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二梅
“學講計劃”力圖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基本面,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改重要內容之一。當“學講計劃”如一股春風席卷徐州市各大中小學校,初中體育課程教學也迎來了發展的新局面,傳統體育課程必須做出對應的改革與創新,才能在“學講計劃”中準確找到自己的位置,探尋更為高效、高質的發展方向。本文從初中體育教學出發,針對“學講計劃”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提出了一些個人的觀點,旨在提升學生的參與和學習興趣。
學生主體地位是當今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主流趨勢,在“學講計劃”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學必須敢于破冰傳統,積極探析和實踐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從而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和情感的雙重收獲。
1 “學講計劃”概述
“學講計劃”是徐州市于2013年提出的基于新課標理念的新型教學手段,一經提出,便在徐州市各大中小學校快速試點和推廣。“學講計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滿堂灌”教學形式,第一次真正將學生放到了主體學習位置,為學生學習主體性體現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學講計劃”主要包括“學進去”“講出來”和“教別人”三大主要內容,“學進去”是基礎,主要指學生通過多樣化學習方式切實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與傳統被動式學習不同,“學進去”要求學生主動的、深刻的學習,要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講出來”是過程,是“學進去”的直接表現。“講出來”是在學生充分掌握既定知識的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講、練等方式,完成知識輸出的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同步完成對知識的深度解疑和理解。“教別人”是結果,與“小先生制”異曲同工。“教別人”是“學講計劃”基于新課標的一次創新化的嘗試,它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師生角色,讓學生代替教師完成某項教學任務,對于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學講計劃”是對生態課堂的憧憬,它指向對學生快樂、自由、主動和高效學習的生成,對教師參與、指導和高效教學的構建,教學更有針對性,目標導向更具人性化,從而切實完成了新課改背景下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和創新。
2 創新教學形式,讓學生“學進去”
2.1 興趣教學,激發學習熱情
初中生具有活潑好動的性格,同時也有著較強的好勝心,結合初中生這一心理特點,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配合多種興趣教學模式,諸如競賽、游戲、多媒體等都是備受學生青睞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學習心理,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去,從而在興趣教學中切實實現“學進去”。
比如,在400米耐久跑訓練中,學生一般會表現出較大的排斥心理,學生或是表現怏怏不樂,或是直接請假,即便是有學生參與了教師組織的訓練活動,也有很多半途而廢,難以堅持下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學生無法克服心理和身體雙重障礙,當學生對耐久跑缺乏足夠興趣的時候,又談何學生能夠真正堅持下去,并能夠從訓練中有所收獲呢?因此,在耐久跑訓練中,筆者結合學生興趣心理,設計了多種花樣跑游戲活動,“追球跑”“S形跑”“男追女跑”“女追男跑”等都游戲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有著較大的幫助。在“追球跑”中,學生的注意力全然放在腳下的球上,他們需要保持球一直在腳的前面,在不知不覺間便完成了耐久跑訓練任務。在“女追男跑”中,男生害怕被女生追上,女生又急于追上男生,整個訓練一直處于緊張的追逐狀態,耐力跑訓練效果也會大大提升。綜上,在耐力跑訓練中適當融入興趣元素,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生對耐力跑訓練的心理和身體障礙,確保學生全力參與,高效訓練。
再比如,在立定跳遠訓練中,在以往的體育課堂上,學生通常利用沙坑進行立定跳遠訓練,學生依次排隊,按照順序一個個練習,這種訓練方式密度低,時間利用率低,訓練方式枯燥,學生參與性較差,訓練效果自然也差強人意。對此,教師可以引入“青蛙跳”競賽互動,就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大組,每一組學生模仿青蛙跳的姿勢向前跳,其他組學生在旁邊觀察和監督,并指出動作做的最標準的學生,在各個小組訓練結束后,動作標準學生數量最多的小組獲勝。這種帶有競爭機制的活動形式可以有效降低立定跳遠訓練的枯燥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了訓練效果,讓“學進去”得以真正的實現。
2.2 因材施教,降低短板效應
初中生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這一群體學生身體和心理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化,有的學生體能較差,難以支撐高強度負荷訓練,有的學生耐力差,常常無法完成耐力訓練任務,對于體能參差不齊的學生來說,如果教師仍舊按照統一標準要求的話,短板效應就會愈加明顯,久而久之,體能較差的學生就會對體育課產生畏難心理,對知識學習更是會產生較強的排斥心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照顧到同一年齡段學生特征,更要照顧到個體特征。對于同一年齡段學生,教師要認識到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現階段初中生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傳統體育課堂教學內容,教師應該適當增加健美操、街舞等現代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以滿足群體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個體學生,教師應該在平時教學中充分了解他們的自身特點,引入分層教學模式,降低短板效應,讓每一個學生均能夠在體育訓練中收獲到滿滿的知識。
例如,在籃球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將全班學生分成三個大組,依次以中考成績60分、75分、90分為劃分依據,對于第一層次學生,教師對學生運球上籃時間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男生19秒和女生23秒,并要求這一層次學生熟練掌握基本戰術,完成三人對抗賽訓練。對于第二層次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運球技術和單手肩上投籃技術,強化身體協調能力訓練和下肢力量訓練。對于第三層次學生,教師應重點訓練其運球、投籃、傳接球、雙手投籃等基本動作訓練。教師則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第二和第三層次學生身上。通過因材施教和分層教學,全體學生均在自己能力范圍內掌握了教師要求的學習任務,學生不會因此產生畏難的學習情緒,也不會因為訓練內容過于簡單無法滿足自身的學習需求,這種分層教學模式大大降低了短板效應,提高了體育教學環節中學生“學進去”效果。
3 重視交流分享,讓學生“講出來”
“講出來”主要指學生分享已有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學生是體育課堂上的主人,教師是指導者,學生才是真正的學習主體,引導和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分享和交流學習心得,在遇到不懂的知識點時大膽進行質疑,繼而在講、練中不斷學習和進步。
一方面,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好學生多是夸出來的,在體育訓練中也同樣如此,教師的鼓勵和夸獎可以是學生克服困難的最大動力。不管學生講的對和錯,教師都要讓學生敢于大聲講出來,這便為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學生分享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故而,教師應在課上教學過程中經常性的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去積極思考,大膽發聲。如在耐力跑訓練中,教師會要求學生理解“極點”這一概念,“極點”對于學生的訓練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可以讓學生更好的保護自己。為了鼓勵學生大膽發聲,教師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在耐力跑中曾經出現過的極點現象,這一問題與實際訓練密切相關,學生也或多或少親歷過這一情況,因而發聲的欲望表現的較為強烈,諸如呼吸困難、邁不動腿、喉嚨有血腥味等現象便注意從學生口中而出,主要學生敢于主動分享自己的訓練心得,教師就要對其進行積極肯定和鼓勵,以保護學生發聲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入小組討論學習模式。小組學習是當下較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小組方式對問題進行分析、探究和解決。在提出一個問題后,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討論時間,讓學生到小組中去分享和交流,以便于更好的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如在跳長繩訓練中,教師一般會要求學生以小組方式進行跳長繩訓練,在以往的訓練中,學生缺少明確的訓練目標,也難以在訓練中真正實現知識和技能的有效輸出,對此,教師可以在學生訓練前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每一個小組跳繩成績都會不一樣,你們能否探尋影響本小組跳繩成績的原因有哪些呢?”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僅憑學生的想象是難以實現的,學生可以在小組中一邊訓練一邊討論,很快學生就能確定學生個人跳繩及時以及小組成員之間協調能力直接影響到本小組的跳繩成績。在學生紛紛找到原因之后,教師就要進一步嘗試引導學生努力去解決這一問題,這樣學生在訓練中便將注意力放到了對個別跳繩技術差的學生訓練上,對小組成員協調能力提升訓練上。可以說,此時每一個小組跳長繩訓練均打破了以往訓練中單一游戲化目標,而是在訓練中學會了思考、分析和總結,學生嘰嘰喳喳,既提升了課堂氛圍,也切實提升了學生“講出來”的能力。
4 強化學生主體,讓學生做“小老師”
“小老師”即“小先生制”,與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小老師”廣泛存在于中小學語文、數學等學科中,在體育學科教學中運用較少,我們很少會看到學生以“小老師”身份在課堂上為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或者是幫助其他學生答疑解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多是由教師對學生的不信任造成的,教師單方面認為學生的體育知識技能較弱,無法代替教師的角色,殊不知教師也并非完美,學生必然會在某些層面超越教師,成為教師的“老師”,加之同齡學生視野相同,共同語言較多,溝通起來也更加容易。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小老師”制度引入,讓學生來做“小老師”,以強化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首先,促使“小老師”在教別人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要想做別人的老師,那么他勢必要熟練掌握所教的內容。與老師教、學生學有所不同,學生需要課前通過查閱資料完成一個先行學習的過程,通過多渠道讓自己擁有教別人的資質,如在籃球教學中,學生需要實現多次觀看籃球教學和比賽視頻,以完成對課上知識的先行學習,在此基礎之上,學生還會私下與其他學生互相切磋,提升技能,還有的學生會和教師溝通交流,以便于掌握更多的籃球教學技能,這樣,當學生在課堂上勇敢走上講臺,他不僅已經熟練了本堂課所教內容,其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均獲得了有效的提升。
其次,促使“小老師”在教別人中發現更多新的問題。教別人實質上就是學生再學習的過程,學生要想更好的將知識講給別人聽,就要在講之前不斷的鞏固和復習所教內容,當然,在這其中,暴露出新的問題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教師充分利用“小老師”教學這一特質,在教學重難點知識或者是易錯點時,教師可以多次邀請學生擔任“小老師”角色,他們在示范、講解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暴露出不同的問題,教師借此機會讓學生學習和思考,會進一步深化“學進去”和“講出來”實施功效。比如,在“短跑蹲踞式起跑技術”學習中,由歷年教學經驗所得,很多學生作蹲踞式起跑動作時存會出現多種不標準動作,教師往往要到學生訓練一段時間之后才能發現,甚至于有教師在短跑訓練或者是考試中才能發現學生的問題。在講解完蹲踞式起跑動作要點后,教師可以邀請不同學生上臺示范,一開始,可以邀請主動舉手的學生上臺示范,“小老師”自認為動作非常標準,在完成動作示范后,教師可以讓臺下學生針對“小老師”的示范和講解提出自己的一些問題,有的學生提出“小老師”在“預備”響起后,臀部沒有及時抬起,有的學生指出“小老師”重心沒有前移,還有的學生指出“小老師”臀部沒有高于肩。不同的“小老師”幾乎將所有錯誤的動作示范了一遍,一旦錯誤提前暴露,學生便擁有了更多改正和訓練的機會,學生“蹲踞式起跑動作”掌握的就會更加的到位。當然,在遇到示范比較標準的“小老師”時,教師可以著重讓其將動作重新分解,一一講給臺下的學生聽,以充分發揮“小老師”的示范作用。
所以,讓學生做“小老師”是深化“學進去”和“講出來”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熟練掌握知識技能,并做到良好的輸出,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小老師”,而學生在做“小老師”過程中,其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學講計劃”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給體育課堂帶了新的生命力,也讓廣大體育教師嘗到了新課改的甜頭,當然,“學講計劃”在實施中必然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諸如教師對“學講計劃”理解不夠深刻,學生對“學講計劃”認同度不高等問題,在長期伴隨著“學講計劃”的嘗試和開展,筆者堅信只要我們教師敢于結合本校教學情況大膽嘗試和改進,“學講計劃”終會迎難而上,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更多的精彩。
(作者單位:邳州市解放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