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和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以及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由信息技術衍生的相關產物不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而且越來越多的現代化科技手段也被不斷融入到教師的課堂教學當中,這在當前教育時代背景下,是機遇也同樣也是挑戰。在學生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除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興趣進行培養外,還能夠提升整個課堂教學的粘合度,為課堂教學提供了高效教學的平臺,為教師構建高效教學課堂提供不竭動力。本文主要就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有效策略進行分析,希望對相關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融合
一、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意義及重要性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隨著云端計算、大數據等科技行業的發展,人們已經逐步走進了互聯網的新時代,在這“時代浪潮中”衍生出微課堂教學、數字化學習、翻轉課堂、信息教學平臺等多種教育形式的同時,對于教師在教學中所體現的“位置”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變化。教師已經從傳統教學中絕對主導的“掌控者”位置逐步轉變為一個“合作引導者”的位置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可以說是逐步攀升。
教師如果想要在教學中實現現代化信息教育,則需要由自身出發先從自身教學觀念進行轉變,緊隨時代發展步伐,努力聆聽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在對自身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優化的過程中,在真正意義上落實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信息技術的融入能夠為學生提供和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不僅對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積極性、理解程度等方面的提升有巨大幫助,而且還能夠逐步形成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主體的教學管理新體系,進而幫助教師更好地實現信息化現代教育。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多是沿用單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為學生進行單方面知識輸送,學生長期處于這種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不僅會讓學生因為課程的枯燥乏味降低學習積極性,進而產生厭學的抵觸心理,而且對于學生課堂學習的成效也會造成影響。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幫助,教師可以將學生所要掌握的相關知識點以多種形態進行呈現,能夠在不斷擴充、豐富自身教學素材的同時,以此為“支點”活躍學生課堂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對未知知識點充滿興趣與學習的欲望,進而能夠在自身主觀意識上自主投入與參與到教師創設的各種教學環節中去,并在這過程中,對學生尋找問題、分析討論問題、處理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進行有效鍛煉。
二、新型教學方式的融入
1.自主學習方式的呈現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的幫助,提前將課上需要重點突出的知識點、教學目標以圖片、短片等形式為學生進行呈現。在這過程中,教師將主導權交由給學生,在一旁引導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自主式學習。
例如,在近代史《火燒圓明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時代背景、經典故事為引,通過相關影片、視頻、圖片等,引導學生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并完成相應學習目標;教師可以提前將課程重點問題向學生指出,方便學生更好地完成自主性學習。通過相關視頻的放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塑造近代史上人們對新中國發展的迫切渴望以及封建社會帶給人們的巨大痛苦等環境氛圍,燃起學生高昂的民族榮譽熱情,讓學生邊看視頻短片邊跟著短片內容自發地去查詢相關歷史知識,進而找到相應問題的答案。最后則是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配合著短片中出現的各種信息介紹,對整個事件發生的因果關系進行探究、分析、采集、總結、梳理。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學習觀念進行改革,將原來被動吸取知識的學習狀態改變為主動索取的學習狀態。
2.協作探究式學習
教師圍繞著初中階段多門課程的相關內容進行專題網站、教學平臺的創立,借助信息技術完成學生線上交流學習的教學目標,將各個學科的知識結構進行清晰完整地呈現,在不斷延伸拓展學生學習資源的同時,根據學生學習程度的不同為他們搭建自由搜尋、協作探究、自我評價的平臺。
專題網站、線上教學平臺具有學習資源豐富、學習時間靈活、探究互動便捷、學習方式多變靈活等優勢。學生可以依照自身實際情況開展對應科目知識的二次學習,在減輕教師課上教學壓力的基礎上,更好地落實教師分層教學計劃的展開。學生能夠在知識搜尋、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互動交流的平臺在線上與其他同學或者教師進行討論與提問。這不僅對學生之間合作探究、團隊協作等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舞臺”,而且對于師生之間溝通橋梁的搭建也提供了幫助。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將課上的重點問題以協作探究的方式進行二次消化。通過協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夠取長補短、相互督促、相互學習。
三、課堂教學結構的改變
1.借助信息技術完成課堂教學情景的創設
興趣是一切動力的“源泉”。針對于初中階段的課程教學,教師需要優先對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狀態、學習水平等方面進行有效分析,在教學內容的呈現上要為學生“拋出”足以吸引學生,能夠促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產生學習欲望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適合他們的教學情景,以此為依托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接受和認可融入信息技術元素的綜合性教學。
例如,在《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的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對相應教學情景進行搭建,通過像“儒家道德秩序”“三教合一”“印刷術”“造紙術”等角度讓學生更好感受當時的時代背景、經濟文化、教育環境等。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儒家小講堂”活動,在弘揚傳統文化之余,還可以對學生史料閱讀、故事演繹、分析探究等能力進行有效訓練。
2.借助信息技術完善知識體系的搭建
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進一步完善自身課程的知識體系,針對不同學科讓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進行掌握與應用。這不僅可以將單個科目的知識體現為學生進行呈現,而且還能通過信息技術將各學科之間的聯系為學生進行詮釋。學生可以清晰直觀地了解到知識的聯系與區別。
總而言之,教師不能將學生的分數看得高于一切,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要在教學中通過多樣化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初中階段的教學需要將信息技術元素科學、合理地融入到自身課堂教學當中,要學會通過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鄒東霞.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實施策略——以粵東欠發達地區為例[J].中小學電教:上,2019(4):24-27.
[2]拉次.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實施策略研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C].2018:5.
[3]宋庭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33):197-199.
責任編輯? 溫鐵雄28AB5A49-7F3E-41C2-B644-404C0254B0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