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麗
新時期,老年大學作為老年教育的平臺載體,其課程體系建設和實施正趨于成熟。目前,伴隨著我國老年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老年大學正步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因此,提升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水平成為老年教育發展的重點。本文將在對老年大學的概念和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的特點和價值進行簡要概述的基礎上,對老年大學提升課程體系建設水平的必要性和國內外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的現狀進行分析,其中重點對榮成市老年大學課程體系的現狀進行分析,找出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在問題的分析中找尋提升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水平的具體措施,以為我國老年大學建設水平的提升提供具體的理論依據,以老年大學建設的完善來豐富老年人的生活,構建“老有所學”的社會環境,為社會的發展增添色彩。
老年大學的概念
老年大學作為養老社區學習休閑配套的重要承載空間,基于需求分級模型,被定義為:針對養老客戶的精神類生活需求,提供教學、演出、活動和社交等功能的服務空間,具體可劃分為通用教室、專業教室、大型多功能廳或禮堂、私享社交及泛社交空間。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政府應該搭起架子,兜住底子,盡可能使社會文化資源多向老年人傾斜一些。作為教育體系的中樞神經末梢,相關單位應敏銳地感知需要水溫的變化,扶持自我學習型組織。公共決策機構等部門應主動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本與政府以及社會力量,為廣大老年群眾提供更加豐富和優質的精神食糧,積極推進中國老年文化教育發展,充盈廣大老年人的思想文化生活。
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的特點及價值
老年大學的辦學理念是為老年人提供豐富的課程體系,提升老年人的知識儲備,豐富老年人的業余生活, 陶冶生活情操,更好地服務社會,積極緩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壓力,構建健康和諧的精神世界。老年大學的課程體系特點是:一是課程建設要貼近老年人生活,課程設置合理,課程豐富具有特色,能增長老年人的知識,豐富老年人的生活。二是課程建設要以陶冶老年人情操、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為出發點,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為老年人提供專屬課程對接服務,構建專業課程考核體系,促進課程體系銜接實際生活,充分激發老年人學習課程的主動性。
提升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水平,是老年人自身追求的必然需要
從老年大學自身發展來看,伴隨著當代經濟、政治、科技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的迅猛發展,離開工作崗位的各年齡段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發展呈現為“長尾”態勢。其根本原因是,我國的生產力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樣化,人的心智和思維能力得到了延伸,具備了追求個性和自由感的條件。老年人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漸增加,對精神文化的個體性、多樣化的需求日益增多,這是社會正向發展的必然趨勢。
提升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水平,是當前的社會性需要
老年大學的課程體系建設賦予老年人以鮮活的生命力。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的迅速發展,使老年人產生了智力的社會適應問題。在經歷了認知調節、態度轉變和行為轉折的過程后,促使老年人重新規劃自己的晚年生活,作出了重新自我振奮的人生選擇——進入老年大學接受再教育。老年大學應根據老年人更新、升級知識結構的需求,享受教育、享受文化的精神需要,設置出相應的課程,供他們自由選擇。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文化傳播方式轉變-—課程書本向視頻音象轉移,老年人對世界的認知方式以及想象方式也發生了社會性轉移,這促使老年人接受世界并做出相應的反應,對課程需求的增加也是對社會發展的一種適應。提升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水平,是社會未來發展的需要。
我國老年大學課程建設和發展的進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回答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發達國家第三年齡教育課程規劃設計所取得的成果相比,與飛速發展的世界教育改革大勢相比較,中國老年教育還處于“初級階段”;中國老年大學的課程規劃設計同樣處于“草創時期”,還存在著改革和完善的很大空間,還有許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
國內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現狀及不足
中國的老年大學對于課程建設沒有“規劃設計”理念,只有“課程設置”理念。中國的老年大學對于課程建設奉行的是“課程設置”,一般按照“按需設課”原則進行。只是針對校內的部分老年學員的精神文化需求設置課程,而沒有在對社會廣大老年人群體精神文化需求的精準調研基礎上進行規劃,因而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群體不斷變化著的精神文化需求及其結構性變化的特點;更不能使現在和將來的老年人群體精神文化需求中的冷門需求和熱門需求都得到充分滿足。正因為如此,中國老年大學現存的“按需設課”理念必須更新和升級。基于老年教育的價值取向、宗旨和培養目標,老年大學課程建設應以更開闊更豐富的新理念作為老年大學課程建設理念,以達到吸引更多老年人進入老年大學享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的目的,讓他們在享受教育和文化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影響我國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的主要因素
我國老年大學課程建設缺乏“課程論意義”的理論和課程政策的指導,在課程設置的實施中出現了學科、專業理念或者學科體系不清晰、不規范的問題。有的老年大學在課程設置方面,學科性不強,不能構成完整的學科體系;有的老年大學課程建設缺乏系統性,比如將戲劇專業相關課程歸類到器樂系,將戲曲專業相關課程歸類到聲樂系,將書法繪畫等統一整合為一個課程等等。因此,老年大學為老年學員提供的課程結構尚不合理規范,相關學習模塊仍需進一步加以完善;老年大學在課程建設方面的操作步驟有待于完善,課程規劃設計缺乏充足的調研,與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相脫節,相關課程建設的基本條件仍需要改善和增進。
加強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的指導原則
一是從區域實際出發,老年大學課程設置要充分發揮地方文化特色優勢。例如,在山東地區開設呂劇課程、東北地區開設二人轉課程以及在河北地區開設評劇課程等,在民族眾多的地區開設少數民族文化課程。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老年課程體系可以增進老年大學的文化精神內涵,擴展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促使其積極融入老年大學的課程學習之中,充分反映老年人對地方文化的興趣和愛好。二是構建系列化和模塊化的形態體系,老年大學教育課程規劃設計要向常規高校課程設計看齊,逐步完善,體現正規化。老年大學的每個院系課程規劃設計,要以模塊化構成為主,融入思想教育、體育健康、專業課設置和選修課獲取學分等等,課程結構構建要合理,留有后續發展的空間,課程的層次性要清晰。
加強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的主要途徑
一是汲取世界的先進理念,向老年人提供富有無限選擇性的想學、可學和能學的專業和學科課程體系,構建起老年大學的課程體系,構筑文化力量,從專業學習的角度搭建課程體系,設定學科理論課程的科學性和開放性,搭建結構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融合課程復雜性、豐富性和時代性等新要求,提升老年大學課程建設的高質量。二是準確掌握不同區域老年人群體特征,以及他們的精神發展需求,這是構建老年大學課程體系的首要條件。把握校外老年人生活精神需求和校內老年學員課程需求,形成具有接受度高的課程體系,關照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熱點。
提升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水平的可行性
一是以辯證思維方式規劃設計課程體系,構建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必須確立系統性和開放性的辯證思維方式,促使不同時代的人相互聯系,使個人與生命系統中的其他成員相互聯系;賦予課程以系統性、結構性和多層級的長尾形態,形成課程賴以生存的開放式模塊群,從而避免了課程的碎片化、無序化設置,構建成一個具有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相協調的有機系統。二是教育的普遍規律與老年教育的特殊規律相結合。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必須從老年人個體的自然狀況、興趣愛好、學習目的以及學習后精神文化需求的結構性變化等方面,在綜合研究考量的基礎上,突出課程規劃設計的人性化。三是成立由教育領域專家、大學任職老師以及教學管理人員共同構成的老年大學課程構建團隊,負責研究開發課程規劃設計,通過與老年學員親密接觸,了解他們學習中的所知、所想和所需。四是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建立評價機制,不斷完善老年大學的課程體系及其模塊,需要在構建課程體系的同時研制出相應的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及時發現問題,準確把握課程建設發展趨勢,使課程體系的結構趨向有序和完善。
老年大學成為滿足老年人群體物質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陣地。本文從老年大學的角度出發,系統分析老年大學課程建設的理論基礎,系統分析國內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現狀及不足之處,為提升老年大學課程體系建設水平提出對策和建議。
(榮成市老干部活動中心)
參考文獻:
[1]劉川.構建面向積極老齡化的老年大學新課程體系[J].老年教育(老年大學),2021.
[2]李惟民. 老年大學課程、專業、系科建設一體化規劃的探討[J].當代繼續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