也促進自身幼兒教育水平提升。
【參考文獻】
[1]余玉珍.幼兒園教學中有效開展游戲教學策略探究[J].環球慈善,2020(3):29.
[2]徐婷婷.幼兒園課程游戲化與園本特色的有效結合策略研究[J].下一代,2020(2):1.
[3]李倩云.幼兒園創意手工教學有效開展的策略探究[J].科普童話,2019(36):178.
[4]蔡益陽.幼兒園探究式科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