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潔
在全國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形勢下,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學”的指導意見[1],全國各級各類院校積極響應,充分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和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線上教學活動。線上教學作為一種輔助性教學突然成為了主要的教學模式,這對教師和學生都是巨大挑戰。隨著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線上教學的發展勢不可擋,成為今后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調查疫情期間職業院校的學生線上學習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線上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2020 年6 月以某高職院校的護理專業的學生968 名為調查對象,男101 名,女867 名。參與調查的學生年齡為18.02±1.70 歲。三年制高職265名,其中一年級134 名,二年級131 名;五年制高職703 名,其中一年級244 名,二年級150 名,三年級158 名,四年級151 名。在全面開展線上教學3 個月后進行問卷調查。學生的線上學習主要方式是線上資源學習、參與直播課和課后互動答疑。線上資源學習平臺包括智慧職教、學習通、智慧樹等,直播軟件主要使用釘釘直播和騰訊課堂,師生課后互動工具主要是釘釘、QQ 和微信。
采用自編“疫情期間學生線上學習情況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線上學習現狀、自我評價、影響因素和對線上教學建議等。利用“問卷星”進行線上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968 份。
運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計算構成比。
調查的968 名學生中,63.53%(615 名)認為線下教學優于線上,7.44%(72 名)認為線上教學優于線下,29.03%(281)名認為線上教學與線下差不多;43.29%(419 名)能認真參與線上學習,34.09%(330 名)有的課程認真學,有的不認真,15.19%(147 名)學習時經常走神,7.44%(72 名)幾乎不看;36.88%(357 名)認為線上比線下學習負擔重,24.38%(236 名)認為線下學習負擔重,38.74%(375 名)認為線上和線下學習負擔差不多;72.21%(699 名)與老師很少互動,12.60%(122 名)與老師沒有互動,僅有15.19%(147 名)與老師互動。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令人堪憂。見表1。

表1 學生線上學習現狀
學生對線上學習情況的自我評價總體不高,3.93%(38 名)自評為優秀(≥90 分),19.94%(193 名) 自評為良好(80~89 分),36.57%(354名)自評為中等(70~79 分),28.2%(273 名)自評為及格(60~69 分),11.36%(110 名)自評為不及格(<60 分)。
影響線上學習的因素依次為易受干擾、不習慣線上學習、網絡受限、缺乏監督、不能實時反饋學習情況、互動受限、教學資源參差不齊、布置學習任務過多、任課教師不夠負責等,見圖1。影響線上學習態度的因素低依次為課程與專業的相關程度、是否感興趣、教學資源的質量、課程是否有用、老師的督促和要求等,見圖2。線上學習經常遇到的問題依次為學習軟件過多易混亂、網絡卡頓、溝通受限、學習環境較差、缺少硬件設施等,見圖3。

圖1 影響線上學習的因素

圖2 影響學習態度的因素

圖3 線上學習經常遇到問題
69.73%(675 名)認為線上資源學習與任課老師直播相結合利于線上學習;68.18%(660 名)對教師線上教學是否露臉持無所謂態度,但71.90%(696 名)不愿意露臉參加直播課;父母對線上學習關注情況,5.89%(57 名)非常關注,29.75%(288人)經常關注,56.4%(546 名)偶爾關注,7.95(77 名)從不關注;64.88%(628 名)認為父母的督促對學習有幫助,而35.12%(340 名)認為父母的督促對學習無幫助;74.79%(724 名)建議線上教學每天不超過4 節課,58.67(565 名)建議每節課時長不超過40 min。60.23%(583 名)認為回歸正常課堂后,可以把部分教學內容轉為線上教學;69.21%(670 名)表示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會主動進行線上學習。
線上教學的優點依次為可以反復觀看,自由安排時間,接觸更多優秀線上教學資源等,見圖4。利于提高線上教學效果的方法依次為在線答疑、線上習題測試、課后作業、課后回看、課前預習、即時彈出相關測試題、彈屏、電子郵件等,見圖5。利于監督學習的方法依次為記筆記、不定時簽到、連麥提問、向家長通報學習情況等,見圖6。不喜歡的線上教學方式依次為教學重點不突出、讀PPT、理論不能與實踐結合、語言平鋪直敘等,見圖7。

圖4 線上教學的優點

圖5 利于提高線上教學效果的方法

圖6 利于監督線上學習的方法

圖7 不喜歡的線上教學方式
本調查顯示,教學軟件過多,網絡卡頓、掉線等問題影響線上學習效果。穩定、高效、統一的線上教學平臺是線上教學的重要保障[2],教學平臺根據需求不斷優化,解決容量不足、功能不全和平臺之間不能兼容等問題。同時,學校選擇平臺時,統籌安排、擇優使用,盡量避免不同學科、不同教師使用不同教學平臺的情況。缺乏監督、互動受限是影響線上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3]。教學平臺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有效的提高線上教學互動、監督、考核等模塊,解決互動受限和監督不到位等問題。
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激發學生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4]。調查結果顯示,學生不喜歡重點不突出、單純理論講授、語言平鋪直敘的教學方式,線上教學資源參差不齊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教學效果。因此,學校應給予政策和經費支持,激勵教師開展教學研究、重構教學設計[5],根據高職學生特點,充分發揮互聯網、虛擬仿真技術等信息化優勢,建設豐富多彩、吸引學生、易于掌握和理解、有趣 、有用 、有意義的優質線上教學資源。
《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6],教師需要具備信息化教學意識,信息化教學技術和信息化教學能力。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深入推進,教師已開始積極探索運用網絡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7-9],但對于大規模、全面開展線上教學,教師與學生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學校應引導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現代教育技術,通過線上教學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10]。本調查顯示,任課教師的直播課與線上資源學習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的線上學習,教師應掌握直播平臺的使用技術,根據線上教學的特點充分備課,上好直播課,并選擇合適的線上教學資源輔助教學。調查顯示,利于提高線上教學的方法為在線答疑、線上習題測試、課后作業、課后回看、課前預習、即時彈出測試題、彈屏、電子郵件等;利于監督學習的方法為記筆記、不定時簽到、連麥提問、向家長通報學習情況等。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合理地利用教學平臺和溝通軟件等信息化技術,打破線上教學的互動限制,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可以通過連麥提問、在線答疑、發布討論話題、及時評價反饋等方式與學生互動,還可以設計互動任務,如:點贊、彈屏、比賽和做游戲等[11],增加線上課堂趣味和吸引力,提高線上教學質量。
本調查顯示,學生的線上學習效果受到環境干擾、缺乏監督等因素的影響。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習慣了依賴教師制訂學習目標和監管學習過程,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自律性,以往的研究顯示,高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普遍不高[12]。在線上教學中,教師對線上課堂的監督和管控能力明顯下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自律性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學校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并引導學生轉變心態,變被動為主動學習,自行制定與執行學習計劃、強化自律性和自我監管意識,以適應線上學習的新形勢。以往研究表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13-14],線上教學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帶來了新挑戰和機遇。因此,應積極探索和開展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改革,設計更多以問題為驅動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探索、實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
本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反映在家庭環境中學習易于受到干擾、家長對學習的關注度不高,家長的督促對學習有促進作用。在居家線上學習過程中,家庭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線上學習的設備和網絡支持,發揮有效溝通、情感支持和督促監管的功能[15]。因此,應重視家校合作、共同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線上學習環境。多數學生認為線上教學每天不超過4 節,每節課時長不超過40 min 為宜,長時間盯著電腦屏幕,容易視覺疲勞、頸椎不適、心情煩躁等一系列問題,影響學習效果[16]。因此,應綜合考慮學情和線上教學的特點,合理安排教學的時間和內容。同時,建立一套適應線上教學特點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管理、監督和評價,保障線上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
本研究顯示,學生普遍認為線上的學習效果低于線下課堂,線上學習的自我評價整體不高。同時,線上教學具有可以反復觀看、可自由安排時間和接觸更多優秀教學資源等優點得到多數學生的認可,60.23%認為回歸正常課堂后,可以把部分教學內容轉為線上教學,69.21%表示以后會主動進行線上學習, 由此可見,雖然學生對全面的開展線上學習有些不適應,但對線上教學的前景仍持積極的態度。高校學生在線學習數據分析研究顯示,疫情后線上學習平臺的使用率大幅提升,很多疫情前線下教學工作都搬到了在線學習平臺上[17]。線上學習將會成為重要的學習途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將成為未來人才培養的新常態。因此,轉變教育觀念,總結線上教學的經驗,積極開展線上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推進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