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芷任
三江侗族民歌是廣西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的重要分支,也是侗族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縮影,承載了侗族人民的智慧與文明。侗歌演出不僅在國內深受觀眾喜愛,在世界舞臺也享有盛譽。探究三江侗族民歌演出目前的產業化現狀和商業模式,明晰旅游市場的體驗需求,進而歸納總結其商業模板,對于各地少數民族民歌演出產業未來的發展模式具有深遠意義。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中三江侗族民歌音樂便是其中獨特的一件珍品,集中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文學藝術、思想形態和價值觀念,具有多方面的價值與功能。本文將從文化背景考察、旅游演出產業化現狀調查、旅游產業模式分析、以及建議與方法四個方面入手,系統地整理并總結出三江侗族民歌旅游產業的商業運營模板,為其他地區的侗族及少數民族的相關產業提供借鑒與幫助。
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冠洞村,我們了解到,侗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早期的侗族先民不認識漢字,也沒有文字記載,所以侗族民歌的傳播方式,基本上都是通過百姓之間口口相傳,三江當地的歌師以及向歌師學習歌曲的藝人,都是依靠自己平時的練習和記憶,將歌曲的旋律、節奏、歌詞等深深地印在腦海中,一直延續至今。當地侗族民歌非遺傳承人基本上都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著歌師學習,小時候學過的曲目,不管過了多久也不會忘記。由于當地演出的演員收入不高,因此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但是他們從小接受熏陶,由衷地喜愛侗族音樂文化,所以每逢中秋,還是會回來參加斗蘆笙活動。侗族傳統歌舞,就通過老一輩帶領年輕一輩開展娛樂活動的方式,一代代接續傳承下去。
三江縣素來有著“百節之鄉”的稱號,經常會開展一些宣揚侗族音樂文化的大型歌舞活動,比如“多耶節”、“蘆笙會”等。一般情況下,多耶節都會安排在“十一黃金周”,但是如果與別的活動(比如由中國茶協舉辦的中國經濟茶葉年會)有沖突的話,也會將開幕式提前到十月底,將活動臨時調整到十一月份,用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來做多耶節的活動。在三江縣城,開展活動的地點大多安排在多耶廣場上,具體的活動內容,通常由上級文化管理部門共同敲定。有時是歌舞晚會,有時則是侗族大歌賽和多耶賽等賽事活動。我們從三江縣文化館得知,凡是由文化館組織開展的活動和比賽均為公益性質,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外地游客,都可以前往觀看。由商業機構開展,接待游客的盈利性演出,在縣城和村寨都有。在縣城,游客需自行購買門票觀看大型的演出,比如侗鄉鳥巢的節目《坐妹》,時長一小時左右。在村寨,景區會安排專場表演,時長半小時左右。在進村寨觀光門票的基礎上,面向需要觀看演出的游客收取票務費用。
目前,三江縣旅游演出產業整體上呈良好發展態勢,自2014年以來,尤其是程陽八寨景區獲批國家5A級景區后,產業盈利逐年增加,還出現了拿著旗幟的大規模旅游團。近兩年在疫情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地方村寨景區旅游業發展沒有過多地受到疫情影響而出現停滯狀況,但是整體上對旅游市場的打擊和影響還是較大的。
營銷推廣方式
除了節假日縣城的大型演出活動,其余接待游客的演出,一般通過廣告宣傳聯系開展,游客看到了感興趣的演出就會前去觀看。營銷推廣方式包括線上線下聯動宣傳、整合市場資源等。線上主要是推出一些一站式旅游優惠套票,內容涵蓋多個服務項目,不僅在線上銷售火爆,在線下的游客接待中心也能買到。
以程陽八寨為例,在節假日期間景區會有促銷活動,門票半價銷售。商業演出的地點位于村寨中后部的月也歌堂,距離景區門口有一定的路程,游客需要搭乘票價10-15元的觀光車,然后步行半小時左右的路程。在這段觀看表演的必經之路上,分布著各種侗鄉特色餐飲、住宿、工藝品以及土特產銷售店面,沿途的景色也是別具一格,不僅保留了傳統、原始的村寨風光,還利用各種鮮花裝飾在田野間打造出一片花海,成為熱鬧非凡的拍照打卡圣地。由于游客人數眾多,商家會使出各種方法來吸引顧客,除了展出各種新穎的宣傳招牌,有的店主還會用侗族琵琶彈唱來吸引游客駐足。
演出形式
目前,三江接待游客的商業性演出,與侗族傳統的娛樂性表演,在內容形式方面存在著一定差異。商業演出,作為舞臺藝術的一種呈現形式,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把侗族原生態的、一成不變的歌舞表演照搬上舞臺,游客一時間可能無法理解適應。因此,在編排節目時,會根據現代的審美體驗需求進行改編,且商業演出對于演員的神態、動作、臺風等要求也會比傳統的娛樂表演更高一些,以達到美化舞臺效果,增添趣味與觀感,吸引游客的目的。
在歌唱方面,以侗族大歌為例:通常情況下,侗族村寨的娛樂性表演只分高聲部和低聲部,但是演出的曲目為了在較短的表演時間內達到豐富且新穎的藝術效果,有時會增加聲部和旋律,使得音響效果更飽滿,聽上去更富有感染力與表演性。
在舞蹈方面,平時村寨里的娛樂演出,隊形和動作更接近傳統侗族歌舞古老的編排。面向游客展示的演出,舞蹈動作和整體臺風設計會更偏向現代化的風格。演出團隊會請到專業的指導老師對舞蹈進行改編和編排,使其更符合面向游客、面向大眾的審美要求。
旅游產品銷售情況
三江縣城的特色建筑(如侗鄉鳥巢)附近的商鋪,以及各旅游景區的店鋪攤位,均會上架多種類型的產品。如侗族服飾、裝飾掛件等特色文創類紀念品。特色建筑附近的商鋪一般零星分布于各個出入口,景區內的商鋪則是集中排列在游客流量較大的風雨橋和古村寨的街道上。大多價格低廉,造型獨特,再搭配上景區濃郁的侗族文化氛圍,使得這些紀念品銷量連年攀升,銷售額十分可觀。這些產品中,由農民畫師創作的侗族農民畫,即侗畫,常年處于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畫作雖然色彩豐富,貼近生活,但是這類的文創產品受眾面較窄,能夠真正欣賞并且買下收藏的人并不多,想要推廣出去,打造品牌效果相對比較困難。因此,主要是在景區設置展廳,供游客觀賞,鮮少作為銷售品流入市場。
產業未來規劃
目前,當地的侗寨景區有著進一步進行產業開發的打算及規劃,由于人口逐年增長,很多村民住房安置問題日益凸顯,因此出臺了一系列幫扶措施,給每個村寨配有安置地,計劃在旅游景區擴建一些住房,這樣既能改善緩解村民住房緊張問題,也能給搬進安置房的村民新增很多就業崗位,進一步擴大發展商業街規模,促進產業增收。
培訓管理侗族民歌歌手的方式及周期
在三江縣城的侗鄉鳥巢,通過廣發通知的方式公開招募演員。有意向的表演者,只要報名參選并通過演藝集團公司的專業考核,無需專門培訓就可以成為正式的演員,參與到節目的排練與創作過程中去。
在程陽八寨景區,演員大部分是從當地村寨里面挑選出來的、公認的佼佼者,基本上年齡都很大,只有極少部分是年輕人。他們從很小的時候起,每年中秋節都會在侗寨鼓樓接受一段時間的學習。進入演出隊伍后,再經過系統培訓方可上場表演。通常從正式招收到上臺演出,培訓一批專門的演員,需要經過20多天的時間。在此期間,他們每天早上排練演出劇目,直至中午或下午才結束。
各管理階層利潤分紅情況
在開展活動前,一般先由上級領導告知安排,再由廣西旅游集團公司派人進行對接工作。負責管理對接的職工和基層演員都有固定的基本工資,如果加班的話則另算加班費,其余所得利潤還會留出一部分投入場地維護、設備修繕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去。
吸引游客的相關宣傳措施
除了線上廣告宣傳,還會采取線下演出的方式,安排演出團隊去到我國各地(比如香港、巴馬、重慶、四川等地)進行公益演出。不收取門票等任何費用,全程免費觀看。這樣的方式能夠讓更多外地觀眾直觀地注意到、了解到侗族豐富的歌舞文化,從而將各地游客吸引到三江侗族自治縣,觀看當地更具本土風情的演出。
年輕人對于旅游村寨的態度
當地多數年輕人在每年春節返鄉時,目睹家鄉旅游景區蓬勃發展的勢頭,都表示十分高興及認同。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不僅為當地的經濟帶來了希望,也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有一定幫助。即使以后不外出打工,或是退休之后,到家鄉發展旅游商業演出,也是一個不錯的就業方向。
商業模板總結
三江侗族民歌旅游演出產業,不僅僅作為當地旅游業的一個發展項目獨立存在,其商業運營模式還與其他相關服務產業緊密聯系,相依相存。相比之下,演出在其商業版圖中只是作為一個特色的賣點,目的除了開發當地民族音樂文化表演的行業潛力,賺取商業利潤外,最重要的還是為了將住宿、餐飲、工藝行業與之掛鉤。這樣,游客們在觀看演出的同時,還能夠進行各種剛需的消費活動,進而發現整個三江經濟產業更多的可能性。使三江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其他各個行業也能受到輻射帶動的作用。

在培訓管理演員方面,商業演出通常培訓周期較短,但效率很高,足以讓演員在短期內快速融入并適應侗族歌舞的創演氛圍。演員薪資基本固定,因此薪酬成本不高。
在管理人員的安排方面,形成集團公司—基層員工—演職人員的逐層對接,很大程度地保證了工作事項能夠及時、準確地上傳下達,合理的分工也有助于各部分任務的順利實施與進行。
在宣傳方面,線下主要以公益演出的形式,直觀地呈現,生動地演繹,將多姿多彩的侗族音樂文化濃縮在舞臺表演中,激起各地觀眾的神往之情,這類宣傳方式充滿誠意,能讓各族人民真切地體會到三江侗族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
演員老齡化問題
由于演員工資較低,村寨內的演員月工資只有一兩千左右,因此年輕人大多不愿意留在本地工作,選擇外出打工。留下來的基本上是為了補貼家用、需要在家帶小孩的婦女。如果想要改善演員年齡普遍偏大的情況,為侗族民歌旅游演出注入新鮮血液,應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工資待遇,這是能夠吸引年輕人留在家鄉的根本方法之一。演出團隊可與景區其他服務產業達成廣告合作,編排特色節目。在演出中場休息時介紹周邊好的店鋪和產品,適當進行推廣與宣傳。然后在基本工資的基礎上,將部分廣告贊助與演出所得按人員比例、貢獻程度疊加分配。

其次,待遇提升了,配套政策也要跟上。比如出臺提高住房補貼、保障子女入學等相關政策,促使演職人員家庭妥善安置下來。這樣也能吸引一些年輕人加入旅游演出團隊,從而均衡年齡比例,助力舞臺表演更好地發展。
物資審批困難問題
在程陽八寨景區,我們了解到,演出團隊在進行日常管理時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在排練過程中,一些演出所需物資有時會出現短缺的情況。領隊向上級匯報時,需要通過層層審批,流程進度緩慢,不能及時地供給到演出一線。而且由于手續復雜,一旦出現細微紕漏,物資不一定能夠獲批。這就給演出排練以及人員調度大大增加了難度。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需要從源頭上下功夫。首先,上級管理部門應根據演出團隊的實際情況,提前通知倉庫,在演出物資正常用量的基礎上預存一些儲備,減少物資短缺現象的發生。其次,應精簡審批程序和流程,一旦出現短缺情況,各審批部門負責人需做好監督工作,切實推進每一項工作的對接,落實好各部門及人員的分工,提升審批效率,及時供給物資。
三江侗族自治縣旅游演出產業的商業模式在許多方面均有獨到的策略,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對于少數民族民歌演出產業未來的商業發展模式也有著一定借鑒意義。當下,正值疫情過后的經濟復蘇時期,旅游市場逐漸回暖,由于人們普遍向往感受特色民族音樂文化,因此這類旅游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旅游演出產業也應乘著這股東風,在此模式基礎上,做出更符合自身地域音樂文化特點的創新與改良。如進一步加強線上宣傳營銷,開展線上線下聯動的福利活動,與各大熱門短視頻APP進行合作等等。相信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民族音樂類旅游商業演出一定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在競爭激烈的旅游市場中做大做強,成為一面鮮紅的旗幟,并讓越來越多的觀眾欣賞、熟知各民族音樂文化,使其得到更好地傳承與延續!
[本文系基金項目:202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S202110593335)的研究成果。]
(廣西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楊迪,肖丹丹.基于旅游產品視角的民族音樂旅游探析——以廣西三江侗族為例[J].歌海,2016(03):127-131.
[2]鐘契玲.少數民族地區文化遺產旅游發展路徑研究——基于廣西三江侗族多耶節的考察[J].明日風尚, 2021(07):182-183.
[3]鐘佩,段文軍.民族旅游演藝產品創新發展研究——以三江侗族《坐妹》為例[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19(02):32-36.DOI:10.16221/j. cnki. issn1671-1084.2019.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