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旺
培根有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形象思維是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的進一步概括和提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往往可以借助形象思維來表達歷史的深刻內涵,使之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一場好的電影,一部好的小說,其教育意義往往大于一些專門書籍,并能長時間地保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其主要原因,便在于它們的情感性與形象性。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電影、電視和小說是運用多角度、多層次的立體畫面來刺激大腦,產生了較強烈的條件反射,因而更容易為人們所把握,所記憶。
比如,觀看秦始皇陵兵馬俑,我們可以感受到秦軍嚴明整肅、威武雄壯的陣容和奮擊萬里、排山倒海的氣勢,由此而加深對秦始皇廓清宇內這段歷史事實的理解。觀看唐初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我們可以感受到吐蕃使者不卑不亢、矜持謙恭的神態和唐太宗深沉謙和、氣度非凡的氣質,從而能夠加深理解唐初的和親政策和民族間的友好交往。其他如“大澤鄉起義”?插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秦末農民痛恨暴政、揭竿而?起的歷史事實,“虎門銷煙”浮雕,則反映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前赴后繼、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又如,為了說明北宋都城東京的繁榮,中學歷史教材中為我們展示了宋朝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通過這張畫圖的藝術功效和教師的生動講述,就可以使學生仿佛身置其間,親身感受到東京街頭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車馬行人,以及各種商販不絕于耳的吆喝叫賣聲,從而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有些教學內容,還可以通過實物和模型來進行直觀教學,其效果比運用圖片資料更好。例如北京人的體態特征,教材中有一幅北京人的頭像復原圖,這雖然能給學生一種直觀印象,但還不足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如果能在課堂上展示北京人的頭像模型,其效果便大不相同了。學生們不僅會興趣盎然地聽教師講解,甚至會用自己和頭像模型比較,從而加深對北京人體態特征的認識。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文史兼優,敘事生動的史學著作不勝枚舉,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司馬遷的《史記》。這部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學名著,收集材料之豐富,識見之卓越,文筆之生動,以及作者剛直不阿、秉筆直書的精神,堪稱古今史學著作之楷模。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的拔山蓋世,劉邦的豁達大度,荊軻的慷慨激昂,李廣的膽略過人,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能否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取決于教師能否成功地再造歷史形象。而歷史形象的再造,又離不開生動的史實、形象的語言和直觀的歷史教具。因此,發展形象思維的途徑與方法,歸根結底,在于史料的積累,語言藝術的提高和直觀教具的運用。?在應試教育模式下,鮮活的歷史往往被人為地變成機械枯燥的應試能力訓練,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學到的大多是一些零碎的片面的歷史知識,很難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和體系;而文化史教學也往往沒有個性、靈性,沒有了審美情趣和生活氣息,更沒有了人文精神。首都師大的趙亞夫教授批評道:“講屈原只知〈離騷〉名,不知〈離騷〉事……說到司馬遷,只有一部書,一句話的印象。”這樣的文化史教學,不要說熏陶和陶冶情操,就是其試圖追求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難以達成。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學生往往不太容易去死記一些不能理解的東西”,由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他們喪失了對真理的熱愛與渴求,學習變成了一種負擔,而不像應該有的精神解放。”?隨著新歷史課程標準的出臺,歷史的人文性與歷史課程的人文素質教育得到了回歸和前所未有的重視。所謂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的品格。其目的就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具體來說,也就是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在人文素質教育的新理念下,中學歷史課程中文化史的教學基于其教學內容自身所具有的特點,無論是在學生文化修養的提升,還是在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方面都占據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師要更加重視文化史的教學,以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此,中學歷史教師應具備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教師的人文精神表現在教學方法上,應該摒棄工具化、技術化的教學手段,構建民主、平等、開放的學習和評價環境,實現學習主題從教師到學生的真正轉變。在文化史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平等愉悅的學習氣氛、開放自主的學習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想敢說敢問敢做,在知識的掌握與技能的形成過程中充分展示自我,體驗探究的快樂。師生的心靈得到完全開放,師生交往的本質就是教師的人文精神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激活、豐富、浸潤的過程。教師是人文教育的設計者、組織者,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情感交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個性,絕對不以教者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總是以欣賞的、親切的態度激勵、夸獎學生,使課堂更具有人文精神。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耳聞目睹、口誦心維,讀讀寫寫、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依據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在上歷史課?時,結合師專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創造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謹此羅列,以求拋磚引玉。歷史課的點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盡量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并使之融匯貫通。為此,要求教?師必須要有厚實的知識基礎。我們教育界有一句老話叫“給學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師平時知識的積累是很重要的。我堅持看書學習,特別是注意收看電視新聞、?專題報道,閱讀報紙雜志,以擴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識,上課時補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資料的辦法多種多樣,或做索引,或剪報,或抄錄于卡片和筆記本,或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作業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來。我把這些資料歸納分類,使用起來很方便。講到這個問題就感到左右逢源,輕松自如。可見,教學者,欲教必須先學,作為教師,應該教到老,學到老,教學相長永遠是個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