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春霄
【摘要】已經啟動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出現了教材內容多、課時少、教學計劃難以完成等諸多不適應。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應對當前挑戰的策略是,進行創新性的教學實踐探究和優秀科研成果的推廣;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總目標統領教材內外的教學資源,做到理性判斷,大膽取舍,分清主次;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諸多具體內容中共同且有區別地體現課程目標要求;在重視對學生價值觀念引領的同時,加強其學術精神的培養,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學科自身建設的需要。
【關鍵詞】歷史教學;課改與創新;資源與判斷;核心素養;學術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10—0115—06
普通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歷史教學在由“三維”課程目標達成向學科核心素養目標落實的轉變過程中,表現出了許多方面的不適應。諸如五大核心素養高度凝煉,課標要求相對抽象,而教材內容則十分具體,如何在具體中體現抽象,進而提升素養,這是挑戰;依照通史體例制定的課標和編寫的教材,對歷經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人文素養要求很高,而高中課堂教學中反映出大部分學生的學科知識欠缺,豐富知識與發展素養怎樣兼顧,這是挑戰。課程難度大、教材內容多,而課時又特別少,單說較好完成學業水平考試任務就已經面臨很大挑戰;凡此種種,一線教師們都有不少困惑和不適應。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0課的教學設計為例,就目前新課標、新教材使用的相關問題展開實踐性探究。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0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課堂教學如同其他諸多課程內容的實施一樣,是對一線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的現實考驗。按照課程方案,本節課分配的課時為1節,教學時間40分鐘,根據課程標準,學生要通過本節課學習“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1]老師們都認為,本節課課標要求很高,加之課本內容又很多,理解難度也很大,若按傳統方法授課,規定課時內不可能完成教學任務。除此之外,新教材中“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敘述雖富有新意,但又比較簡約,若教師不予指導,學生很難讀懂,于是,學生無從“概述”內容,更談不上展開“探討”。其實這樣的挑戰對于已經進入高中課改的歷史教師來說已經是司空見慣了。有挑戰,就會有機遇。
我們要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發現和抓住機遇,而抓住機遇的關鍵是圍繞課程標準及核心素養目標進行課堂教學的創新性設計和實踐。
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的根本遵循,教材則是課程實施過程中可供選擇的教學資源之一。人教版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采用通史體例編寫,為“大單元”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充分體現了“綱要”的特點,但毋庸諱言,在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中得心應手地使用該資源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當下,重要的是合理取舍教材內容,準確判斷教學重難點,最大程度落實核心素養目標,確保教學計劃的完成和學業質量水平達標。其實,課程標準的敘述中,“了解”“概述”和“探討”等用詞已經對不同層次學科素養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了解”指熟悉歷史線索,知曉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獨特歷史現象,這是課堂教學中發展核心素養的基礎和起點;“概述”的要求則進了一步,那就是不僅要“知道”“懂得”,而且還能“敘述”,就是說可以給別人講得“頭頭是道”;“探討”的要求則更高,“探討”需要“了解”“概述”做支撐,“探討”是建立在歷史理解基礎上的歷史解釋,課堂上組織問題探討,學生往往很感興趣,實踐也證明,師生合作探究對于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效果好、意義大。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教學經驗,我們確定《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0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新文化運動,而北洋軍閥的統治則屬于“通識”內容,可作為新文化運動的背景進行一般性了解。
1.建構時空框架,梳理歷史事物。根據以上分析,本節課我們選擇使用“時間軸”圖示和簡介北洋軍閥的政治統治和民國初期的經濟發展狀況。圖示如下。

本部分內容的教學時間把握在15分鐘左右,主要環節是:①創設情境導入新課。②引導增強時空觀念。學生自主學習教材“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等三部分內容,在此基礎上,師生合作依照以上圖示梳理相關歷史事物,并提醒學生做好課堂筆記。③合作總結歷史階段特征。如北洋軍閥政治統治黑暗、民國初年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同一時期思想文化新舊交替等等。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本質觀念,是區別于其他學科學習和研究的基本意識和方法。教學中我們要抓住本部分內容歷史時序跨度大的特點,用時間軸形象標注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現象發生的先后順序,在依照圖示說明各歷史事物之間關系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潮流涌動,順昌逆亡的歷史規律,并使他們能夠對1912年至1928年中國民主政治和工業化的曲折發展歷程基本上了解,從而為接下來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講授做好鋪墊。用時間軸等圖示方法往往能把紛繁復雜的歷史問題系統化,能使學生逐漸形成把歷史事物放在具體時空下分析評價的思維習慣,并養成工作、生活中化繁為簡、抓大放小、舉重若輕的良好品質。
2.增強實證意識,體現史料價值。請同學們閱讀并解析以下史料:三年以來,……國中賢者,寶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厭棄專制之心,因以明確。……然自今以往,共和國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2]。
近代中國,救亡圖存和思想啟蒙是相互交替的歷史任務,辛亥革命“救亡”未果,部分有覺悟的知識分子轉而又進行“啟蒙”,發起了新的“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有學者認為這場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新浪潮,為新思想傳播,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良好氛圍和條件。
史料實證的概念不少史學家已有精準闡述,我們要用真實的歷史遺存和歷史記載表述真實的歷史,真實是歷史學最鮮明的特征,歷史事物多如牛毛,歷史記載浩如煙海,如何搜集整理,怎樣甄別辨析是一門大學問[3]。中學階段學生要懂得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孤證不立,這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基本要求,實證觀念的強化和實證精神的培養會讓學生們受益終身。史料教學近幾年被廣泛推行,史料呈現被廣泛運用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如同本節課引出新文化運動這一話題借用了相關史料一樣。筆者認為中學課堂上專門進行史料實證技能的訓練不合時宜,而是在使用史料說明問題時,一定要提醒學生重視它的來源和價值可靠。
3.關注學術動態,厘清歷史概念。如“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這幾個概念。“新文化運動”也稱“五四新文化運動”,足見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關系密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員鄭大華在2016年《史學月刊》發表的文章《五四新文化運動:“多元的文化觀念”》,開篇即指出:“100年前《新青年》的創刊,標志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4]。2019年在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鄭教授在《近代史學刊》(第22輯)發表的論文《“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芻議》,則認為“新文化運動”是1915年至1924年間的一場思想啟蒙運動,它與“五四運動”是兩個不同性質的歷史事件,不能統稱為“五四新文化運動”。
對于鄭教授看上去前后矛盾的觀點,同學們有哪些觀點和想法?筆者讓學生結合教材敘述,合作探究。
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教師可說明自己的看法,例如,新文化運動是近代史上又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或者說是一場更加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所謂“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提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強調“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關系,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運動發生變化,啟蒙思想更加多元,新舊文化,東西方文化,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不同性質的文化廣泛交鋒;新文化運動的起訖時間是《青年雜志》創刊的1915年9月和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國民革命拉開序幕的1924年1月,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分為興起時期和發展時期,此劃分有利于全面、深入理解這場文化運動。
歷史概念是歷史敘述的手段和工具,概念不清,敘述自然不會有力,因此界定概念是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功和重要環節,講解厘清概念也是發展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重要途徑。
4.涵養家國情懷,培育學術精神。讓同學們閱讀教材“新文化運動的開展”,然后,結合之前“北洋軍閥統治”的圖示,合作完成兩項學習任務:(1)談談新文化運動策源地——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和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學界精英的家國情懷。(2)討論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對于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教師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辛亥革命失敗,北洋軍閥統治黑暗,共和制度遭到踐踏,列強以支持各派軍閥自保或爭奪地盤為交換,加深了對中國的侵略,此時民族危機嚴重,需要探索新的救亡之道;民族資本主義出現發展的“短暫春天”,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占據大多數國民的頭腦,民主、自由、平等觀念及理性主義、科學主義的精神尚未深入人心,共和、憲政的社會基礎薄弱,再加上袁世凱上臺后,規定“各學校均應尊奉古圣賢,以為師法”,文化領域出現尊孔復古的逆流,于是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先進知識分子勇立時代潮頭,力挽狂瀾,以敢為天下先的家國情懷,推動思想文化領域新一次啟蒙運動興起。
關于前期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人教社2000年版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國近現代史》(上冊)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3》具體表述為,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而最新部編版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則抽象地敘述為,要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舊倫理、舊政治、舊藝術,“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新版本教材,在先進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對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具體態度的問題上未引用史料,也未作出明確評論。筆者搜集到以下史料供同學們閱讀和討論。
材料1. 2017年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3》對新文化運動的敘述中陳獨秀一針見血地指出:“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新文化運動期間,有人甚至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號。[5]
材料2.陳獨秀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孔學優點,仆未尚不服膺,惟自漢武以來,學尚一尊,百家廢黜,吾族聰明,因之錮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6]
材料3. 1917年1月30日李大釗發表《孔子與憲法》一文,批評孔子是“數千年前之殘骸枯骨”,孔子之道是“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孔子言論“含混無界”,“無確切之域以資循守”。[7]
材料4.李大釗在1916年夏發表的《民彝與政治》一文中指出:“孔子之不生于他國,而生于吾華,他國之歆羨之者,或亦引為遺憾萬千;而吾華之有孔子,吾華之幸,亦吾華之不幸也。”[8]
教師參與討論:近代中國國內矛盾不斷加深,救亡圖存成為第一要務,生活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的先進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一方面從“一戰”列強間你死我活的爭斗中看到了西方工業文明的缺陷,但另一方面從現實出發,又不得不承認學習西方文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對于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雖然他們也意識到絕非一無是處,甚至彌足珍貴,但為了“救亡”,他們寧愿選擇公開批判,因為在他們看來非常時期要想布新,先得除舊。有學者指出,在近代中國,這種價值取向雖然對“革舊”有益,但也不免因用力過度而事與愿違,導致“革舊不足,立新未成”,大有矯枉過正之嫌。我們覺得對這場文化運動的理解和對諸多參與者言論的解釋應該持理性和現實相結合的態度。
“對歷史進行設身處地的感悟、理解,是歷史認識論的基礎。”[9]對新文化運動的解釋絕不能簡單停留在對東西方文化全面否定和全面肯定的層次上,新文化運動過程中,先進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愛恨交織的矛盾心理和欲罷不能的復雜感情,我們這些后來者應該感同身受,其中包含的家國情懷和學術精神是提升課堂教學品位的珍貴資源。
關于前期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中外歷史綱要》概括為:“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命,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意義如何“重大”?近代史專家鄭大華教授的評論可以幫助我們加深理解。
“新文化運動對儒家思想或文化的批判,打破了傳統社會“獨尊儒學”的思想專制,顛覆了延續兩千余年的儒家文化話語霸權,從而使歷史上那些被儒家視之為異端邪說而受到打壓的各種主義、思想、觀念、學說、思潮和流派又開始重新活躍在中國的思想文化舞臺上。”[10]
家國情懷是最高層次的核心素養,是學習和研究歷史最終價值的體現,每個歷史教師都應義不容辭地扛起提升青年學生家國情懷的責任。培育家國情懷不是空洞說教和簡單“教化”,而是要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在對歷史真實的生動敘述中感動學生,使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和關注人類前途命運的深情大愛。如上所述,本節課與新文化運動興起發展有關的歷史遺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與為民族工業發展作出不可磨滅貢獻的張謇等人的感人事跡都是提升學生家國情懷的好素材。
學術精神是一個人探究事實的必備品質,也是個人服務國家、造福社會的關鍵能力,五四時期,先進知識分子著書立說,奔走呼號,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值得后來者效仿和學習。錢學森、鄧稼先等科學家讓自己的家國情懷和學術精神同時發力,結果迎來了他們人生的高光時刻。
5.唯物史觀領航,歷史解釋出新。史學家研究表明,五四運動后,中國出現了介紹和宣傳社會主義的思潮,其中,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最終成為先進中國人的共同信仰,新文化運動因此獲得了新發展,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一部電視連續劇《覺醒年代》被廣泛關注和熱議,其藝術創作的素材便來自于五四新文化運動。
那么,新文化運動因何獲得“新發展”?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思想高峰或思想大家往往出現于社會動亂和社會轉型時期,因為文化繁榮需要物質基礎,而思想高峰或思想大家的出現則需要各種社會矛盾。”[11]
如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造成學術思想空前活躍,思想大家輩出;五四時期是中國選擇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期,諸多社會矛盾相互交織且十分尖銳,代表各社會階層、各種政治勢力的知識分子圍繞中國向何處去、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等問題提出了各不相同的主張,并展開辯論,再一次形成了思想文化領域內“百家爭鳴”的局面。大浪淘沙,披沙瀝金,馬克思主義以其科學性、先進性和真理性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中國知識分子指明了正確方向。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被實踐檢驗了的科學史觀,是最先進的歷史哲學。歷史學習和研究必須學會自覺運用唯物史觀,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解釋歷史、敘述歷史。教師要在歷史教學的全過程中常態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的靈魂,諸如存在與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階級斗爭與社會進步、人民群眾與歷史發展等觀點,師生要在教和學的過程信手拈來,恰當使用。
6.凝練歷史解釋,做好課堂小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近代中國社會反動與進步,黑暗與光明相互交織的轉折時期,其間發生的新文化運動影響極為深遠。這一運動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為基礎,以民主、科學為旗幟,以反對傳統儒學和封建倫理道德、提倡白話文和文學革命、輸入“西學”、革故鼎新、賡續文明為主要任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這一文化運動為后來再造民國的國民大革命運動的興起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一,歷史教學是創新性的實踐活動,學科教師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找到契合點,大膽取舍,積極實踐,勇于創新。如本節課選取“新文化運動”這一與五四運動百年紀念、中國共產黨誕辰百年有關的史事重點學習,既遵循了課程標準,又做到了小切口、大深入,而且高效利用了課堂時間。
第二,歷史教學過程中,五大核心素養的“落地”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素養提升要覆蓋所有內容,但各內容對應的素養發展可以不同,應力戒牽強附會。如本節課五大核心素養的體現各有側重。
第三,歷史教學要以家國情懷的培育為總目標,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教育資源,在核心素養“落地”的諸多教學環節中體現學科育人價值,要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貢獻。如本節課從北京大學的光輝歷史和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知識精英的行動中挖掘素材,培育正確的價值觀念。
第四,歷史教學要切實重視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提升。要幫助他們在青年時代就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使他們能夠客觀解釋歷史現象和評價歷史人物,能尊重學術,熱愛學術,并且把嚴謹求實的學術態度和同情包容的人文精神自覺運用于各自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本節課致力于關于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解釋”。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1):14.
[2]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J].上海:青年雜志,1916(02).
[3]徐藍.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7(10):32.
[4]鄭大華.五四新文化運動:“多元的文化觀念”[J].史學月刊,2016(03):53.
[5]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2007年版)歷史3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1):77.
[6]陳獨秀.再答常乃德(古文與孔教),獨秀文存[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08):649.
[7]李大釗.孔子與憲法,李大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23-424.
[8]李大釗.民彝與政治,李大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3-274.
[9]徐藍.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7(10):33.
[10]鄭大華.五四新文化運動:“多元的文化觀念”[J].史學月刊,2016(03):56.
[11]鄭大華.論五四時期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J].中國文化研究,2019.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落地與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20]GHBZ023)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