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璇珍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這號召全國人民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特別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作為班主任,德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心靈教育則是德育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本文針對滋養學生心靈的教育展開探討,談談如何在小學高年級管理中滲透德育。
【關鍵詞】小學;心靈滋養;誠信;分享;尊重;合作
一、心靈教育的含義和必要性
何謂“心靈教育”呢?心靈教育指的是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積極關注學生豐富人格的培養和內心世界的豐富,以及促進學生富有同情心、責任感和移情能力,關注學生周圍的世界。心靈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然而,近年來,網絡上出現了一個很流行的詞匯,叫“巨嬰”。它的意思是人的身體長大了,但心理卻如同嬰兒一樣。這類人接受不了挫折,不能平等對待別人,以自我為中心。為什么會這樣呢?那是因為在家庭、學校的教育上,以“智育”為主,分數至上,從而忽略了心靈的滋養,導致心靈缺少了營養成分,無法成長。因此,在小學高年級的教育上不應局限于習慣的養成,而是要為他們的心靈灌入營養的“成分”。
二、進行心靈教育的做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一個生活在優越環境,家長“過度保護”的“掌中寶”。被物質“澆灌”的他們,精神上容易貧乏,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冷漠、孤獨,等等。針對這些心理問題,筆者進行了心靈教育的探索,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育:
(一)以身作則,以誠為本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闭\信是做人之本,與人相交,最重要的便是誠。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教師于他們而言,就是引航者。因此,教師的以身作則,會比苦口婆心的說教更深刻、更長久。
以身作則,以誠為本,讓學生領會到真誠。當我們新接一個班級時,作為班主任,首要做的就是與學生建立信任,這樣才能讓學生敞開心扉,接受班主任的管理教育??焖俳⑿湃蔚姆绞剑褪且陨碜鲃t。為了更好地管理班級,在建班之初,大多數班級都會制訂班級公約。不少教師都會將這個作為約束學生的制度,學生在教師的施壓下嚴格遵守。然而這種做法,并不利于讓學生形成自覺性,部分學生反而會想方設法鉆空子。如果將這公約執行的主體變成教師和學生,在無形中就有了一股榜樣的力量。例如,規定上課不遲到,要求學生做到,教師也要做到。教師還可以創造機會,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個說到做到的人。比如有一次,筆者上課遲到了兩分鐘。進到課室,筆者沒有為自己找借口,而是坦誠地告知學生自己遲到了,愿意按照公約上“遲到者,需要背五首詩”的內容執行。筆者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學生“言必行,行必果”的道理,筆者的以身作則、說到做到的行為,不但沒有丟了威信,反而贏取了學生的信任。慢慢地,學生的遲到現象減少了,哪怕遲到了,也會自覺按公約“懲罰”自己。
教師行為規范的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懂得了真誠,心靈得到了滋養。以身作則,以誠為本,是心靈教育的前提。
(二)學會尊重,健康心靈
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便是尊重?!叭恕币黄惨晦啵斕炝⒌兀o緊地靠在一起,相互依存,又各自獨立。人的人格生來平等,沒有上下高低之分,沒有聰明與愚笨,沒有高貴與貧賤之分。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收獲尊重,才能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
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感染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心靈,平等是尊重的前提。筆者班有個特殊的學生,她不會寫字,也無法正常與人溝通,自閉、防備心很重。正因此,當有人惡意捉弄她時,她的反應會非常強烈,踢桌子、打人、丟東西、大哭。后來,因為一次換座位事件,筆者才知道自己和學生都沒有“尊重”過她,也沒有關注過她的心靈,甚而不少學生排斥她,說她是“傻子”,因而她在班級里總是一副防備的姿態。筆者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再“特殊”對待這個學生。像其他學生一樣要求她認真聽講,走到她身邊,教她寫字。開展班會課,讓她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后為自己曾經的做法感到愧疚。慢慢地,筆者和學生一起挖掘她的優點,一次六星評比中,她高票當選了“服務之星”。從中,筆者明白了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這樣對學生就會有所感染。
引導學生互相尊重,學會與人相處。班主任的日常瑣事很多,其中一項就是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偸怯袑W生可憐巴巴地跑過來與筆者說自己被欺負了。每當遇到這樣的問題,筆者大都采取簡單粗暴的手段去處理,苦口婆心或者嚴厲批評。有些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還會出面幫孩子處理,警告對方。如此一來,學生的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在與他人相處中,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同樣的問題。因為只靠大人解決問題的孩子不僅產生了依賴,同時加重了其他學生對他的“歧視”。在小學高年級,這種矛盾會更嚴重。作為班主任,我們可以傾聽學生的煩惱,平等對話,讓學生敞開心扉,找到問題所在。接著,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指導他方法,而不是代替他解決。其次,可以展開一些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他人的優點,并大膽說出來。比如,每周一星的評比,可以借助類似的評比,發現他人的閃光點,懂得欣賞別人。這樣,學生就會從內心深處去尊重他人。
(三)學會分享,滋養心靈
分享是與人交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西方國家,學會與他人分享是一個小孩子從小就學習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之一。通過分享,可以獲取他人的信任,可以促進語言表達能力,可以獲取知識,等等。就像我們常說的,如果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將被分掉一半憂愁。懂得分享的人,心中也會充滿愛。
教師與學生互分享。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知教師,不愿意與教師開誠相見,那么談論任何教育總歸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惫P者班有個精準扶貧的學生,其常常沉默寡言。為了照顧他的感受,筆者總是在放學后讓他到辦公室領取他的牛奶。有一次,他對筆者說:“我想讓每個同學都有牛奶喝,也想分享給老師?!惫P者取得這個學生家長的同意后,第二天在班上鄭重其事地開了一個牛奶分享會。是這個學生啟迪了筆者。于是,筆者把這份快樂又分享給了全班,并借此機會引導學生學會分享。之后,筆者有意識地跟學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在教學時,分享知識,舉辦故事分享會、閱讀分享,等等。于是,筆者收獲了夾在作業本里訴說煩惱的真誠、課間跑來跟筆者交流學習方法的平等、社會實踐時學生互相分享食物的快樂。在分享的氛圍中,學生相處融洽,滋養快樂心靈。
(四)學會合作,成長心靈
學會合作,是真誠、尊重、分享的進一步深化。因為在合作中,需要做到傾聽和交流。在日常班級管理和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已被廣泛使用,讓學生自主合作,學會自我管理。一個懂得合作的班級,是一個具有凝聚力、積極向上的班級,有助于減少學生孤獨、自私的心理。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呢?
第一,合理分組,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性格特點等情況,將學生進行分組。每個組員都有自己的職責,力爭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第二,定目標,制訂獎懲制度。由組長帶領組員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每個小組間形成競爭關系,組員間互相合作,形成一股繩。第三,開展各種競賽活動。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開展一些競賽活動,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在競爭中學會合作,逐漸成長。
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提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因此教育的核心應是喚醒學生的心靈。”“堅硬的外殼保護自己,柔軟的心靈健康成長”,關注每一個學生,將真誠、尊重、分享、合作等滲透到班級管理中,滋養學生的心靈,引導其成為人格完善、獨特的人。
參考文獻:
[1]吳淑琴.中職班級管理探究——喚醒學生的心靈教育[J].職業,2018(20):63-64.
[2]周草.對實踐中兒童心靈教育的思考[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4):123-125.
[3]楊再勇.心靈的教育:培養“完整的人”的內在向度[D].蘇州大學,2014.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