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佩群
【摘要】近半個世紀以來,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引起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國在全面建設和推進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同樣遇到不少環保難題。當然,這也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全方位、廣范圍地增進環保意識,促進環保行為。本文結合新時代國內外形勢,從環保問題的背景、意義與目的等方面進行分析,以初中地理課堂作為切入點,提出增進鄉鎮學生環保意識的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初中地理;鄉鎮學生;環保意識;措施
一、論文背景
1972年起,聯合國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以號召和呼吁全世界人民一起保護、改善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牽動全球目光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演講,從推動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革新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四個方面作出深刻剖析,強調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重要性。
2020開年,熊熊燃燒了數月的澳洲大火、席卷整個美國的流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爆發……時刻都在提醒人類,環保問題刻不容緩。
毫不夸張地說,無論國內還是國際,無論是政府還是專家學者,無論是環保人士還是人民群眾,都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作用。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1年中國已突破14億人口,其中農村常住人口超過5.6億,人口素質參差不齊。目前又處于經濟的迅速發展階段,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了巨大的思想差異,對待環境問題的態度更是參差不齊。因此,提高和增進人們的環保意識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鄉鎮地區一向是環保問題的短板,其緩解和解決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二、目的與意義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口號日益響亮的今日,如果你往農村走一趟,就很容易發現農村的環境問題令人咂舌。有資料顯示,時下農村依然有3.6億多人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每年有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約1/5的耕地受到污染,而耕地的重金屬污染、有機污染、農用化學品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每年至少造成數百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并對農業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的威脅。可見,農村環境惡化問題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嚴重制約因素。
在現實情況下,農村環境問題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環境問題,更是一個文化和觀念問題,涉及農民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的方方面面。而絕大部分人,仍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大部分農村地區,就地焚燒稻桿秸稈、濫用農藥、亂砍樹木、亂建畜舍、浪費水電、亂堆糞便、亂倒垃圾隨處可見。
同時,環保意識是地理學科核心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21世紀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包括環保知識和技術的傳授,更包括環保觀念、環保行為和環保習慣的培養。所以,加強對農村群眾進行環保教育,提高農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刻不容緩。而要想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就必須先從學生抓起,從身邊小事抓起。
學習地理,除了讓學生能夠了解到一些具體的地理事物、學習基本的地理要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放眼世界、展望未來的技能,提高地理核心素養,訓練學生用所學地理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園、熱愛地球、敬畏自然的高尚情懷。可以這么說,學習地理是學生打開世界之窗的一把重要鑰匙。作為初中地理教師,我們更應該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將熱愛家園、保護環境放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位置。
三、方法與措施
(一)在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理論學習是基礎。對于學生而言,想要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自然要通過課堂學習來進行。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對環保知識的準備和講解,讓學生充分理解保護環境是守護家園的迫切需要,更是人類社會長久發展的重要前提。
通過多種方法、手段展示。比如,面對七年級新生,教材開篇就是《地球和地球儀》,從世界觀的大局出發,向學生娓娓介紹我們生活的家園——地球的基本情況,包括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經緯網、自轉和公轉,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地球家園的情感。考慮到課程對空間想象能力的要求,也為了更好地探究學習,建議一線地理教師可以插入相關視頻資料,錄制相關微課,讓現代技術成為教師上課的好幫手。
再舉一個例子,在進行八年級上冊教材《自然資源》的教學時,課堂上大量穿插保護環境重要性的例子,并讓學生收集生活中易于操作的保護環境的措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學習也充分活躍起來。
當然,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同樣重要的是讓他們發揮傳播作用,倡導家人、朋友也加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來。這樣一來,通過培養、更新學生的環保意識,改變過去落后的觀念,讓他們形成良好的環保習慣,承擔起環保責任,這對改善環境將會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多開展環保主題活動。比如,設計并開展舉辦以“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環保手抄報活動。經過前期有針對性的關于保護環境知識的課堂教學準備,加上學生課外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的相關信息,分小組共同完成環保手抄報。活動評選出優秀作品并加以表彰。
再比如,結合植樹節、世界水日等特殊日子,開展環保主題演講比賽、環保衛士宣講活動、環保主題知識競賽等,開展義務清潔活動,開展生活水源調研活動……
長期以來,我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城鎮社區,而忽略了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學生在鄉鎮地區活動,更能看到四周環境的發展、變化,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形式多樣的實地考察和實踐活動,有利于增進鄉鎮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從而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三)在反思中鞏固活動成果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經過了七、八年級的地理學習,尤其是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環保活動后,需要對所學環保知識和活動作總結與反思,才能更好地鞏固學習成果,增進環保意識。大部分學生都能從身邊小事做起,把保護環境的意識貫徹到日常生活中。以下是環保員關于保護環境的學習體會:
環保員莫永恒說:“現在的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除了自然災害,也少不了人為的破壞。例如,大量砍伐樹木,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大量開發石油、鐵礦石等礦產,使礦產資源匱乏;不注意污水排放,導致水源污染……這一系列不合理利用資源的行為,導致了越來越嚴重的災害。”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美麗的地球家園呢?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破壞環境所帶來的危害;其次,我們要多植樹木,節約用水,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后,我們還要廣大宣傳保護環境的方法,讓其他人也行動起來。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共同保護我們美好的地球。
四、結語
教師與學生是整個教育系統中相輔相成的兩個基本原素,他們與教材一起構成系統,又受制于這個系統。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從課堂內延伸至大自然,形式多樣地向鄉鎮學生傳授環保知識,并通過多方面、分層次、立體化的實踐活動增進他們的環保意識,鞏固其環保行為,讓鄉鎮學生也承擔起熱愛地球、保護地球的神圣使命,使這個系統生生不息、源源不斷。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OL].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7/c414395-29613458.html,2017-10-18.
[2]王迪新.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法制建設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6.
[3]武婷.加強公眾環保意識,促進綠色經濟發展[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