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瑤 譚毅








摘? 要:資助育人工作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經濟困難情況,更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引導學生認識和開發個體的積極心理資本,進而實現育人目標。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研究抽取廣東某所高校的304名同學作為調查對象,采用積極心理資本量表和一般健康量表,了解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現狀。研究結果發現:第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和一般健康情況均低于普通學生;第二,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情況在父母的教養方式、學生的成績和人際關系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鑒于研究結果分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提升可以從轉移關注焦點,轉換個人思維,轉變課程理念和轉向課外活動實踐四個方面加以展開。
關鍵詞:資助育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心理資本
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要推進教育精準脫貧,重點幫助貧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讓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1]國家和社會除了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家庭經濟問題外,同時還需注重學生幸福感和自信心的建立。高校傳統資助工作偏向于關注經濟資助的力度,著重強調全面推進資助育人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工作,盡量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問題而失學”,解決學生基本的物質需求。然而,資助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提供經濟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在心理、思想、道德、意識等方面實現育人效果。[2]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相對于普通學生,除了要面對學習風格的變化,同時也要適應生活環境和消費習慣的變化。因此,在充滿變化的高校校園中,為了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快融入校園生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需求不容忽視。探討如何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以積極心態面對環境變化與生活挫折,成為完善高校資助育人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研究相關綜述
(一)理論基礎
1.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最早起源于1998年。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在發現習得性無助原理的基礎上,發現人的積極心理也可以通過引導和訓練的方式獲得。這一觀念的提出符合心理學中“防重于治”的概念。它從積極的角度出發,研究積極體驗,積極品質和積極的環境給人帶來的影響,從而發現人的美德和人格力量。[3]換言之,積極心理學通過挖掘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和人格力量,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積極心理學的推進對于高校學生全面發展有重大意義。
2.積極心理資本
心理資本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歐洲的經濟學和管理學體系中。心理資本的概念提出后,與社會資本、經濟資本、人力資本并肩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四大資本。心理資本主張引導個人將現實的自我向可能潛在的自我,或者在組織學領域中,向集體的自我產生運動。也就是說,心理資本更強調的是人類潛能,用發展性的思維來看待問題,關注的焦點是“你是誰”以及“你能成為誰”。心理資本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心理狀態,具體包括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韌性四個維度。其中,自我效能是指對自我能力能夠進行有效評估,并且相信個體可以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成果;韌性著重強調個人在面對失敗和困境時,能夠快速從低谷中走出,迅速復原并且超越;希望主要關注個體在取得成功和在為目標奮斗的過程中能夠保持積極的狀態,達到目標之后能及時調整目標;樂觀是指對現在和未來的成功和失敗能夠進行積極歸因,能夠看到失敗和挫折的積極能量。21世紀初期Luthans(2008)等人在通過對積極心理學與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將兩者相結合,提出積極心理資本的概念,同時也發現對組織或者個人的積極心理資本開發有助于其更好地持續發展。[4]
3.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認定
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差異造成了各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認定標準的不同。為實現精準資助,廣東省自2017年開始推行高校精準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采用《廣東省家庭經濟困難信息佐證表》。表中列出了可能致貧的49個項目,并為每個項目賦予一定的分值。認定過程由學生自己申請和提供佐證材料,高校院校兩級復核材料。最終根據系統相應的分值劃分經濟困難程度,以量化的形式提高資助的精準度。
(二)提升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實際意義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高校的積極落實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條件基本得到保障,但心理貧困仍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需要攻克的難題,也是高校提高資助育人實效中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積極心理資本著重關注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培育情況,從預防和治療兩個方面介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發展和高校落實資助育人目標具有深遠的意義。
1.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角度
張闊等(2010)在研究中發現心理資本與反應心理健康的指標存在顯著相關性,積極心理資本積累情況對心理健康存在積極影響。[5]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通過提高學生的心理資本實現提高學生的積極心理素質存在理論可行性。這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視角。通過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資本情況和心理健康情況,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積累,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幫助學生順利地度過大學適應期。
2.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新保障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受到家庭因素和生活條件的影響,相較于普通學生,影響心理因素較多。李瑜(2021)在研究高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情況時提出,高職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因受到經濟形勢和物質貧困的影響,心理貧困的情況會直接折射在學生的身心健康情況上,同時也會阻礙其學業的發展。[6]鑒于此,分析受資助者的積極心理資本現狀,有利于更高效地提升學生的心理資本,培育積極樂觀的情緒,有利于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及校園環境,幫助學生完成學業。
3.有助于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和資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兩大工作模塊。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狀況,研究積極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以及探索相應的對策,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心理預防和心理干預。另一方面,大學生資助形式主要是經濟資助,如果資助過程中缺乏人文關懷、感恩教育、自立自強教育等,會容易導致受資助者滋生“理所當然”的心態。積極心理資本研究可以發掘個人的潛能,實現“助人自助”,展現大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為高校思想政治作者提供新的思想參考。
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現狀研究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此次研究采取隨機取樣的方式,選取廣東一所高校的學生作為被試,結合廣東省高校精準困難學生的認定結果,共收集有效問卷304份,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179人,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125人。
2.研究工具
該調查問卷由課題組根據調研問題的需要進行設計,包括性別、年級、生源地、貧困程度、教養方式、是否單親家庭、學習成績、擔任干部情況和人際關系等信息的調查。
研究材料的心理資本量表采用2010年張闊等研究者編制的積極心理資本量表(PPQ),總共為26個測量問題,包含自我效能、韌性、樂觀和希望四個維度的測量,采用李克特七點計分,得分越高其心理資本的水平越好。
為了解學生的基本心理情況,此次研究采用李虹等人編制的一般健康量表(GHQ-20)[7],其中包含自我肯定量表、憂郁量表和焦慮量表三個量表。以往研究表明,該量表是一個較為理想的中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測量量表。
此次研究從電子問卷統計后臺導出有效問卷數據,對數據進行整理,結果用SPSS21.0進行分析統計。根據數據的實際情況,分別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二)研究結果和討論
1.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資本現狀
在這次研究中,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總均分為4.52(如表1),全部的樣本學生的總均分為4.63,普通學生的總均分為4.79。根據數據結果,以理論中值4為參考值的標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處于中等以上的水平,普通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水平總均分略高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根據統計結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各維度均分順序為希望(4.96)>樂觀(4.79)>自我效能(4.23)>韌性(4.21),普通學生在四個維度的均分均高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2.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資本現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根據被試的測量結果(如表2),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GHQ-20量表總均分為5.99,GHQ-自我肯定(反向計分)均分是3.64,GHQ-憂郁量表的均分是1.54,GHQ-焦慮量表的均分是1.26。從GHQ-20總均分對比來看,普通學生的GHQ-20量表總均分為5.99,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測量高于普通學生的測量。以上數據說明普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另外,采用SPSS21.0進行Pearson檢驗分析可知,GHQ-20量表總均分和積極心理資本量表的總均分呈現顯著的相關關系(P<0.01),Pearson相關系數為-0.357,呈現負相關關系。這說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與學生一般心理健康存在緊密的聯系,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水平越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越好。因此,提高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對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有積極意義。
3.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差異分析
為更好地了解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影響因素,此次研究調查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背景情況,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各維度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情況的差異性。研究發現,積極心理資本各維度與年級、性別、生源地、獨生與否、單親與否和班干部經歷等情況的差異不存在顯著性,與家庭經濟困難與否、家庭經濟困難程度、學習成績、父母的教養方式和人際關系的差異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性。
(1)積極心理資本與家庭經濟情況的差異分析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積極心理資本四個維度的差異進行檢驗(如表3)。根據檢驗結果可知,高校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自我效能、希望和樂觀情況在是否家庭經濟困難上存在顯著差異。在韌性的維度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存在明顯差異,但是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韌性平均值還是略高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說明學生的經濟情況對學生的韌性養成的影響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整體水平來看,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韌性水平略高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廣東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指導意見》根據家庭經濟困難程度設置包含特殊困難,比較困難和一般困難3個等級。為了進一步探索高校學生的積極心理水平與家庭經濟困難程度是否存在差異性,對高校學生積極心理資本水平在家庭經濟困難程度上的差異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如表4)。根據數據分析結果,積極心理資本的總體水平上與家庭經濟困難程度存在差異性。在四個維度中,自我效能和希望兩個維度在家庭經濟困難程度上存在差異。此外,根據數據可知,特殊困難的積極心理資本分值在三個等級中處于最低的位置。進一步觀察四個維度的測量得分可發現,除了韌性水平之外,特殊困難的學生在其他維度都低于其他兩個等級的同學。總體來說,特殊困難等級的學生積極心理資本水平較低。
(2)積極心理資本與父母教養的差異分析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心理資本水平在父母教養方式上的差異(如表5所示)。根據數據分析可知,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水平及其各個維度在父母教養方式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在四種父母教養方式的統計結果中,民主型家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積極心理資本水平更為理想;溺愛型和專制型家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自我效能和韌性上的數據上均低于4分(中數M=4),分數低于中等水平。
(3)積極心理資本與學習成績的差異分析
總體上,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在學生成績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從積極心理資本各維度上,學習成績在上游的學生希望水平比較高,但是其他維度的心理水平處于較低的位置;從總體水平來看,學生成績與心理資本的數據呈現負相關的關系,也就是說學生成績好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資本水平相對較低。由此可見,成績較好而家庭情況較差的大學生,由于經濟的壓力、成長條件的有限、視野的局限和家庭的期盼等原因,學習成績帶來的壓力大于動力。因此,對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對于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反而更需要注重心理資本的積累和提升。
根據統計數據的分析結果,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總體水平和四個維度在人際關系上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如表7所示)。同時對比各個維度的上均值(如圖1)可知,人際關系與積極心理資本情況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其中人際關系較差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心理資本水平較低,并且在自我效能、韌性、樂觀等維度上都低于4分(M=4),低于中等水平。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中,人際關系越好的學生,擁有更多的社會支持,對自身能夠進行正確客觀地評價,其積極心理資本水平越高。因此,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對于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水平存在積極意義。
(三)研究小結
根據數據分析和討論可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和一般健康情況均低于普通學生。盡管從絕對數值上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的結果處于中等水平,但是其積極心理資本水平和一般心理健康情況均低于普通學生。積極心理資本情況又與學生的一般心理健康存在相關關系,積極心理資本水平越高,學生心理健康情況越好。因此重視和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水平,對提高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具有現實意義。
根據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與被調查者的背景情況的分析可知,家庭因素和個人因素均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資本積累存在影響。家庭層面上,家庭的經濟情況和父母的教育方式與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其中,家庭經濟情況被劃為特殊困難的學生(包括建檔立卡戶、低保戶等)以及在專制型和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積極心理資本水平較低。在專制型和溺愛型的家庭中長大的學生,在自我效能和韌性的方面表現較為明顯,容易對自身能力懷疑,遇到困難時也習慣進行消極歸因。個人因素產生中,人際關系和學習成績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資本影響比較明顯。根據此次研究數據,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與學習成績呈現負相關關系,與人際關系呈現正相關關系,因此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中應該關注學習成績較好但是人際關系較差的學生。
三、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提升策略
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家長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個人成長缺乏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進入大學生活之后容易出現環境適應、人際交往等問題。因此,高校實現資助育人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困難原因和困難情況,同時要通過了解學生的成績情況、家庭相處模式等信息,在觀念轉變、個人培養、課程改革和增加實踐方面,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情緒和積極心理探索,獲得主觀幸福感。
(一)轉移焦點,關注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
在當前高校資助育人體系中,經濟資助還是占主要地位,并且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推進,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基本能得到不同程度上的資助。但資助育人不僅是對學生進行物質資助,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根據調研數據顯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積極心理資本水平均低于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目前研究者更多的關注點是在識別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而不是積極心理的建立。因此,在資助育人的體系中,為了貫徹“防重于治”的心理健康原則,高校學生工作者、輔導員和班主任應該在工作的過程中更關注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積累。通過大數據收集、定期心理測驗、談心談話、家庭走訪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加強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在了解家庭情況和教育模式、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檔案的前提下,關注積極心理資本較低的學生,探索影響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原因,實施個性化和差異化的心理幫扶,從而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排除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隱患,幫助學生重建積極心理資本體系。
(二)轉換思維,培養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個人優勢
根據討論分析結果,部分成績優秀或者人際關系較差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心理資本水平較低,自我效能水平不高。造成這一問題的本質原因是學生習慣用單一的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與身邊的同學進行比較過程中,因對自身的優勢不了解而導致自信心缺乏,無法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到成功和幸福;或對自己要求過高,進而影響學生的樂觀心態。因此,在平時生活學習中,資助育人過程應該強調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發掘自身的特點,找到自己的人格優勢,而不是簡單以物質條件和家庭情況等外在條件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當積極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的特點,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通過“一對一”的導師制,樹立榜樣或者開設心靈咨詢室等方式,指導學生設定合理的目標和計劃,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增強自我效能和希望。同時,在學生獲得較好成績和遇到的挫折時,學生應當學會積極歸因,既要肯定自己的努力,也要理性接受失敗的結果。
(三)轉變理念,完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課程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課程內容形式單一,主要聚焦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的識別,著重在于解決已經出現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式,缺乏對于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和積極心理建設的方法普及。另外,由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面對的是所有學生,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培育缺乏針對性,無法做到精準幫扶。因此,鑒于資助育人和精準幫扶的需要,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和對象選擇上有待優化。一方面,心理健康課程中應該設置有一定比例的積極心理和積極心理資本培育的課程,讓學生有系統地接觸積極心理資本知識體系;另一方面,高校資助中心應該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健康培育納入資助體系中,開展面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選修課程和專題教育。相關心理課程的開展,不僅有利于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還有利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之間建立群體,增加人際關系資源和人際交往機會,加強與人溝通交流,增加學生在逆境中的自我恢復,提高韌性水平。
(四)轉向實踐,豐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課外活動
豐富的課外活動和第二課堂對于提高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存在積極意義。在參與課外活動或第二課堂的過程中,學生可通過實踐檢驗自身能力和課程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成效,并在此過程中不斷進行設計目標和調整目標的訓練,為以后制定合理的目標設計、目標實現路徑和實現目標的動力信念奠定基礎。為了鼓勵心理資本較低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與課外活動,一方面,課外活動在內容上的設計應注重內容的創新。這既可以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期待,也可以提高參與積極性。例如,在團輔活動的設計上,課外活動可以根據積極心理資本情況進行分組,根據四個維度進行活動內容的調整。另一方面,課外活動在形式上應注重多樣性,通過室內活動和戶外活動相結合的形式,以游戲、考察、分享和專題等訓練方式進行一段時間的實踐體驗。
參考文獻:
[1]陳寶生.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N].人民日報,2018-03-01(13).
[2]劉衛鋒.從“資助助人”向“資助育人”轉變[J].中國高等教育,2016(08):42-44.
[3]劉翔平.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5-6.
[4](美)Fred Luthans,Carolyn M.Youssef, Bruce J.Avolio.心理資本——打造人的競爭優勢[M].李超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3.
[5]張闊,張賽,董穎紅.積極心理資本:測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8(01):58-64.
[6]李瑜.心理資本視角下高職貧困新生適應性教育策略研究[J].高教學刊,2021,7(23):185-188.
[7]李虹,梅錦榮.測量大學生的心理問題:GHQ-20的結構及其信度和效度[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01):75-79.
責任編輯? 楊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