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農民畫在國內特殊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產生,國內對農民畫這一民間藝術的探索與研究也在逐步深入。農民畫藝術作為根植于本土的民間文化,在其創作過程中以地區為界形成多個畫鄉,廣西地區更是多次舉辦農民畫交流創作活動。特殊的文化與環境使廣西地區農民畫主要以鄉村為單位,小范圍流行。但是,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發展,文化交融步伐加快,廣西農民畫藝術開始打破閉塞,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關鍵詞:農民畫;藝術價值;廣西
一、農民畫的來源
農民畫是中國民間通俗畫的一種,最初出現在農村,和剪紙、年畫、刺繡等民間藝術聯系緊密,流傳于民間,是農民在閑暇之余的一種生活志趣。農民畫創作手法多樣,不限制繪畫工具,學習過程以農民群體之間的交流互動為主。作品一般為描繪當地真實存在的生活場景和表達美好祝愿的內容,逐漸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其中,廣西地區的農民畫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整體態勢。在這里,各民族保留了相對完整的傳統生活方式與習俗,而農民畫則成為當地人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特殊的環境和條件造就了廣西農民畫濃厚的本土化風格,最突出的特點當屬其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強烈的本民族審美特征,體現農民淳樸樂觀的精神和審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江侗族農民畫、靖西壯族農民畫和臨桂五通農民畫。現代農民畫經過時間的沉淀,也不再局限于農民自身的創作交流,相繼在各地美術館、藝術館進行展覽,并被運用在視覺設計的各個方面,彰顯地方特色,形成城市名片。農民畫藝術從小范圍的傳播交流“走出去”,走向更廣闊的舞臺,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與了解。
二、廣西農民畫的發展
早期,廣西農民畫主要的創作人群是各個民族聚居地的農民們,他們在閑暇之余進行藝術創作,沒有經過專業繪畫學習與訓練,畫風淳樸,創作全憑真情實感;現代廣西農民畫的主體創作人群正在發生改變,不僅有農民,更多的是一些對廣西農民畫有濃厚興趣的當代畫家、研究者以及愛好者們。這一變化存在積極意義,農民畫的藝術屬性不受其創作主體的社會職業影響。廣西農民畫理應跟隨社會發展的腳步,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求不斷進步,不能簡單以字面意思理解其創作的主體人群,并且不應單純以創作者的身份和創作者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職業判定農民畫的藝術屬性。正如,農民也可以學習傳統國畫、西方素描、油畫等繪畫技法。同理而言,當代畫家、研究者、農民畫的愛好者們同樣可以學習農民畫的表現形式,結合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經過思考后進行創作。這樣方能與現代人民的審美情趣相符,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互相交流學習,探索傳統文化發展道路上的新形式。
農民畫主要盛行在鄉村,以人授人的方式流行,后來形成各個農民畫之鄉,將其當作當地發展的優勢產業。正如國內比較知名的金山農民畫,從題材到色彩無不體現著江南水鄉的美麗景色和韻味,同樣成熟的戶縣農民畫則描繪了西北農村人民淳樸踏實的精神面貌。眾所周知,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獨特的地方風情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農民畫也以村為單位進行著團體創作活動,并推出一系列基于農民畫形式的衍生品,展現著它與眾不同的地域風貌和文化內涵。近年來,廣西各地區熱衷于為當地文化產業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過程中,廣西農民畫憑借其突出的藝術形式和地方風情受到人們的喜愛與模仿,在廣西三江、靖西等地多次開展創作培訓、體驗活動。
三、作為城市名片的廣西農民畫種類
廣西地區的農民畫藝術以民族村落的形式逐步壯大,發展至今主要形成三江侗族農民畫、靖西壯族農民畫、臨桂五通農民畫三個大的部分,成為廣西地區又一城市名片。
(一)三江侗族農民畫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人民注重本民族的文化延續,保留了相對完整的傳統習俗。這里的農民畫喜歡描繪眾人歡聚的慶賀場面,畫面內容豐富,地域特色突出,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展現了侗寨的自然風光、建筑特色和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助于深刻理解侗族的民族文化內涵。在三江侗族農民畫作品中,常見的創作內容有身著傳統服飾的侗族男女、三江侗寨的標志性建筑風雨橋和鼓樓、篝火晚會和百家宴等。三江林木植物資源豐富,當地建筑常采用木制材料,將干欄式房屋建造在半山間,人住在上層,下層空出的地方用來堆放雜物,飼養雞鴨等家禽,形成別具一格的風貌。侗族服飾工藝精美,紋路絢麗,為了方便日常勞作,侗寨男女在傳統服飾的基礎上加入束腿裝束,逐漸形成了當地的服裝特色。三江侗寨保留的風土人情吸引著各地的游客,并加深了人們對三江侗族農民畫的認識與了解。
(二)靖西壯族農民畫
靖西地處廣西西南邊陲,壯族人口占了相當大的比重,自然著重表現壯族人民的風貌與美麗。與其余地區農民畫不同的是,靖西壯族農民畫更加側重于彰顯光輝的時代感,提取壯族人民的鄉村生活為創作題材,當地民風淳樸,作品包括農業豐收、壯族飲食文化、勞動脫貧致富奔小康等內容。在廣西美術館舉辦的主題為“壯美廣西·大美靖西”農民畫展中,展出了《繡球之鄉喜樂多》《我脫貧我光榮》等多幅優秀作品,集中展示壯族人民制作傳統飲食、浸染服飾布料、歡度民俗節日的內容。人物刻畫生動,造型扁平,富有裝飾效果,整體構圖飽滿和諧,運用簡單的幾個顏色組合出豐富的畫面感,展現靖西壯族人民安居樂業、喜上眉梢的美好生活,滲透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親切的鄉土味道。
靖西壯族農民畫聚焦于農家院里的樸實生活,體現靖西壯族人民對豐收的喜悅和興奮,體現了其積極生活的態度和團結同胞的熱情,記錄了新時代壯族人民真實的幸福生活和不斷前進的歷史步伐,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與時代意義,表達壯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意愿。
(三)臨桂五通農民畫
臨桂五通農民畫作品與前兩種以及目前主流的農民畫表現形式有著明顯區別。桂林山水甲天下,這里的農民畫家常以美麗的自然景觀入畫,在表現形式上同樣受到傳統國畫的影響,創作內容以山水、花鳥、草木、仕女為主,表現廣西桂林好山好水的秀麗風光,營造整體的意境美。其自身特色不突出,欠缺一些生活氣息和地域特色,但是恰恰就是因為這種“無特色”,反而被當地人發展成他們的支撐產業。CB4C3794-32EF-4B6E-8792-B186EC3A6199
農民畫家把畫畫當作一種職業,在家中開設畫室,教授學徒,創作出的作品進行裝裱銷售。當地相關部門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幫助五通鎮的農民畫產業形成模式,這一舉動幫助農民習得新的技能,既傳播了文化又保障了農民們的收入,為文化保護與現代商業發展尋到平衡之法并開辟新的道路,五通鎮也獲得文化部授予的“全國文化(美術)產業示范基地”榮譽稱號。
四、廣西地區農民畫的藝術形式
經過對三江侗族、靖西壯族、臨桂五通農民畫的探討發現,廣西農民畫作為同一地區的同一畫種,雖各有不同的側重點,但在表現形式上依然存在著共性,可以從題材、構圖、造型、色彩四個方面進行歸納分析。
(一)民族生活題材
廣西地區農民畫在創作過程中常常選擇廣西地區各個民族較為生活化的題材,具備濃厚的本土特色與生活氣息。創作題材主要有四種。第一,自然風光。廣西山清水秀,雨量豐沛,四季溫潤如春,滋養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有“綠城”的美譽,常年都有畫家來此地采風寫生,美麗的自然景觀成為畫家們的繪畫元素,比如梯田、溶洞、綠樹、青山等都是其獨特的風景線。第二,房屋建筑。與城市的現代化建筑不同,鄉村民族聚居地的房屋多是就地取材,用木料建造,坐落在半山腰,一處處獨棟的木屋小院被山間的云霧圍繞,如夢如幻,宛如仙境,別有一番風味。第三,勞作場景。廣西有許多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節日,在鄉村生活中自給自足,形成各個地區不同的飲食文化。基于此,自然就少不了描繪人辛勤勞動的內容,諸如每年的采茶、豐收等,這是當地人們最熟悉最有共鳴的活動,也體現了對豐衣足食、生活美滿幸福的美好向往。第四,節慶習俗。廣西地區各個民族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經常有一些節日習俗的慶祝活動,比如唱山歌、打糍粑、百家宴、歡度三月三等。這都造就了廣西地區的農民畫作品,在創作題材上無一例外地選擇與當地人民生活緊密相連的內容,具備對大自然的崇敬以及對優良品德的贊美,蘊含吉祥喜慶的美好寓意和積極生活的樂觀精神。
(二)飽滿熱鬧的構圖
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誕生于民間的藝術諸如剪紙、年畫等都致力于追求吉祥喜慶的象征意義,廣西農民畫也是如此。其畫面力求豐富,不同于傳統國畫的留白藝術,轉而采用繁多的圖案和紋路滿滿地填充整個畫面,不喜殘缺。傳統觀念認為,殘缺即代表不完美不圓滿,所以廣西農民畫整體畫面呈現豐富、熱鬧、飽滿的視覺效果,不留空白,象征著生活圓圓滿滿、平安幸福的吉祥寓意。
常見的構圖形式有三種:第一,宏大的全景,一般用來描繪盛大的群體活動場面,畫面元素繁多,不會過多刻畫其中某一個細節,而是比較注重描繪整體畫面,營造和諧統一的氛圍;第二,局部場景的描繪,適用于想要突出某一個地方或者行為的場景,從多個角度著重表現畫面中的一個重點;第三,分割不同區域,畫面中每一塊區域的分配都要有其相應的目的和理由,要求創作者能夠把握整體畫面的平衡感,就像數學中黃金分割的比例關系,無不體現著技術與藝術的美學價值,讓觀者可以產生一種視覺上的舒適感與和諧感。
(三)高度概括的造型
有“東方畢加索”之稱的農民畫藝術在造型上自由度相當高,不拘泥于常規的繪畫形式,體現了高度的概括性,形成獨特的造型語言,趣味性明顯。
第一,簡潔概括物象核心。繪畫元素的提取依托現實世界存在的具體物象,力求在有限的畫面中盡可能概括完整的面貌,使用簡單的線條高度歸納并簡化所繪物象的造型,進行取舍,重點表現核心部分。第二,裝飾性的圖案。歸納后的繪畫元素呈現出平面化的視覺效果,添加當地的民族傳統頭飾服裝和紋路元素,運用流暢的線條勾勒出豐富飽滿的裝飾圖案,凸顯本土化的特征。第三,夸張的造型語言。創作是一個主觀的過程,是創作者在自身知識儲備條件下,融入創意思維與感受的產物,看到什么畫什么,畫的是創作者的真情實感。廣西農民畫最初的創作者多半沒有系統學習過繪畫技法,在他們的審美情趣下,不受傳統繪畫形式的拘束,對造型的把握并不需要太刻板的要求,造型夸張,自由度較高,畫面流露出童真的拙味與質樸的親切感。
近些年,一些農民畫的愛好者開始嘗試運用不同的表現形式進行創作。以人物造型的刻畫為例,廣西農民畫藝術中的人物造型提取核心,高度概括其外形特點。在畫面布景的安排上,無需遵循常規的比例要求,可以大人物小場景,也可以小人物大場景,形成強烈對比,其中意味全憑創作者當下的靈感與感悟。
(四)富有沖擊力的色彩
廣西農民畫在色彩的使用方面主要有四方面內容。第一,高純度、高明度。喜歡使用純度、明度較高的色彩,顏色鮮艷搶眼,不需要反復調和,可從現實存在的物象中提取色彩進行變化。第二,對比色的運用。廣西農民畫在對比色的運用上堪稱爐火純青,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畫面中對紅色、黃色和綠色、藍色的使用尤為常見,在背景和點綴中將黑色、橙色和紫色等作為輔助,增強絢麗的視覺感,紅和綠、黃和藍經常組合出現,帶來視覺沖擊的同時不失和諧。第三,反常規的創新色彩。用色與現實世界不同,服從于觀者的審美趣味,滿足情感需求,在基礎中打破常規,尋找創新,超脫于本身的固有色彩當中,如天空可以不是藍色,樹葉也可以變成粉色,完全是創作者內心對色彩的獨特感受和理解。第四,民族色彩的使用。顏色可以影響觀者的心理感受,比如紅色代表熱情,藍色代表理性。民族色彩的使用是基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而進行的色彩重組,在特定審美特征下,偏向使用本民族具有象征意義的色彩,以達到一種心理認同。
五、結語
民間文化誕生于人民的生活智慧之中,廣西農民畫這一大眾文化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應運而生,伴隨著對其藝術價值的不斷深入探索,全方面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廣西地區的農民畫入手,分析當地具有代表性的農民畫藝術,歸納其藝術形式,探索其藝術價值,為民間藝術的傳承發展探尋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王小平.眾神狂歡:后現代美學語境中的大眾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2]井長海,石歌.畫在民間:論農民畫的藝術屬性[J].濰坊學院學報,2019(1):51-55.
[3]王建平.靖西壯族農民畫:新時代南疆壯鄉人民的幸福寫照[N].中國藝術報,2019-08-05(7).
[4]黃武.廣西三江侗族農民畫的藝術特點[J].中國民族美術,2018(4):46-53.
[5]竇改林.思考人生,表達生活的農民畫[J].人文天下,2019(12):130-131.
作者簡介:
陳婉媚,碩士,河南科技職業大學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CB4C3794-32EF-4B6E-8792-B186EC3A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