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珠
在“一帶一路”和新一輪城市振興策略下,長三角一體化區域的各級人民政府積極實施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發展戰略,城市通達性互聯互通大幅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已逐漸成為地方政府建設支出的重要財政投資方向。交通可達性的不斷提高對區域整體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帶動作用,具有較大的空間虹吸溢出效應。虹吸溢出效應幫助許多地方人民政府成功地贏得了城市交通質量冠軍。研究交通無障礙對促進長三角一體化區域振興經濟快速增長的影響評價機制,有助于各級地方政府制定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區域經濟政策。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空間收入溢出的市場效應一直是經濟學界和相關政策法規制定者最為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一個國家的經濟發達,在較大程度上依賴人才和商品流轉的速度、方便與安全。而各國經濟或區域內生產力的合理分布、社會經濟繁榮程度與科技進步、經濟地區間的橫向經濟聯系和經濟或政治中心的建立等,也要求適當的交通運輸條件。交通公路運輸以其載客容量大、運行環境舒適、安全、油耗較少、運輸成本低、經濟效益優勢較好、管理簡單等諸多優勢,已經成為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最廣泛使用的一種新型交通公路運輸方式。
交通運輸逐步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和有力決策保障。隨著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交通公路互聯互通體系不斷完善,運輸業快速健康發展,公路工程施工企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公路建設里程和技術水平顯著提高,公路日均交通量能夠保持10年的持續高速增長。近年來,高速公路建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中國速度”。截至2017年底,中原經濟區高速公路建設總里程177.35萬公里,公路里程密度49.72公里/100平方公里,公路建設養護線路總里程167.46萬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97.9%。其中,農村公路建設209.3萬公里,高速公路建設365萬公里,國道建設3.23萬公里。高速公路年城市交通覆蓋率高達97%,全國高速公路年平均日小時交通量為26328輛。隨著國內公路運輸里程、技術和質量水平的不斷提高,長三角經濟區國內公路運輸技術發展的落后水平難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根本改變,區域公路運輸技術發展水平的差距大大縮小。公路交通建設直接帶動了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極大地增加了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促進了當地交通運輸業和裝備制造業的協調發展,改善當地外商投資發展環境,不斷擴大和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長三角經濟區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經濟發展軸帶,橫跨我國東中西部。中下游地勢平坦,經濟發達,路網體系完善,路網數據齊全;而相對于中下游地區,上游經濟發展落后,路網建設不夠完善,再加以險峻的地形為路網數據的獲取帶來不便。因此學者們一般選取經濟發達的中下游區域中的中心城市或城市群作為典型的研究對象,對相對落后的上游地區或對整個區域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選取整個長三角經濟區作為研究對象,運用通達性和可達性指標對高速路網引導下的區域通達性、可達性進行評價,并使用熱點分析方法對區內主要城市交通發展變化的冷熱點進行識別和分析,為優化長三角經濟區交通路網提供重要的參考。
公路交通建設仍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基礎工程。在長三角經濟區公路運輸項目的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將繼續沿途新增大量新興產業,推動沿線新興產業實體經濟平穩增長,推動區域實體經濟沿線協調發展。公路交通項目一期建成通車后,可大大改善不同地區的自然交通條件,增加不同地區之間的政治、文化、社會、經濟、技術交流。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優勝劣汰的發展規律,完善不同地區間的各種優勢產業,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同時,改善道路交通運營,可極大地促進投資,不斷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解決人口過剩地區勞動力短缺問題,降低運輸成本,方便產品加工運輸,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公路交通網絡建設不僅能有效促進中原經濟區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公路交通網絡的建設。為有效改善當地區域實體經濟和公路交通條件,提高當地公共醫療服務水平和人才交流,有效提升公共休閑娛樂和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水平。此外,便捷的區域交通方式可以有效促進區域內人與物的相互關系,使不同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更有利于更深入、多層次的相互交流,從而徹底改變當前落后的社會觀念和經濟管理水平。通過相互交流和學習,科學合理地制定區域發展戰略,促進整個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公路交通工程建設的主要設計目的是滿足長三角經濟區人民的日常出行需求。通過分析旅游出行的變化趨勢,可以準確地衡量公路交通建設項目對長三角經濟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技術進步的直接影響。
在探討影響公路交通可達性的因素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充分分析具體的數據來源。接下來,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招標制度
運用經濟制度來規范招投標活動,可以實現項目競爭的公平。科學地講,只宣傳各種經濟體制,采用科學的招標方案,選擇最優的建設單位,才能充分發揮經濟體制的作用。首先,經濟系統評價基金的使用可以保證公路交通建設質量的提高,施工單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認真落實規范;與此同時,它可以刺激買家的熱情,鼓勵他們參與項目競爭。第二,相互促進的經濟系統和工程建設可以提高公路建設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質量,在促進公路建設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調整經濟體系。第三,投標人在公路交通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科學的經濟體系,投標方可以充分了解建設項目,并通過調整和優化,提高施工結果的實用性。第四,在公路交通建設的時期,經濟法律法規和合同應該被用來實現監督管理的目的,起限制經濟系統的作用。
區域經濟發展對公路交通的影響
隨著全區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不斷提高全區整體經濟發展實力的需要下,基礎設施產業建設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對區域公路運輸業的經濟影響仍然巨大。而且,交通投資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一直是眾多投資者首選的短期投資發展目標和長期投資發展方向之一。區域實體經濟對長三角經濟區交通運輸業發展的直接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它是區域交通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直接影響區域交通的發展規模。隨著公路需求產業規模的擴大,公路需求產業正在迅速擴張和發展。2.地區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具有較強的綜合實力,支撐了該地區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先進的公路運輸管理體制仍處于相對劣勢。然而,先進的航空運輸系統技術并非憑空而出。它必然需要科學技術、資本、人力等資源,這必然需要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手段為其誕生提供有利條件。3.生產力的分布影響著運輸的分布。在城市交通產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科學合理的城市交通布局,如交通線路的布局、交通企業的選址、站點的選擇等。
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在鄉村公路建設過程中,交通運輸條件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此基礎上,農村農副產品、生產資料和信息流通速度將得到一定提高,農產品商品化速度也將得到一定提高。目前,在浙江西北地區,農民在日常生活中種植的大量蔬菜,已演變成城市各商店、菜市場的主要供應渠道。在此基礎上,長三角經濟區農民蔬菜生產將向訂單化方向轉變。在蔬菜水果生產方式轉變的基礎上,自然會使農民的生產方式發生一定的變化。在此基礎上,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最終為長三角經濟區農業發展作出一定貢獻。
優化區域產業結構
推進中國特色公路運輸業建設,要始終堅持積極引進前沿科技,完善創新驅動機制,提高運輸業創新科技含量,加強公路交通數字化和網絡化體系建設,有效加快“智能交通”工程建設,整合先進科技創新資源和特色產業創新資源,以先進的科技創新引領沿線特色產業帶。根據長三角經濟區公路運輸業建設的實際情況,地方政府可以適時適當調整運輸業結構,優先在高速公路暢通快速地區建設重點科技創新產業園,通過完善市場機制,有效合理配置交通資源,促進交通資源優勢要素向交通優勢科技產品和重點產業區流動,一批高技術優勢產業將沿公路交通快速集聚,優化交通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優勢產品升級。
加強城市資源布局
加強農村交通樞紐建設,可以有效實現沿線農村人力資源的高效集約綜合利用,促進農村農業經濟與農村工業現代經濟的緊密結合。近年來,隨著長三角經濟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不同區域規模的工業新城逐步發展,非農就業人口迅速增長。因此,要合理控制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吸納道路周邊交通資源,合理規劃和擴大居民城市交通規模,提高居民城市交通綜合管理質量。
協調推進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基礎設施和設備
交通基礎設施是國家經濟社會三大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許多地區地方集體經濟的協調發展,不僅取決于自主生產和自我營銷的集體經濟模式,還需要通過引進外部社會資源,幫助促進區域集體經濟協調發展,從而最終實現地方集體經濟和其他社會主體經濟的共同均衡發展。區域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要與城市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相一致,以區域合作、共享、共贏建設為發展目標,提高區域間信息溝通協調能力,縮小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最大限度地減少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的負利用空間、正溢出和負面影響。此外,公路交通建設項目具有速度快、覆蓋范圍廣、決定因素少等特點,能夠有效加強不同地區之間的交通聯系,有效促進產業資源配置優化,大大降低研發力度,促進整個地方實體經濟全面健康發展。
交通網絡可達性和區域經濟社會聯系方式的分析與研究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全面深入推進長三角經濟區區域經濟與交通一體化發展模式的研究與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基于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的可達性及其與城市整體經濟發展的關聯程度,本文對城市交通互聯互通的可達性與城市經濟發展關聯的管理模式的整體研究和分析成果還比較初步。今后將對該研究方法的具體技術應用和工作機理進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因此,現階段,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與其他交通設施相互競爭、相互占領。公路、高速和水路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必須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投資保持合理比例。
(蘇州市吳江區公路事業發展中心)
參考文獻:
[1]孫厚濤。公路交通經濟增長中制度因素的探討[J].東方企業文化,2020(17):264-265.
[2]吳艷菲.淺析公路交通與經濟制度發展的聯系[J].新材料新裝飾,2015(11):159.
[3]陳娛,金鳳君,陸玉麒,陳卓,楊宇.京津冀地區陸路交通網絡發展過程及可達性演變特征[J].地理學報,2017,72(12):2252-2264.
[4]魯小丫,彭穎,石磊,文學虎.長江經濟帶核心交通網絡空間格局變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5(2):192-199.
[5]呂蘭明.高速公路對沿線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中外公路,2003,23(1):96—98.
[6]董千里.高速公路點——軸型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研究[J]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學報,1998,18(1):107—112.
[7]楊濤,沿江開發,交通先行——兼論長三角交通體系一體化戰略[J].現代城市研究,2003,(6):48—52.
[8]李衛寧.一體化:促進長三角地區綜合交通發展[J].綜合運輸.2006,(1).49-50.
[9]王維.長三角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研究[J].學海.2006,(6).15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