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肖
“生活是一切道德得以產(chǎn)生并且存在的沃土”。思想品德問題來源于實際生活之中,如果離開了生活,把教學禁錮在課堂和教材里,德育就失去了生命的色彩。但是作為中學生年齡小、閱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思想品德的接受是通過外部影響并經(jīng)過主體內(nèi)化過程才形成的。而道德內(nèi)化并不是一種由外到內(nèi)的簡單灌輸過程,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講課所能解決的。新的課程標準明確強調(diào):“思想品德課要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在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中逐步發(fā)展道德水平。”因此,如何結合教材,采用科學方法,深化教材內(nèi)容,讓學生接近生活,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是中學思想品德教師所必須思考的。
一、善用日常生活事,在體驗與表達中曉之以理
我們?nèi)粘5纳睿拖褚粋€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不同的情景劇,而在這個劇中,我們都是生活的主角。正是這些日常瑣碎事,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將這些日常瑣碎事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中,會讓課堂更親近生活,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來自生活的親切感。教師利用看到的一些日常瑣事去導入新課,讓學生能夠感同身受,感悟到人生活在社會中。這種善于利用日常瑣事的方法簡單、明了而又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
二、熱情參與身邊事,在活動與體驗中踐之以行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生熱情參與身邊事的積極性是有聯(lián)系的,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參與到身邊的事情中,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教學的過程中去,就能夠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做到知行統(tǒng)一。這樣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德育教育的框架模式,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成為認識的主體、活動的主體、道德內(nèi)化的主體。教師則成了德育工作的領航者,讓學生的德育水平不斷提高,讓他們知道還能夠在生活中做到知行統(tǒng)一。
三、熱心服務社會事,在奉獻與收獲中樹之以德
思想品德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成為品德優(yōu)秀的人才,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領學生不斷地了解社會、感悟人生、珍惜生命。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應當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去真正地了解身邊的事情,并且能夠自己動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去參與學雷鋒活動,去參加社會服務,去敬老院慰問老人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社會的事物中,感受到關愛老人、奉獻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讓他們了解到親近社會首先必須克服對社會的冷漠情緒和看客現(xiàn)象;其次必須遵守社會公德,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再次必須善于明辨是非,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最后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跟上時代步伐,成為生活的強者。這樣參與到社會服務實踐中,才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品德觀念,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四、總結
總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從生活的視角出發(fā),讓學生能夠以自我的體驗感受到品德的重要性,然后在生活中明理、踐行、樹德,做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國家,成為品德高尚的社會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