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諶達 薛雯
新時代中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自此,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逐步在高等教育界形成共識,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2020 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重點內容,提出在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成為指導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和人才培育的核心要求,這就決定了在高校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中,價值塑造應是第一要務,也是課程思政的首要目標之一。因此,在課程思政要求的引導下,探索基于價值塑造的《中國建筑史》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入課程教學的路徑,不僅必要,更是必須。
《中國建筑史》專業內容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是踐行價值塑造的題中之義,由于其課程內容與教學實踐的特點,《中國建筑史》具有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天然優勢。
第一,二者價值塑造的目標一致性強。《中國建筑史》是建筑學、城鄉規劃學、藝術學、環境設計學等學科本科培養環節中的專業基礎課,課程內容覆蓋了我國從史前至今各歷史時期特別是我國古代建筑形式和技術特征及其文化內涵等。建筑作為歷史文化的有形載體,中國建筑特征及其發展演變歷程客觀上蘊含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由其特點和風貌匯集而成的中國建筑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一課程內容本身對學生而言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化、具象化展現,有助于針對性地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任務之一。因此,二者具有協同一致的天然基礎,有助于避免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的現象,更容易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第二,《中國建筑史》課程的價值塑造“載體”即思政元素豐富多元。中國建筑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它的發生、發展、成熟、演變的歷程映射了中華文明與文化發展的進程。我國古代的民居、宮殿、陵墓、廟宇、園林、城池,背后往往有著或載入史冊或鮮為人知的珍貴歷史,所蘊含的無論是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念,還是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與時俱進的探索精神,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具體體現,也直接呈現在具體的建筑空間之中。這些建筑空間在設計與建造過程中,又同時容納了物理學、材料學原理的深厚底蘊,凝聚了多個時代累積而來的營建智慧,也承載了當時代人們開拓創新的鮮活力量。這些都為《中國建筑史》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思政元素。教師將這些元素挖掘出來,分享給學生,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國建筑史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具體地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提升學生對中國建筑和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
第三,《中國建筑史》課程的價值塑造實現方式清晰可循。在《中國建筑史》教學實踐中,需要通過系統講解中國建筑的產生、發展、變化的歷史過程和梳理剖析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性建筑類型、營建技藝、審美特征等,來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專業能力。這一系統講解和梳理剖析的過程往往帶有直接的價值判斷和鮮明的價值導向,因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價值觀、文化觀的過程,二者是同向并進的,故價值塑造的實現方式清晰可循。
“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提煉是課程思政開展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中國建筑史》雖然包含豐富的思政元素,但并不是以此為線索進行組織的,因而在教材中往往是散落的,甚至是隱形的。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課程的具體內容,挖掘和提煉出與教學相匹配的育人要素。恩格斯曾說過“任何意識形態一經產生,就同現有的觀念材料相結合而發展起來,并對這些材料做進一步加工”。從這一角度看,《中國建筑史》專業知識內容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的本質是與建筑歷史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意識形態,在專業知識中挖掘思政元素的過程就是“進一步加工”的過程,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兩大方面進行。
第一,圍繞課程建設目標的要求挖掘思政元素,明確“錨點”。《中國建筑史》是一門專業理論課,有其自身的課程目標,思政元素的挖掘應圍繞其課程建設的目標來展開,在保證專業知識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塑造。詳細梳理各章節的脈絡,根據各章節內容在課程目標中所占的地位和教學目標任務,挖掘各章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明確與專業知識的連接點,以此作為課程思政的“錨點”,將價值塑造的載體盡可能地具體化,提高可讀性。如圍繞歷史人物,以個人事跡見民族精神;圍繞典型案例,以發展歷程見時代精神;圍繞建筑技術,以具體工藝見民族智慧等。
第二,依據大綱和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分類“提純”。就學科認識而言,從學科原理中挖掘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就知識要點而言,從建筑空間布局和秩序中挖掘我國哲學思想和傳統文化精神,從建筑類型和風格中挖掘文化傳承和創新意識,從建筑裝飾中挖掘道德觀念和家國情懷,從營建技藝中挖掘民族智慧與工匠精神;在教學方法方面,從橫向比較中挖掘文化自信,從縱向比較中挖掘開拓精神,從建筑師成長經歷中挖掘價值認同,從職業要求與專業素養中挖掘理想責任和使命擔當。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挖掘是深植于專業知識的,而非“剝離”,是對專業知識自身所包含的思政元素的顯性化。
通過明確“錨點”和分類“提純”對專業知識進行“進一步加工”,著力實現對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融會貫通式地細化、深化及至內化。
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的過程,即是使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的教學過程,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路徑著手。
第一,教師自身樹立專業使命感,這是確保課程融入有可為之的認識基礎。吳良鏞先生早在1990 年就指出“傳統文化面臨著危機感。……在西方建筑文化由于有了經濟威力似乎顯得光耀奪目的今天,如果不有意識地去研究、發展我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則我們的傳統文化很有萎縮甚至斷層的可能。……中國學人必須有清醒的認識”,這一判斷對中國建筑的研究、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國建筑史》作為一門為中國建筑研究、實踐、評論培養后繼人才的基礎課程,《中國建筑史》的教師更應該“有清醒的認識”。這也與我國十四五提出的文化強國戰略是一致的,理應成為課程思政的目標之一。教師的專業使命感將促使教師自覺提升自身對中國建筑的文化自信,在備課、授課、答疑、交流等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判斷標準,也有利于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態度并發聲亮劍。馬克思曾說,“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教師應該在真實具體的中國建筑史的教學實踐中塑造學生的歷史觀、價值觀、文化觀。
第二,在進行課程體系的總體設計時以價值塑造為引領,這是確保課程融入得以成形的邏輯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被列為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中國建筑史》作為讓學生了解、認識、傳承中國建筑知識和文化的基礎性課程,對標此要求應將以建筑為載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課程體系并作為課程目標與內容重點。這就需要在對課程體系進行總體設計時,以價值塑造為引領,從體系“源頭”做設計并貫穿到課程體系中,體現在課堂教學、作業練習、答疑討論、教學評價等教學全過程中。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尋找最佳切入點,這是確保課程融入行之有效的關鍵環節。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思政”,也不能把《中國建筑史》上成思想政治課,而是要將價值塑造潛形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全過程中。按照“灌輸與滲透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要求,應用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之間的“錨點”和分類“提純”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尋找最佳切入點,使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引領的潛移默化。
切入點是確保《中國建筑史》思政元素課程融入路徑行之有效的關鍵環節。本文認為這一環節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深入梳理提煉并恰當自然地在教學過程中引出和展示專業知識中蘊藏的思政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融入專業課程,舉例如下。
(1)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把一個時代的建筑形式、特征放置于中華文明演進與歷史變遷的脈絡中進行講解,使學生深刻認識建筑發展與歷史變遷的關系,潛移默化接受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如講到中國古代建筑萌芽階段的穴居和巢居時,引導學生體會這既是當時人們適應自然的智慧體現,也是生產力尚還低下的客觀結果;講到商代具有相當規模的宮殿和陵墓建筑的出現,及至西周、春秋戰國時期以宮殿和市場為突出特點的城市的出現,引導學生思考這不僅表明建筑技術在逐步成熟,更反映出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當時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特征,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一個時代的建筑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2)注重闡述中國古代建筑形式特點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使學生認識并珍惜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并在未來的建筑、規劃、景觀等實踐工作中自覺應用。如講解中國傳統建筑特點時,引導學生感受我國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哲學和空間思想,并引導學生理解這與我國當前以人為本的國土空間規劃理念的一致性。又如講解傳統村落的空間特征時,引導學生感受空間的文化屬性,譬如了解我國古代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組織和管理個體之間及與群體關系的宗族思想。再如講解園林建筑時,在使學生掌握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協調呼應、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連通互借等設計手法的同時,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古代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并理解這與當下生態文明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3)充分利用典型案例進行有效剖析。我國在歷史上創造了很多杰出的建筑范例,借助其中具象可讀的、可講述的知識點,剖析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為學生形成歷史自豪感提供具體的基石。以都江堰為例,教學時可通過對其三大主體工程魚嘴、飛沙堰、寶瓶口所包含的科學性及藝術性的詳細剖析,明確其運用的系統工程學、流體力學等知識,并指出經過創造性的設計實現了工程與藝術的良好結合,引導學生感受古代設計師們的創新精神。此外,還可以指出都江堰工程既解決了岷江水患災害,又解決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難題,從而使該地區成為當時重要的糧食生產地,以幫助學生切身感受到科技強國的重要性。
中國建筑史教育既是關于我國悠久歷史的歷史教育,也是關于我國燦爛文化的人文教育,同時也是建筑技藝與審美的傳承教育,其內容蘊含了豐富的思政元素。挖掘這些元素并融入教學之中,是踐行課程思政的必然要求。在思政元素的挖掘方面,可以圍繞課程建設目標要求、依據大綱和教學內容進行,以期同步實現價值塑造和專業知識教學目標。在思政元素的課程融入路徑方面,可以通過強化教師的專業使命感、以價值塑造為引領進行課程體系的總體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尋找最佳切入點,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融入課程的教學實踐環節。通過基于價值塑造的《中國建筑史》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課程融入,“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切實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