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高元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意義重大而深遠,但由于一些主客觀條件,很多學校和教師淡化了這方面的教學與實踐。基于此,學校要通過營造濃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氛圍,提升學校辦學品位,教師要通過科學高效而富有創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多樣而富有趣味性的實踐活動,靈活實用而富有操作性的經典閱讀指導,讓優秀傳統文化步入校園,走進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厚植學生傳統文化根基,提升學生傳統文學素養,加快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的步伐。
【關鍵詞】傳統優秀文化;實踐意義;現狀與困境;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10—0039—04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敝腥A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強大的綜合國力做基礎,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做支撐。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先賢們創作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燦爛文明。古詩詞等為代表的文學經典更是先人們留給后代的寶貴財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1]。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中國文化歷來推崇‘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
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教育作用毋庸置疑。孩子們從牙牙學語開始就接觸中國古詩詞經典教育,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誦讀、記憶、理解、教化等核心素養,厚植文化根基,增強民族精神,使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于心,并伴隨其健康成長,對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在課堂教學及各類活動中,滲透和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利于形成學生豐厚的語言積累、系統的文史哲知識、縝密的邏輯思維、深廣的人文情懷,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深刻挖掘課程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背后深厚的人文價值和傳統文化思想內涵,使他們更加積極地承擔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圣使命。這既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2]。
武威第十五中學精心打造的“攻鼓子”“太極拳”“涼州詞”三張校園文化名片,目前已納入學校地方特色校本課程范疇,在校內外逐漸散發出文化育人的博大力量,同時在省內外也引起了巨大反響。中央教育電視臺、省市有關新聞媒體進行了專題系列報道,學校榮獲“省級文明校園”“信息技術2.0省級試點?!钡确Q號,2021年6月榮膺甘肅省第一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傳承示范學?!?。學校的實踐探索,以及正在進行的課題研究、校本課程的開發建設等,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一)教學中的“功利性”“低效性”現狀
1.教師教學的“功利性”。簡單來說就是重分數而忽視對學生情感的熏陶。雖然教學課程一直在不斷地改革,但是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普遍停留在考試分數上,只想著學生能在每周規定課時之內如期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如在古詩文教學中,只單一地教授學生所謂“考試內容”,側重于安排學生背誦、默寫文言文及古詩詞,在課堂分析鑒賞中,不能宏觀地從知人論世、軼事典故、古代典章制度、飲食服飾、官職科舉、歷法地理等方面的理解中步步提高到情感的共鳴、文化的融合與熏陶,錯失了夯實中國傳統文化根基的機會。
2.學生解讀鑒賞古詩文的低效性。古詩文的學習鑒賞始終是高中學生的一大難題,學生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是效果卻差強人意?!霸娧灾荆~寄情。”詩詞是抒發作者情感的,而情感一定要通過事物、人物、景物形象構成一種意境,再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所以古詩文作品,往往含有作者復雜而豐富的思想情感,靈活而多樣的表現技巧。由于這些經典作品年代久遠,對于這種語境下產生的作品,學生疏通文意本身就需要一定時間,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解讀文本,自然難與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不能全面分析鑒賞作品蘊含的復雜情感和表現技巧。從這幾年高考的得分來看,古詩文閱讀鑒賞題得分偏低。
(二)教師的素養與課時緊張的困境
1.任課教師個人傳統文化功底積累不厚實。在課堂教學中,個別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深入學習和研究,講解也只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比如,信息化時代,教師辦公基本已實現網絡智能化,鋼筆字、毛筆字書寫機會大大減少,在學習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蘇東坡的《赤壁賦》這樣的名篇時,教師講解的形象性就會大大降低。從語文教學的角度欣賞“一代書圣”“天下行書第一”的風范;從文化人角度領略“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風采;更遑論從審美角度鑒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情志了。這樣的課堂教學難免少了一些趣味和神韻,沖淡了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的絕佳效果。
2.課時安排緊張,教學時間有局限性。要開展一項創新而有意義的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活動,需要施教者精心設計策劃方案,留足時間,保證活動方案的落實。由于高中課程門類繁多,課時安排相對緊張,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和融合就需要施教者個人的藝術和智慧。而在高考閱讀和文綜考試中,古代文化常識考題,題型靈活、考查范圍廣、信息量大,一些學生視野不廣,糾結而不能作出合理判斷和準確回答。
(一)營造濃厚的校園氛圍推動傳統文化進校園
學校恪守“讓每個學生都有出彩的人生”的辦學理念,全力打造以“德”為核心的校園育人文化,奮力探究以“適”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聚力探索以“美”為追求的藝術培養思路,竭力追求以“夢”為主線的激勵教育理念,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力保護傳承非遺文化資源,努力使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里綻放絢麗之花,讓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資源在師生間結出豐碩之果,提升辦學品位,探求多元化發展。
1.打造富有特色的樓宇文化。樓宇的命名,以“德”為中心,厚德樓(辦公樓)、明德樓、立德樓、正德樓(教學樓)、儉德樓(食堂)、養德樓(男生公寓)、淑德樓(女生公寓)等的冠名,彰顯了學校明晰的辦學理念。食堂里懸掛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匾額,明廚亮灶、光盤行動的宣傳圖片,無不體現著寄宿制完全中學對食品衛生和師生安全的重視。走廊上的各色牌匾、教室里的精心布置、優美別致的花壇回廊……處處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氛圍。
2.培育富有教育意義的墻壁文化。學校大型精美雕塑“七子墻”,孔子、老子、莊子、墨子等形象栩栩如生,名人名言赫然醒目。校墻四周設計“涂鴉墻”,學生定期創作,日新月異,放飛想象的翅膀,書寫心中的理想……
3.培養學生多元化興趣愛好,組建師生社團。學校注重突出辦學特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著力校本課程開發,強化學科社團建設,追求活動育人實效。目前,校園里活躍著“北極光”地理社團、“光影”攝影社團、教職工“華年”讀書會、學生“AI機器人”社團等23個師生社團,氛圍健康濃厚,活動精彩紛呈,成果日益顯現,在國家級、省市級各類活動中獲獎頗多。
(二)優化課堂教學環境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
1.科學設計教學方法,藝術整合教學內容,滲透融合傳統文化。為了將傳統文化滲透學科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科素養出發,準確掌握教材內容,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創設有效的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在學習到課本知識的同時,培養正確的傳統文化觀念。
在學習《范進中舉》時,教者可以設計三個問題,高效引導學生解讀文本:(1)閱讀欣賞本文中描寫胡屠戶的“罵”和“扯”的精彩片段,據此復述故事情節。(2)為什么范進會發瘋?對比一下孔乙己,他們二人命運有哪些異同點?(3)舉人是怎樣一個品階?課文是怎樣描寫“報祿”等細節的?就科舉考試,你還有哪些文化常識與大家一起分享?
比如,第(1)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解讀。胡屠戶的“罵”,民間俚語,粗俗傲慢,充滿了世俗的偏見和對人格的侮辱,是范進中舉前其卑微屈辱人格的寫照。胡屠戶的“扯”,則是范進中舉后胡屠戶瞬間判若兩人的變化,他前倨后恭、趨炎附勢,極盡巴結討好之能事,市儈形象躍然紙上?!皯懈蝮∠氤蕴禊Z肉”“文曲星下凡”“老爺回府了”等語言,相聲、小品式的幽默,實在是入木三分,令人印象深刻,頗有一點“微笑的辛酸”。
這樣的高效大容量課堂,引領學生在熟悉文本內容的同時,提高了分析鑒賞能力,自然而非刻意地滲透了傳統文化。
2.創新引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滲透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要滲透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精心設計問題,創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合作探究。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視頻、圖片、音頻等,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學的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
對于篇幅較長的文學經典,如《史記》《資治通鑒》選文,教師尤其要善于點撥和引導,精心設計問題,幫助學生快速理清思路、掌握內容、合作探究、高效分析鑒賞。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教師指導學生用小標題形式概括內容: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然后簡要復述故事情節。學生很快理清了思路,熟悉了課文內容。藺相如、廉頗身上表現出的機智勇敢、視死如歸,真誠豪爽、知錯能改等優秀品質就是中國文化崇尚的精神元素。
在課堂上還可以通過成語故事、趣聞軼事、歷史典故的講解滲透融合優秀傳統文化。
這樣的趣味課堂,學生探索興趣濃厚,創新能力大大增強,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美、人格美、語言美、藝術美,自然而然地植入他們的頭腦中。
(三)以中華傳統節日為契機,滲透融合優秀傳統文化。
在學科教學中,傳統文化不能僅僅局限在對傳統詩文、音樂等的感知上,還需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讓學生能夠自然融入到傳統文化中去,激發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國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流傳著許多美妙而神奇的傳說,不同節日又有各自獨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僅漢民族傳統節日就有四十多個,春節、上元、花朝、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除夕等都是一些主要節日。學科教師可以根據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安排,必要時借助班會、團隊活動,將一些傳統節日活動方案,有計劃地分解到高中階段的學習生活中,以確保實踐活動的質量和實效[3]。
比如,在清明節舉辦“氣清景明祭之以禮”追思活動,莊重地表達自己對先輩和英烈的緬懷思念、敬仰學習之情。布置學生收集歷代文學家有關清明節的詩作,制作手抄報交流分享。如杜牧《清明》、張繼《閭門即事》、楊萬里《寒食上冢》等,這些詩作也是我們進行文學賞析的很好范例[4]。利用校園和班級的黑板報,介紹清明節的來歷、習俗、傳說、詩詞,形成濃厚的節日氛圍,讓學生從中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豐富內涵。
通過這樣學做結合、學有所悟的活動,拉近了傳統文化與學生的距離,增強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的凝聚力與歸屬感。少的是枯燥繁瑣的說教,多的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家國情懷、民族信仰融入學生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根植于學生心田。
(四)鼓勵和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滲透傳統文化
學生閱讀古典名著,有助于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4]。在指導閱讀《紅樓夢》時,教師要先辦一次“品讀經典名著專題講座”,從主要內容、版本及名家評點、閱讀鑒賞方法等方面強化指導,并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①就書中主要人物,如金陵十二釵,請你在讀書筆記上寫出一些難忘而有趣的事件名稱,作品通過這些事表現了她們怎樣的性格特點?②你有沒有關注到隱含在小說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以哪些新奇而令人陶醉的藝術形式呈現?如飲食服飾、醫學建筑、哲學美學、書畫戲劇、詩詞歌賦等……通過閱讀,師生一起分享讀書收獲,靜下心來品味作品的詩畫意境,鑒賞作者豐富多彩的表現藝術,將情感升華到對生命的意義和人生價值的思考上來。這樣的閱讀,提升了學生對經典名著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改善了對當前閱讀教學的認知偏差,加速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的步伐[5]。
總之,促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既是一項求知的工程,更是學會做人的工程。學校要創設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教師要通過科學創新、高效有趣的學科教學,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實踐活動,注重經典名著閱讀指導,提升高中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課堂。
[1]王其俊.中國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方法[J].語文教學之友,2021(05):13.
[2]李紅娣.中國鼓進校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1(03):62-63.
[3]周麗芳.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實踐探索[J].江蘇教育,2021(27):55-56.
[4]萬悅.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策略研究[J].甘肅教育,2020(05):143.
[5]段德成,李曉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路徑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1(13):71-72.
編輯:魏麟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