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華 武小燕
【摘要】建構游戲更能體現幼兒的合作性,它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建構材料實現對周圍現實生活的反映,它的突出特點是有操作性、合作性、創造性。而合作性是操作與再創造的關鍵紐帶,合作不僅促進幼兒個性化、全面化、社會化發展,而且在建構中合作,能凝聚集體智慧,促進幼兒思考,發展幼兒創新能力。因此,筆者通過觀察,結合幼兒園多年工作經驗,立足于幼兒建構活動中的合作重要性,闡述如何在建構游戲中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為幫助幼兒合作共贏尋找新突破。
【關鍵詞】幼兒;建構游戲;培養;合作能力;探索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10—0103—04
建構游戲在幼兒的成長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建構活動中往往因幼兒缺乏合作精神使游戲的效果大打折扣,并失去再發展的機會。在以往筆者組織的建構游戲中,經常會發現幼兒獨自游戲,不會合作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家長對幼兒過分嬌慣,導致幼兒任性、孤僻、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在建構游戲中不愿合作,不愿交流,更談不上深層次的探究活動;二是幼兒缺乏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當幼兒之間發生矛盾時,其常常是通過爭吵、告狀或者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因此,培養幼兒合作意識顯得非常重要,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多設置合作類型的建構活動引導幼兒合作,并促進幼兒發展更深層次的探究行為。
1.合作可促進幼兒個性化、社會化、全面化發展。合作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幼兒個體的發展,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1]。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在教育層面重新審視合作的重要性。對于學前階段的幼兒來說,合作主要通過游戲體驗培養。建構活動不是單純的游戲,它更趨向去群體化活動。很多幼兒在建構中不會合作,無法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作為教育者,應隨時捕捉建構游戲活動過程中幼兒需要合作的畫面,讓幼兒明白合作不僅能幫助自己搭建好作品,而且還能從同伴那里學到新本領。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建構活動中幼兒會主動和同伴合作。通過合作幼兒學會了展示自我,體驗到了成功,實現了個性化發展。建構游戲活動也是一種“小社會分工形式”,教師逐步引導,幫助幼兒分工,建立積極的合作關系,能讓幼兒漸漸懂得成功不能僅僅依靠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個人的力量渺小,但大家一起想辦法會驚喜不斷。活動中幼兒交流、合作、解決問題,使得建構的內容不斷豐富,游戲的發展不斷深化。幼兒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務,在玩的過程中表達個人想法,分享建構成果,個體與群體之間相互作用,不僅給幼兒一個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更發展了幼兒的社會性。
2.合作能凝聚幼兒的智慧。“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永遠不會干涸。”同樣,一個人的智慧融入集體才會有更大潛能[2]。幼兒的年齡小,個人建構行為是受限的,通過合作能更好地認識外界事物,增長知識。為了讓幼兒的合作事半功倍,教師在組織建構活動時要有意引導,比如在組織建構活動時,兩個教師可一個安排任務,一個分配材料;活動結束后兩位教師一個負責指導幼兒玩具歸類,一個分享游戲心得。幼兒在長期實踐中發現教師之間也需要合作,在有合作意識的環境中生活學習,能共同分析、探究、實踐,既保證彼此間獨立思考成果,還相互借鑒,相互提問。同伴間商量,集合個人智慧的集體力量可以讓他們的任務變得更簡單,進而建構游戲不斷出現新突破。
3.合作能促進幼兒創新能力發展。合作建構的主體是幼兒,幼兒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有更多的自主權和決定權,對于玩什么、和誰玩、怎樣玩,容易在相互交流中達成共識,不斷激發彼此之間的靈感,產生新的發現,尋找新的辦法。建構游戲的過程是一次次發現問題、集體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而引導問題不斷深入的過程,這可讓幼兒通過合作探索引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
1.關注幼兒,創造機會。由于學前階段的幼兒自身動手能力有限,因此,建構游戲活動的開展往往離不開幼兒之間的配合,游戲難度較大的建構游戲更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來推進,因而在開展建構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從一日生活中尋求機會,并且充分把握機會,充分觀察幼兒在建構游戲前期的行為,引導幼兒更樂于依靠集體的力量來參與建構游戲活動,從而讓幼兒真正能夠融入集體建構中。作家莫泊桑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對于學前階段的建構游戲而言,其推進的主體也是能力、興趣存在差異的不同幼兒,這也給教師引導帶來了難度。可以說,為了在建構游戲中能夠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讓不同能力、興趣的幼兒都能夠參與活動,并且從建構游戲中發揮長處,感受建構游戲的快樂,在活動中獲得思考性,教師應當盡可能為幼兒構建多樣的游戲興趣,為幼兒在相關游戲活動中建立充分的自主空間,從而讓幼兒的自主創造能夠成為可能。比如在建構游戲活動“小小警察局”的關于警察局的建構游戲環節,教師可以先讓幼兒自主嘗試運用建構材料探索警察局的建設,然后通過初步建構的過程觀察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對于材料、合作方式乃至游戲主題的熱衷程度,從而根據幼兒的不同表現采取對應的策略,讓幼兒能夠發揮自身的長處參與到集體建構的氛圍中。還可讓部分幼兒參與圖紙的設計,讓一些能力較強的幼兒參與直接的建構,讓每一位幼兒的長處都能夠得到發揮,從而讓幼兒能夠真正融入集體的氛圍中。
2.明確任務,分組活動。隨著現代化教育理念在學前階段的滲透,越來越多的教育模式逐步為教師所熟知,同時,在眾多的教育理念中,“項目式”游戲活動開展機制逐步成為學前教育中主題活動的主流。這一活動的開展機制核心觀念在于,教師應當順應幼兒的游戲需要,和幼兒一起或者是讓幼兒自主商議決定游戲的主題,從而圍繞這個明確的方式推進相關的游戲活動[3]。這一教育理念同樣適用于以培養幼兒合作意識為主導的建構游戲活動之中,因此,作為教師應當同樣需要把握幼兒的游戲需求,并且能夠明確建構游戲的任務,然后鼓勵幼兒進行分組探索。例如,在一次建構游戲開展之前的時間,一連幾天都是低溫寒冷的天氣,筆者在一旁聽見一個幼兒說:“今天天氣有點冷,不如咱們來搭間小暖房吧,讓大家都來暖和暖和!好嗎?”她旁邊的三個小女孩異口同聲地說:“太好了!”正是幼兒的交流,給筆者開展這次“小木匠”的主題活動以很大的啟發。于是筆者打算在園中進行這樣一個“小木匠”的主題建構活動。正是這樣的簡單討論環節,幫助幼兒明確了活動的任務,接下來,幼兒也采取分組活動的方式推進小木匠的建構游戲活動,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同伴交流,強化合作。處在學前階段的幼兒動手能力有限,想獨自高質量地完成建構游戲活動,往往存在著較大難度,因此,作為教師應當在平時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流,從而發揮合作的效益來推進相關的游戲活動。再如,在“小木匠”的建構游戲活動之中,看幼兒如何完成從獨自游戲到同伴交流的過程,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先自主嘗試進行小木屋的搭建游戲環節,比如在游戲的過程中,樂樂就開始用木板來搭建小木屋,剛開始的時候玩得還十分順利,用小積木構建了四面墻,然而在活動開展到一半的時候,樂樂就遇到了困難,在搭建房頂然后讓小木屋保持穩定,但小木屋一直有倒塌的情況。然后,面對樂樂遇到的難題,教師并沒有直接介入幫助,而是鼓勵其他的小伙伴和樂樂一起探索。如在樂樂遇到困難的時候,凱凱就走了過來,對樂樂說:“樂樂,你遇到了什么困難?”樂樂說:“別提了,我想弄個小木屋,可是一蓋房頂,墻面就塌了,我也想過用膠水,但是膠水總是也粘不住。”聽到樂樂遇到了困難,凱凱說:“我們一起想辦法”,于是兩位幼兒一起研究了起來,后來,兩位幼兒合作探索,凱凱發現將兩個木頭交叉的地方來一起可以鑲嵌,并且交叉的地方需要兩人共同對接,這樣的鑲嵌事先只要將接口對齊,就能起到作用了。就這樣,兩位幼兒通過交流,讓木屋穩定搭建了起來。可以說,是這樣一個同伴交流的過程,讓原本獨木難支的建構游戲活動達到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益。
4.展示成果,共同進步。展示環節在通常情況下是學前建構游戲活動的收尾環節,同時,也是幼兒夯實成果、闡述建構過程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幼兒的建構過程,鼓勵幼兒在活動的最后進行展示。尤其是在進行展示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對自己的制作流程進行講解,讓他們把自己或與小伙伴共同完成建構作品的過程分享給他人。在分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同樣以小組合作講解的方式歸納出自己小組建構作品的優點,從而在一方面幫助幼兒獲得合作意識的發展;在另一方面,幼兒也成為了展示者之一,甚至是更為重要的角色[4]。
1.發現幼兒的興趣點,教會幼兒合作的技巧。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同時,建構游戲活動本身就有著十足的趣味性,且符合《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中尊重幼兒的階段性心智發展規律,幫助幼兒獲得充實的游戲活動體驗,促進幼兒相關領域能力成長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建構游戲活動能夠真正實現幼兒合作的效益,教師首先應當做的是關注幼兒的興趣點,并且根植于幼兒的興趣需求來加以引導,讓幼兒獲得更多的與人合作的可能性。例如,在進行積木城堡的建構游戲活動過程中,教師發現有的幼兒喜歡玩主體結構設計的大型積木,這時候教師可以鼓勵他們以合作的方式來開展相關環節;有的幼兒有較強的審美意識,并且喜歡綠化,這時候,教師可以投放一些假花、小草等鼓勵其以合作的方式來給積木城堡及逆行綠化。除了之外,有的幼兒的興趣點在于他們更傾向于繪畫,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鼓勵他們圍在一起,按照自己的想法繪畫建構游戲的設計方案。總而言之,發現幼兒的興趣點是在建構游戲活動中因材施教的重要方法,也是讓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獲得更高效率合作效益的前提。
2.關注每一位幼兒的活動,引導他們交往。相比較其他的游戲活動,建構游戲活動的一大特征在于其更需要幼兒的合作交流來支撐,同時,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十分強調教師應當做好游戲活動觀察者的角色,因此,在進行建構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關注每一位幼兒的活動,鼓勵幼兒更好地分工和合作,也應當保證幼兒合作探究過程的自主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也應當把握游戲的機遇,引導幼兒建立健康的交往模式,從而在滿載合作的氛圍下形成更高質量的建構游戲效果。
3.引導幼兒快樂合作,提高幼兒合作的自覺性和穩定性。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認為,“以學定教”是促進被學習者學有所獲的重要途徑[5]。以學定教的意思是能夠充分把握學習者的階段性心智發展規律和學習的過程來跟進相關的教育措施,同時,處在學前階段的幼兒,其本身就對于建構游戲充滿興趣,在能力層面,幼兒本身整體傾向于能夠通過合作的方式來降低建構游戲活動參與的難度,從而更容易在建構游戲中獲得成功。以上情況提醒教師應當注重快樂的、高效率的合作機制引導,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養成合作的意識,獲得合作的建構成果。此外,教師應當注重快樂的合作體驗,讓滿載體驗性的建構游戲環節以合作的方式來展開,從而讓幼兒在快樂的合作氛圍中能夠自覺建立合作探究的意識,并且能夠穩定地和伙伴一起參與建構游戲活動的推進。
總之,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對幼兒今后人生的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泰戈爾曾說:“唯有具有強烈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才能創造文明。”教師要通過建構游戲激發幼兒合作興趣,為幼兒創造合作機會,指導幼兒掌握合作的技巧,為幼兒今后良好個性的形成奠定基礎。未來一個全新互聯網教育生態正在形成,幼兒將面對更多的競爭和挑戰,今天的幼兒必須學會共同生活,這就需要他們從小就學會合作,學會共處。因此,幼兒期培養合作精神與能力將是幼教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學習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04.
[2]王志洪.淺談如何在建構游戲中培養中班幼兒合作能力[J].考試周刊,2021(37):165-166.
[3]林巧.建構游戲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多元化策略[J].山西教育(幼教),2021(09):47-49.
[4]祁亞軍.構建“鄉土+課程”游戲模式夯實“游戲+互動”實踐基地[J].甘肅教育,2018(19):87.
[5]莊曉青.戶外混齡游戲與幼兒合作能力的發展[J].學前教育研究,2021(06):85-88.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