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淇
(西南礦冶(深圳)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52)
多層次的投融資風險管理工作不僅能夠優化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管理決策以及現金流管理的經濟效益,還能夠通過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資風險監控體系來合理縮小國有企業的財務風險敞口。然而,目前我國多數國有企業對于投融資風險管理的認識程度較淺,尚未將系統性的資產負債風險識別方法、預算資金收支管理方案以及現金流監控策略嵌入財務戰略管理體系中,以至于國有企業的股權投資、產業投資以及資金運營效益不佳。同時我國部分國有企業在投融資結構管理的過程中尚未構建系統性、全面性的預算管理控制機制,并且尚未將預算管理嵌入前期投融資成本估算、中期預算執行以及后期預算評估中,進而造成投融資行為的財務收支效益不佳,并擴大了現金流管理風險。基于供應鏈金融的投融資管理體系聚焦于投融資行為中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識別和預警,通過構建多層次的金融風險指標庫以及開展全過程的投融資預算管理活動,以保障國有企業在投融資渠道管理中能夠有效降低信貸融資以及股權融資風險,保障資產負債結構和戰略發展相契合。
產業生態鏈的發展以及企業規模化發展離不開供應鏈金融的支持。供應鏈金融能夠把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與金融服務有機結合,因此供應鏈金融是一種針對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系統性資金安排。供應鏈金融能夠將不可控的單個企業的經營風險轉變為整個供應鏈的可控風險,從而能夠提高供應鏈的風險防控能力,有效降低供應鏈斷裂的風險,最終推進國有企業生產經營、產品銷售、財務資源配置的協同發展。表1展示了2019年至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基本歷程。供應鏈金融作為我國雙循環經濟改革下的核心突破點,通過我國將我國產業經濟、供應鏈經濟和我國宏觀戰略規劃、金融制度建設相結合,進而能夠深化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為我國供應鏈結構調整提供強力的資金支持。

表1 2019年至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基本歷程
當下國有企業投融資戰略目標的達成過程中需要考慮的更多是供應鏈管理、產業園區建設、財務指標分析、現金流管理、資產增值、成本評估和分析、風險管理等業財融合環節的優化,而不是單一地考慮業務擴張以及營銷效益的提升。在供應鏈金融優惠政策頒布后,處于重點發展區域內以及屬于國家戰略產業的國有企業能夠較為輕松地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優惠政策以及優質的金融服務,并拓寬了國有企業投融資管理渠道,以及提高了國有企業融資的經濟效益。供應鏈金融能夠深入分析產業的發展現狀,并將符合國有企業發展戰略的金融資源,例如信貸資金、股權投資、債務融資等,注入企業中,從而使得處于供應鏈核心環節的國有企業能夠在充足的資金資源上開展供應鏈結構優化、生產技術改革、物流園區建設以及智能化的生產系統研發等活動。在國家宏觀產業發展戰略以及供應鏈金融政策的引領下,處于供應鏈核心地位的國有企業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得信貸資金支持,替代和壓降其他高杠桿融資方式的使用規模,從而實現融資的去杠桿化,逐步縮小了國有企業內部的融資風險敞口以及供應鏈資金斷裂的風險。
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連接供應鏈企業、產業、金融機構以及政府的系統性融資安排,能夠通過金融激勵機制統一各個參與主體的目標以及規劃,從而實現供應鏈的協同建設。供應鏈金融能夠深入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實體經濟活動中,并將核心供應鏈企業的生產經營和資金收支、投融資管理、風險監控相結合,從而不僅能夠滿足供應鏈轉型升級的資金需求、金融服務需求以及風險防范需求,還能夠提高我國實體經濟的供需平衡水平、推動國內經濟循環體的建設。基于供應鏈金融的投融資結構管理體系能夠基于宏觀產業政策環境、地方城鎮化建設規劃、行業供需關系以及投融資競爭格局對業務發展規模、預算收支情況、資產負債結構以及現金流結構進行合理的預測以及規劃,進而統籌國有企業的產業投資、股權投資以及融資管理。此外,供應鏈金融和投融資管理的結合體能夠將處于供應鏈核心環節的國有企業業務發展藍圖、投融資管理策略、資產運營策略以及債務經營策略與投融資風險監控戰略有機結合,進而可以有效提高國有企業債務違約風險、業務經營風險、預算收支管理風險以及流動性風險控制效益。
在我國產業經濟結構調整以及金融制度改革環境下,大部分國有企業通過直接設立或收購重組等方式設立分公司以及子公司以不斷擴大自身內部的企業網絡,從而提高市場占有率、利潤總額以及實現業務經營的規模效益。投融資結構管理是國有企業并購重組、參與產業園區建設、生產技術改造以及供應鏈結構優化的核心基礎。圖1展示了國有企業投融資結構分析的主要框架。第一,國有企業應該基于供應鏈金融優惠政策制定集成化的投融資戰略矩陣,并通過前景分析、風險度量以及效益評估等模塊來綜合評價投融資行為的經濟效益、業務效益以及發展潛力。第二,國有企業在制定投融資戰略矩陣過程中必需基于全面的歷史財務數據對經營風險以及財務風險進行合理評估,并明確投融資項目對于供應鏈發展、生產結構、物流建設的潛在效益,進而使得投融資戰略矩陣能夠和現有的內部財務資源相契合,并且能夠促國有企業開展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管理。第三,國有企業應該基于領導層組成投融資風險管理小組,并對投融資戰略進行上層宏觀設計,對現有的融資結構、風險管理內容和流程、融資渠道以及融資風險等內容進行綜合評估,從而制定融資渠道與風險控制優化策略。第四,國有企業應該深入分析我國宏觀行業發展的重點內容、地域以及形式,并探究行業競爭格局以及市場波動情況,進而利用供應鏈金融的融資優惠政策來調整業務布局、生產銷售結構以及物流園區建設水平。第五,國有企業在投融資戰略管理中應該收購標的自帶品牌的企業,并以豐富業務矩陣以及優化財務結構為主要目的。國有企業應該基于多品牌戰略,細化供應鏈建設的內容,并深入評估供應鏈轉型需求以及優化供應鏈各個環節所需要的金融資源,進而制定全生命周期的供應鏈建設融資策略。

圖1 國有企業投融資結構分析的主要框架
投融資預算成本控制是國有企業供應鏈項目開發以及金融管理的核心模塊,投融資成本控制不當不僅將影響國有企業資產配置的經濟效益以及現金流的健康程度,還將導致國有企業的業務戰略版圖的擴張收到限制,并且進一步擴大了國有企業的財務收支風險以及流動性風險。國有企業首先應該制定符合業務規模化發展、供應鏈建設以及財務管理戰略的投融資預算編制。國有企業應該基于業務版圖的擴張規劃、業財融合藍圖、資金管理成效、成本控制規劃以及資產負債配置計劃制定本年度的投融資預算收支管理閾值以及預算管理方案,以統籌國有企業兼并購管理、業務管理等的資金劃撥。其次,國有企業應該根據投融資預算編制的要求落實相關資金成本控制工作以及投融資預算執行工作,企業財務部門、資產管理部門以及風險管理部門必須嚴格按照預算編制設定的財務指標以及收支閾值開展相關的業務活動以及財務活動。第三,由于供應鏈改造項目的建設涉及領域之多、涉及內容之廣,并且會根據市場環境不斷變化,因此國有企業應該基于供應鏈建設的實際發展需求以及市場價格水平對投融資成本、項目建設成本進行全面且詳細地分析,從而提升供應鏈建設的成本控制水平以及供應鏈金融的管理效益。第四,國有企業在構建投融資預算監督管理體系的過程中,亟須制定預算風險監控機制。國有企業應該對銀行信用貸款的融資風險進行綜合評估,例如對于短期資金融通策略以及長期戰略融資策略的不同適用情形以及金融產品風險進行識別和預警。第五,國有企業應該結合杜邦分析法、趨勢分析法以及比率分析法等財務分析方法對償債能力進行合理評估,并基于歷史業務經營和財務資源配置的成效完善預算管理指標庫,例如自營資產負債比、成本收入比、風險調整后資本收益率(RAROC)等。
在我國市場化經濟高速發展以及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國多數國有企業通過整合供應鏈資源、調整供應鏈生產結構以及供應鏈物流運輸方案來提高市場占有率、產品市場競爭力以及實現降本增效。我國多數國有企業尚未沒有將供應鏈金融嵌入投融資控制中,并沒有基于企業的實際業務規模化發展規劃、供應鏈發展、財務戰略等全面落實投融資管理工作。
部分國有企業將預算管理工作、投融資戰略評估以及投融資風險指標監控工作流于形式,以至于供應鏈資源整合效益不佳以及無法推動產業經濟的循環發展。國有企業唯有根據國家供應鏈金融優惠政策、產業競爭格局以及市場波動趨勢制定歸核化的投融資戰略控制體系,以優化投融資過程中的財務收支結構、降低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流動性風險以及業財經營風險。供應鏈金融模式下,國有企業需要基于上下游供應鏈的合作關系,不斷對供應鏈流程進行優化,并且給予供應鏈各個環節的資金需求制定科學的財務管理方案,進而使得供應鏈能夠有效推動區域經濟、產業經濟的規模化發展。國有企業在投融資管理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兼并購來豐富旗下產品風格,憑借多元收入結構對沖業務風險,使覆蓋的市場地域更分散、業務更多元,從而使對抗經濟周期和行業周期的能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