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孫丹紅 劉淼 鄧勝群
◆摘? 要:人體寄生蟲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是連接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重要橋梁。消除背景下,人體寄生蟲學課堂教學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初步探討了人體寄生蟲學課堂教學現狀,有針對性提出了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建議和策略,為消除背景下提高人體寄生蟲學課堂教學效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人體寄生蟲學;課堂教學;教學效果;策略
一、引言
人體寄生蟲學(Human parasitology),又稱醫學寄生蟲學(Medical parasitology),是研究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寄生蟲的形態結構、生長發育、繁殖規律,闡明寄生蟲與人體和外界環境因素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也是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礎課程。課堂教學目前仍舊是我國醫學院校人體寄生蟲學教學的主要教學方式,課堂教學的效果將直接決定人體寄生蟲學教學質量。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飲食方式、個體行為、工作和生活環境的改善,我國寄生蟲病防治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歷史上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黑熱病、絲蟲病、瘧疾和血吸蟲病和腸道蠕蟲病等寄生蟲病被相繼消除,或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國人體寄生蟲流行形勢顯著變化,同時不可避免影響著大學人體寄生蟲學課程,因此,就要求教學必須采取合適的課堂教學模式,設計最優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本文分析了消除背景下人體寄生蟲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應對措施和建議。
二、人體寄生蟲學課堂教學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生活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人體寄生蟲病的整體感染率顯著降低,一些曾是我國危害嚴重的寄生蟲病甚至實現的本地消除,比如,瘧疾曾是我國危害嚴重的由寄生蟲瘧原蟲引起的蟲媒傳染性疾病。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我國曾兩次發生大范圍的瘧疾暴發流行,給當時的人民群眾,特別是工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自從2010年5月國家啟動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10–2020)以來,目前,中國已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消滅瘧疾的目標,并已通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認證。我國寄生蟲病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導致我國人體寄生蟲流行形勢發生顯著變化,同時,我國很多醫學院校將人體寄生蟲學課程也發生著變化,比如由原來的考試課調整為考查課,甚至選修課,以及歸入病原生物學,將教學時長不斷縮短,導致學生對人體寄生蟲學課程的重視度降低,學習的主動性降低,課堂教學效果不盡等情況。因此,當前社會形勢對人體寄生蟲學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就要求在相對學時較少的情況下讓學生更好更快速地掌握人體寄生學知識,并能與臨床結合。
三、應對措施及策略
1.針對目前我國人體寄生蟲病流行的新特點,調整課堂教學內容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以及“一帶一路” 倡議的實施和我國國際交往的顯著增加,伴隨著各種境外流行的寄生蟲病輸入,我國的寄生蟲病感染風險也隨之增加。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設計將目前寄生蟲病流行的新特點,可以將食源性寄生蟲病(旋毛蟲病等)、機會致病寄生蟲病(弓形蟲病等)、輸入性寄生蟲病等作為重點進行教學,并適時地將近年來最新發現或者再發的人體寄生蟲內容引入課堂,充實了教學內容,使他們覺得學習的知識就在自己身邊,課堂的知識與自身息息相關。進而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學習人體寄生蟲學的興趣。
2.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整課堂教學方法
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的人體寄生蟲學教學,仍然以傳統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主要通過PPT講授為主。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更新課堂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思路,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在人體寄生蟲學教學中的應用,建立以學生為主,發揮教師的啟發、引導等的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人體寄生蟲學的主觀能動性。比如課堂翻轉教學法、PBL或TBL教學法、一體化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適當、適時的教學方法的靈活使用,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理運用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
人體寄生蟲學是一門形態學為主的課程,隨著多媒體網絡的應用普及,通過圖像、聲音、動畫等方式的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可以清晰、客觀地反映課堂教學內容,具有強烈感染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顯著提升人體寄生蟲學效果。
4.作為教學方案的設計者、教學資源的提供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習成果的評價者和學生智慧的啟迪者,教師需要建立終生學習的觀念。面對日新月異的寄生蟲學教學和科研前言變化,需要寄生蟲學教師不僅關注和掌握寄生蟲學學科中新內容、新方法、新技術,還需要具有最新的教學理念,能夠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邵偉.陶蕓.王維.劉淼.沈際佳.沈繼龍.新醫科建設背景下人體寄生蟲學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21,42(20):1816-1820.
[2]馬茜.孫曉敬.姚佳.徐文.李薇.劉麗君.汪洋.多形式混合教學法在人體寄生蟲學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20,38(02):234-237.
[3] Zhou ZJ. The malaria situ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1981,59:931-936.
[4]趙世林.劉明社,劉益萍.人體寄生蟲學教學改革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6,18(12):952-954.
[5]曹淳力.郭家鋼.“一帶一路”建設中重要寄生蟲病防控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8,30(02):111-116.
[6]宋元明.“人工智能+醫學”新醫科人才培養探索——以部分高校實踐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20(08):65-68.
作者簡介
張超(1982.4—),男,漢族,博士,中級,基因編輯技術與病原瘧原蟲感染和傳播的機理。
項目:安徽醫科大學博士科研項目(XJ201807)、安徽醫科大學在線課程項目(xjmooc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