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新常態、再出發的總要求也讓企業不得不快速步入轉型升級期,如何將創新文化浸潤到企業電子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建設中,利用創新這一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促使企業管理能力持續升級,對企業改革發展核心競爭力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落實制造強國戰略下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必然需求
面臨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等技術快速發展的外部環境,面對用戶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新一輪產業變革已全面展開。如何緊跟國內外發展形勢,創新性地將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企業先進裝備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實現企業生產制造精益管理,是落實我國制造強國的戰略需求,也是企業轉型發展、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激發員工創新潛能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需求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孕育興起,知識和技術要素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和貢獻越發明顯,企業爭先引進大批具有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這些新生代對個人能力成長、價值創造的需求有著深切的渴望,需要企業堅持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堅持建設“一流人才高地”的發展目標,通過變革人才培養方式,培育前瞻思維、積淀創新智慧、磨練創新意志力,不斷激發和釋放員工創新活力與潛力,推動企業高速、高質量發展。
本文圍繞“強化改革、聚焦主業、堅持創新、強化管理”主線,緊扣企業電子裝備集成、保障核心業務發展中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基于企業創新文化,豐富創新文化建設的落地載體形式,從科研生產管理過程中人、機、料、法、環各維度創新管理方式,堅持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道路,以人員能力培養、系統平臺建設、資源顯性管理、制度體系完善、文化氛圍營造為發力點,持續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培養一支敢為人先、勇于創新、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為企業改革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強化賦能合力激發
一是基于能力數據,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對標企業科研生產任務形勢及持續提升的用戶需求,以任務導向識別人員能力需求,建立任務需求能力圖譜;并開展人力資源盤點,從專業技術能力、工作業務能力、過程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四個方面,構建人才綜合素質模型,建立員工實際能力圖譜;通過任務需求能力圖譜與員工實際能力圖譜對比分析、雙向匹配,優化人資配置;同時問題導向,查缺補漏,按照分類分級的人才發展思路,因材施教,多維度、多方式開展各層次人才培養工作,推進層次化、特色化、快速化人才開發體系建設。

二是落實差異引導,構建奮勇爭先氛圍。針對新入職員工,根據青年職工價值取向多元化特點實施差異化引導,把握青年成長三個“期”。蜜月期:落實“育苗計劃”,制度化、系統化實施青年員工的集中培育,引導青年員工建立使命感;適應期:結合青年員工期望,實施“1主體N輔導”導師制,明確導師對青年員工在職業發展規劃、專業技術能力以及成長困惑等各方面的職責與作用;矛盾期:結合蓋洛普Q12法則,開展青年員工思想調研活動,深入了解青年的心理、思想狀況,準確收集青年員工成長需求,幫助青年解決切身問題,增加組織與青年員工間的傾聽渠道,提升人才培養成效。
三是建立責任矩陣,形成量化績效模型。圍繞員工主責主業,建立動態責任矩陣,形成包含員工角色、職責內容、能力要求、權重系數和工作關系的矩陣表格,將工作任務清晰分配、落實到任務執行組織的相關團隊和個人;通過統籌員工工作經驗、興趣愛好等特征進行合理分工,確保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根據實際成長路徑對責任矩陣進行調整,形成合理、動態的矩陣清單,保證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負責”;按照“導向明確、科學量化”原則,明確崗位KPI指標,制定適應崗位職責差異化的績效考評標準,統籌員工工作量與工作難度差異,確保結果的公平、公正,有效形成競爭效應,激發員工創新創效活力。
四是全面賦能一線,構建高效敏捷團隊。圍繞企業科研生產任務目標,頂層規劃,整合領域人才、專業技術、設備資源等關鍵要素,全面賦能一線,打造敏捷型團隊。敏捷團隊可以全面對接任務執行中各類角色人員,充分發揮個人專長協調資源、計劃與利益分配等,高效推進任務;組織給予團隊全面支持,結合任務目標和要求實施引導與激勵,推進形成資源統籌共享、信息順暢流轉、團隊敏捷運行的協作環境。
構建“三化”平臺系統提升研產效率
一是強化前端驗證,構建數字化研發平臺。以實現研制過程管控系統化、研制需求分解模塊化、研發過程論證規范化為目標,建設精益化、數字化研發平臺,將各專業設計工具、設計規范、準則等要素創新性集于一體,保證裝備設計信息在設計團隊之間充分準確傳遞,實現多專業設計與優化過程的緊密協同,提升科研生產過程設計階段需求識別率,降低設計更改,需求精準度明顯提升。
二是圍繞高效生產,研發智能化測試平臺。圍繞批量生產制造過程“規范、高效、低成本”目標,開發了集MOM制造運營平臺、ERP企業資源管理平臺及自動化測試系統的智能化測試平臺。針對新型裝備頻寬大、測試項目多、測試難度大等問題,迭代優化批產自動化測試系統,實現自動測試、自動驗收等功能,運用大數據和知識工程等技術方法輔助實現生產過程資源調度與運行決策,任務運行高效化。
三是聚焦效能發揮,完善信息化保障平臺。為實現服務保障任務高效化、規范化,開發了MRO售后服務管理系統、便攜式現場級信息化保障系統及系列外場自動化測試平臺。通過MRO系統,動態鏈接用戶需求、保障任務實施和產品設計研發;通過體積小、重量輕、通用性強的便攜式現場級信息化保障系統,為現場級服務保障提供有效的軟硬件條件;通過系列外場自動化測試平臺與手段,實現巡檢過程高效化、指標覆蓋全面化,全面提升企業售后服務水準,服務保障效率大幅提高。
全信息流風險預警實現資源顯性管理
一是執行全流程拉動管理,及時預警風險。針對5M1E中物料要素齊備率低問題,以信息流為拉動主線,突破傳統齊套、裝配、調試層層推進的生產模式,分層梳理出影響任務完成的關鍵因素,提前預警物資齊套風險,并轉化為績效指標與績效模型,引導資源向科研生產重要環節傾斜,形成生產制造總裝總調拉動電裝、機裝、零部件及物資的全流程拉動管理,提前制定風險應對措施,及時解決物料齊備問題,減少協同等待,提升研產效能。
二是推進實物管理信息化,實施精準管控。緊扣“實物有人管、臺賬有記錄”的管理要求,開展實物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開發MES系統實物管理模塊,對科研生產全流程實物進行管控與統計分析,按照“分級存放、準點配送”原則,對物料交接、入庫、上架、緩存、下架、出庫以及過程中的物流人員、存儲器具、配送工裝、儀器儀表等進行統一管理,做到實物管理全覆蓋、無遺漏,臺賬歸一、賬物清晰,信息可查詢、易追溯。

建立完善制度保障推動四體系真融合
一是提升過程控制,建立各階段評估、管控體系。在企業產品由設計轉向批量生產階段,建立制造成熟度評估體系,從系統、要素、評價等級三個維度制定制造成熟度量化評價標準,構建能夠反映制造成熟度水平差異與影響后果的自評指標體系,以成熟度牽引、促進產品技術狀態固化。在產品量產過程,建立軟硬件技術狀態管控體系,確保產品實物與相應文件的一致性及可追溯性,有效應對新研產品圖紙多次更改、技術狀態不明確、軟硬件狀態無法得到有效管理與控制的問題;同時,構建“提質增效”改善機制,緊密圍繞企業中心任務,自上而下開展任務風險和瓶頸識別,形成提質增效需求,并組織專家開展需求評估,篩選價值度高、可行性強的需求累積轉化形成提質增效項目,制定提質增效項目管理辦法及評審機制,成立提質增效工作專項小組,梳理產品關鍵路徑,精簡低效、不增值環節,合理建立工序間串并關系,推進工藝標準化,以流程優化、手段建設、技術狀態控制、質量提升、管理提升為抓手推進提質增效項目落實,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在產品售后服務保障階段,建立面向用戶群的評估體系,收集用戶需求,建立任務風險評估、異動問題快速響應及外場保障標準機制,推動問題解決責任落實與源頭設計改進,全面提升服務保障水平與用戶滿意度。
二是強化迭代改進,優化問題分層分級處理機制。組織對企業生產制造產品全壽命周期問題開展收集與驗證,針對產品投產前狀態、過程狀態與交付狀態,運用FMEA方法,根據問題發生頻度、影響程度等對問題進行分層分級,以保證問題正確上浮至相關層面并得到有效解決;通過PDCA循環不斷迭代,促進產品質量持續提升。
三是推動制度融合,凝練體系文件明確邊界底線。以“共性兼容,個性互補”為原則,對涉及核心科研生產業務流程的文件進行細化和完善,制定工作紅線,形成質量、保密、安全與內控四體系融合的一體化管理體系,并在運行過程中不斷迭代完善,為核心業務領域組織建設和運行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基礎,迅速提升員工職業素養,助力企業文化氛圍形成。
傳承“紅藍基因”營造創新文化氛圍
一是建立使命引領戰略模型,強化責任提升擔當意識。通過豐富企業文化傳播載體,制作企業文化手冊,開展主題宣傳活動,營造文化傳播氛圍,將企業“責任、創新、卓越、共享”核心價值觀注入每位員工,開展使命責任、創新文化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強化使命感、榮譽感塑造,凝聚團隊精神,有力支撐企業協同發展。
二是構建學習型組織大環境,共享知識提升創新能力。聚焦一流創新人才培養需求,建立基于共享價值為基礎,以個體價值創造為核心的開放式創新主體,堅持對內開放,對外放開。成立由科技技術委員會、知識管理專家、領域專家、技術骨干組成的知識管理工作推進組織,系統推進知識的沉淀、共享、學習、應用、創新工作,完善企業知識庫建設,打造企業專有知識社區,以便捷的知識入庫和檢索導出功能,達到知識群化目的,消除信息孤島,讓跨部門、跨領域的知識共享變得簡單高效,助力創新人才及時準確高效獲取所需知識。傳承以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為內核的“紅色基因”以及以科技創新為內核的“藍色基因”,開設各項論壇與講堂活動,邀請創新技術骨干進行經驗分享、技術研討交流,鼓勵員工互幫互學,將原創知識貢獻出來,并使之系統化和書面化。通過知識“外化、群化”轉化共享,全面提升創新能力。
盡責創新文化扎根基層圓滿完成各項重大任務
通過創新文化牽引生產管理過程中人、機、料、法、環各維度管理提升,構建科學、完善、高效的盡責創新運行體系,企業盡責、創新文化深入人心,創新理念認知認同度大幅提升,員工主人公地位彰顯,工作熱情和創造力得到充分挖掘,形成了員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濃厚氛圍,統一了思想,凝聚了合力,鼓舞了士氣,員工職業素養、工作作風、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有效提高企業任務效率,降低人力及資源成本,使得各項工作向沖刺更高的目標不斷前進,助力企業發展目標實現。
管理精細化水平持續提升實現科研生產提質增效
基于創新文化的人員能力培養、系統平臺建設、資源顯性管理、制度體系完善、文化氛圍營造成效明顯,促進企業管理精細化水平持續提升,快速適應了技術革新、企業改制帶來的挑戰,具備了應對不確定、復雜問題的快速響應能力,實現了科研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產品一次校驗合格率及產品一次通過率穩定提升,產品質量損失率大幅度降低,用戶滿意度不斷提升,品牌效益彰顯。實現高質量、規范、高效、低成本完成產品科研生產任務,獲得外界好評。
團隊自驅成長敏捷運行形成人才培養良性循環
結合科研生產任務創新企業文化建設,孕育了一批自驅動成長型員工,通過協同共享良性加速團隊能力值螺旋上升,員工能力值年均提升15%,一專多能人才比例達70%,通過知識沉淀形成作業指導書、調試經驗集、故障案例、科技論文、國防專利、國家專利等千余項知識成果,完成提質增效、技術創新、持續改進項目百余項,有效支撐了企業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
本文聚焦企業電子裝備生產制造與售后服務核心業務單元,從人、機、料、法、環各維度創新管理方式,提出了基于企業創新文化的科研生產體系建設,圍繞企業核心價值觀中的創新要素,以人員能力培養、系統平臺建設、資源顯性管理、制度體系完善、文化氛圍營造為發力點,持續提升企業管理水平。通過實體運作實施,企業科研生產效率、用戶滿意度大幅提升,為企業改革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