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思佳 張嬋媛
摘要:一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因為父母總拿她與高年級的姐姐比較,導致她產生嫉妒心理,并由此引發了焦慮性行為,影響了自己的心態和人際交往。心理輔導老師運用人本主義療法和來訪者建立關系,幫助她整理自己的經驗。運用“資源取向”的理念,探尋來訪者背后的社會支持系統,為解決問題尋找可利用的積極資源。運用空椅子技術,引導來訪者體察他人的情緒,緩解內心沖突。運用家庭系統療法,引導父母轉變教育理念,尊重個體差異,幫助來訪者和家人重建情感聯結。
關鍵詞:嫉妒心理;沙盤技術;家庭系統療法;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6-0060-04
一、案例概況
菲菲(化名),女,10歲,四年級學生,有個姐姐在六年級。姐姐的各項表現都很突出,是學校的“風云人物”。菲菲的個性內向而敏感,有時存在過激的行為。比如:在姐姐的書上亂畫、把姐姐的手抄報撕掉一角。姐姐表演課本劇,她說人家愛出風頭。有次,別人夸姐姐時,她脫口而出“我煩她”。
總之,每當有人表揚姐姐時,她就會說話帶刺,情緒不穩定。
二、背景資料及分析
通過了解得知:菲菲的父母是公司管理層。菲菲在嬰兒期提早斷奶,與母親的情感聯接不足。在低年級時,父母忙于事業,較少陪伴。導致菲菲的發展慢于姐姐同期。并且,父母常拿菲菲和姐姐做比較,導致菲菲缺乏安全感,心態失衡,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
經由分析,這是一種由嫉妒心理引發的焦慮性行為。出現的癥狀兼有“自我壓抑型、外在破壞型”,即:這種心理讓菲菲心情煩悶、郁郁寡歡。同時,也出現了同伴排擠、孤立、言語刺激等攻擊性行為。
三、輔導目標及方法
針對菲菲的情況,設定以下輔導目標。
近期目標:
1.發覺自身存在的嫉妒心理,改善不良情緒。
2.面對姐姐時能正常交流、自然相處。
遠期目標:引導菲菲合理認識自己的特點,形成客觀的自我認識。
最終目標:養成自信、豁達的性格,形成較為健全的人格。
輔導方法:沙盤技術、人本主義療法、空椅子技術、系統脫敏法、家庭系統療法。
在輔導前期,我運用沙盤技術,對菲菲的狀態進行評估。從沙盤作品的初始特征看,菲菲在操作過程中,對沙基本不碰觸,未出現藍底;在沙盤主題的特征上,表現出分裂、受傷、威脅等主題,未出現流動、整合等主題;在使用沙具的類型上,建筑物、植物類沙具使用較少,多使用動物。動物的臉正面朝下,深埋進沙里,體現了對自我的隱藏和封閉。并且,同時使用猛獸和萌寵,體現出內心的沖突和糾結。
人本主義療法:我作為協助者,為菲菲提供一個有安全感、接納感的環境,讓菲菲重新整理自己的經驗、重建自我認識。
空椅子技術:創設一個特定的情景,引導菲菲坐在椅子上先表達自己,再坐到對面的椅子上扮演姐姐。引導菲菲體察他人的情緒,站到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體會嫉妒心理對他人帶來的影響。
四、輔導過程
(一)與菲菲的聯系
1.評估與輔導關系建立階段
第一階段為輔導關系的建立階段。此階段主要使用人本主義療法,搜集菲菲心理問題背后的相關背景資料,找到菲菲背后的社會支持系統,為之后的心理輔導尋求可利用的資源。
剛來到心馨小屋時,菲菲比較緊張,不直視我,兩手不停揉搓。于是,我拉著她的手和她一起選了一段舒緩的輕音樂,并告訴她,你可以在小紙條上寫下自己想說的事。
音樂放松后,菲菲沒那么緊張了。她在紙上寫下這樣的話: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但我又希望別人夸夸我。
看到她的這些話,我表示了同理心,因為只有我和她的共情才會喚起她和我的共鳴。我告訴她:“羨慕別人是很正常的。你這種感受,我也曾有過。羨慕別的老師歌唱得好、羨慕人家粉筆字寫得好。”通過自我暴露的技術,展現我們相似的心路歷程,營造有信任感的氛圍。
師:當你看到別人比你強時,由衷地羨慕,希望自己也能有這份才能,這是正常的。它能催人上進,讓我們充滿力量。
菲菲:可是老師,有時候我覺得心中好像有一團火,我覺得這團火燒得我很難受。
師:你能說說,這團火在什么時候最常出現嗎?
菲菲:爸媽表揚姐姐的時候。
師:這團火讓你感覺難受,你的意思是,這種情緒給你帶來了一定的苦惱。
菲菲:是的。
師:當時你會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
菲菲:我就故意說姐姐有啥了不起,有時候還故意給她搞點小破壞,這樣我心里就好像出了一口氣。
師:爸媽對此是什么態度?
菲菲:他們眼里,姐姐什么都好。我哪里都比她差一點。其實,我也想成為姐姐,但是我又成不了。我自己都夠難受了,他們還整天比來比去。
師:爸媽一直都看不到你的努力嗎?
菲菲:有一次,我考了83分。其實我挺激動的,因為我基礎知識都沒怎么錯。可是我把卷子拿給媽媽,媽媽還是不高興。她說我比姐姐當年還差點,讓我繼續向姐姐學習。
通過追問技術,探尋嫉妒心理背后的根源。同時,通過澄清的技術,幫助她整理自己的經驗。通過追問,我了解到,菲菲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覺察。她羨慕姐姐,但她羨慕的不是姐姐優秀本身,而是在意父母對姐姐和自己的差別態度。在這個家庭系統中,她不斷在努力,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
第一階段,我了解了上述信息。這是心理學倡導的“資源取向”,發掘個人的想法,為之后可能發生的變化提供可利用的資源。
2.心理幫助與改變階段
接下來,我從家庭環境入手,與菲菲進行溝通。我伸出手,告訴她,十個手指尚且有長短,人也同樣,有優點和不足。我請她填寫一張表格,列舉自己和姐姐的優點。然后,用充滿肯定的目光注視著她,她有這么多閃光點,她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特,不會因為爸媽暫時的忽視而消失。希望菲菲欣賞自己的獨特。
菲菲對姐姐產生嫉妒心理,這符合心理學中的“人際交往困難”特征: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或者無法去體諒、理解、認同別人。針對此特征,我接下來采用空椅子技術,引導菲菲設身處地地站到姐姐的立場上考慮。我準備了兩把椅子,她坐在一把椅子上時是“自己”,再換到另一張椅子上扮演“姐姐”。在我的引導下,雙方對話,體驗沖突。
師:你坐在這里,假設姐姐就坐在你對面的椅子上,姐姐在學校取得了一項榮譽。回了家,媽媽正在夸她,此時,你心中想對姐姐說什么,可以試著說出來。
菲菲:我知道她很優秀……
師:嗯,直接和坐在椅子上的姐姐說,把“她”改成“你”。比如,姐姐,我知道你很優秀……
菲菲:姐姐,我知道你很優秀。但我就是不想承認,我真的好煩那個光芒四射的你。你像白天鵝,把我襯托得就像丑小鴨!我甚至想把你的證書撕掉!憑什么你就比我強!
師:想象一下,對面的椅子上坐的就是剛才的你。你現在是姐姐,你很努力地付出了,取得了一個相當不錯的結果。你在和家人分享這喜悅的一刻。此時,看到自己最親的妹妹激烈地指責你,說你太優秀,優秀到讓她討厭,恨不得讓你消失!
我引導菲菲坐到對面的椅子上,慢慢進入姐姐的角色。
師:如果你是姐姐,此時想和菲菲說些什么呢?
菲菲(扮演姐姐):妹妹,我只是想和家人分享開心的一刻,我的本意不是惹你不高興。聽你這樣說,就像一盆涼水澆到我頭上。我也好難受,覺得原本的快樂也打了折。你沒發現嗎?我看見你不高興以后,總是快速轉移話題,讓爸媽的注意力不在我身上。
我引導菲菲回到自己的椅子上。
菲菲:姐姐,你這樣一說,我想起來了,當時我只顧著自己生氣,都沒發現你也因為我而變得小心翼翼。對呀,你顧及我的感受,才會轉移話題。是我只顧著自己,忽視了你的感受。
菲菲:我還想起來有一次,我把你的手抄報撕掉一個角,你雖然心疼得不行。但是自己把手抄報粘上了。你都沒有告訴媽媽。
菲菲(扮演姐姐):因為你是我的小妹妹,比我小,我愿意讓著你。媽媽常跟我說,咱倆身上流著同樣的血,他們以后如果不在了,咱倆就是世界上最親的人。
菲菲:我想起來,媽媽帶你出去逛街,你總會記得我愛吃果凍。有時候,你還把自己喜歡的書分享給我。有一回我跳繩得了第三,你還給我買了一個發卡。姐姐,其實,你很好。
通過空椅子技術,引導菲菲角色扮演,展開對話。通過這種方法,菲菲體察了姐姐的情緒。當姐姐取得成就,自己身為她最親的人,卻不愿接受。這樣的表現,就像一根刺,既傷害了自己,也劃傷了姐姐的心。并且通過空椅子技術,菲菲回憶過去,重新整理自己的經驗,想起姐姐對自己的關心、照顧等細節,有助于菲菲卸下心防,和姐姐重新建立起溫暖的情感聯結。
3.系統脫敏,行為矯正階段
第三階段,主要采用系統脫敏的方式,進行行為矯正。我找出所有使菲菲感到嫉妒的事件,按從輕到重的順序,建立嫉妒等級。分別是:(1)心情平靜:與姐姐談心事時;(2)輕度嫉妒:和家人一起談論學習時;(3)中度嫉妒:媽媽表揚姐姐時;(4)重度嫉妒:姐姐獲得了榮譽時。
從輕度等級開始,進行“放松訓練一想象脫敏一停止想象”的過程。重復此步驟,直至她對這一等級不再感到焦慮,再進入下一個等級的脫敏。
4.結束與鞏固階段
第四階段,在想象脫敏的基礎上進行實物脫敏,通過社交能力訓練,幫助菲菲實現人際適應。
我建議菲菲改變被動的交往習慣,主動和姐姐溝通感受,拔掉心中的刺。采取模仿學習的方式,關注班里樂觀豁達的同學,觀察他們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式,嘗試模仿。也試著放下比較,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待姐姐。當產生不良情緒時,采用聽音樂、做運動、找心理教師等方式排解。
(二)與菲菲父母的聯系
菲菲嫉妒的對象是姐姐,引發嫉妒的根源是父母。這說明,菲菲的家庭存在一定的異常,在菲菲眼中,無法執行健康的家庭功能。接下來,秉承“家庭教育療法”的觀點,需要從家庭關系入手,去解決菲菲的問題。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菲菲在家庭中自認為“愛與歸屬感”缺失。父母不恰當的比較,使她感覺在家中獲得的關注不足,缺乏安全感。并且,下意識地把姐姐當成“資源爭奪者”。內向的性格使她把這一切埋于心底,易造成惡性循環。
因此,我邀請菲菲的父母到學校,通過親子沙盤,發現家庭的心結。耐心向菲菲的父母展示她的苦惱,分析不恰當的評價方式對菲菲造成的消極影響,并指出孩子的改變有賴于家庭關系的改變。
我帶著菲菲一家做“信任背摔”“枕頭大戰”的親子游戲。通過這種方式,喚醒菲菲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同時給父母提出了一些建議:
理論方面:向菲菲父母推薦兩本書《正面管教》《捕捉兒童敏感期》。
實操方面:
1. 培養互相欣賞的家風。
2.多一些有效陪伴,比如:家人一起共度周末,看電影等。
3.平時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加強情感溝通。
4.認同個體差異,尊重孩子的獨特性。
五、總結反思
通過幾輪輔導,菲菲嫉妒心理及焦慮程度下降,心態趨于平穩。通過后期的跟進和回訪,菲菲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能正視別人的長處。與姐姐的關系越來越融洽。基本達到了預期的輔導目標。
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很容易在孩子之間進行比較,總用強的一方作為標準,去評判甚至否定弱的一方。而這種不恰當的評價方式容易讓孩子心態失衡,引發同胞之間的矛盾。問題在關系中產生,也應在關系中得到解決。在進行嫉妒心理的個案輔導時,要探尋問題背后的社會系統,明晰被嫉妒的對象、引發嫉妒的評價者。
本案例的根源在于家庭關系,因此,輔導的焦點就放在家庭成員的互動與關系上。從家庭系統角度去解釋個人的行為與問題,相信個人的改變有賴于家庭關系的改變。
編輯/衛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