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對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勞動教育正面臨空前挑戰。如何有效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成了專家學者普遍關注的熱點。本文系統闡述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科學內涵,全面剖析勞動教育面臨的三大困境,進而提出四條有效路徑,以期對高校全面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有所裨益。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困境與路徑
“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青少年勞動教育成效不容樂觀,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現狀堪憂。為應對所面臨的勞動教育嚴峻問題,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之重任,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精準把握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科學內涵,努力擺脫困境,積極探索有效路徑,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一、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科學內涵
(一)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勞動是人的類特性,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人獨特的生命活動形式。馬克思將勞動的基本涵義闡釋為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并提出勞動是人的積極的、創造性的活動。通過勞動即改造勞動對象的目的性活動,將自身意識予以實現,獲得物質生活資料,既滿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又展示了自身的本質能力??梢姡瑒趧硬粌H是人實現目的的手段,更是人得以自我實現的存在方式。所謂自我實現是指主體在勞動中自由地實現和發展自身的本質力量與潛能,在自己的對象化的勞動產品中確證自身的存在和發展。[1]人在自我實現的勞動中,使自己的個性和個性的特點對象化,將自己的意志、計劃等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屬性賦予作為質料本身不包含這些目的、力量的對象,證明了自身的本質力量,既享受了個人的生命表現,又能從勞動成果中看到自我個性的對象化而感受到個人的樂趣。[2]作為人的自我實現的勞動,從實現人的類本質層面來看,它是人以自由發揮自身創造性的本質力量和潛能為目的的勞動,實現人成為人,實現自我;從實現人的發展層面來看,勞動必須關注勞動本身,不局限于將勞動作為手段,不滿足于感官欲望,要在勞動中正確認識自我,從而根據自身狀況,通過勞動促進自身自由、全面發展,只有這樣的勞動才是真正的自我實現的勞動。也正是在自我實現的勞動中,人類創造了歷史,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恰是一部炎黃子孫勞動創造的歷史。正如馬克思所言:“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p>
(二)我國勞動教育的歷史演進
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黨和國家對勞動教育所提出的總體目標和具體任務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均體現時代要求,被賦予特殊的時代內涵。在建國初期,被戰爭摧殘得千瘡百孔的新中國,一窮二白,人們的物質生活資料極其匱乏,急需恢復國民經濟生產,亟待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因此,當時的勞動教育旨在促進工農業生產,為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服務,培養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勞動者,學生完成義務教育后,升學深造者只是一小部分,絕大多數都直接從事工農業及其他生產勞動。[3]在改革開放初期,從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出發,勞動教育旨在傳授工農服務業生產、社會公益勞動和日常生活勞動中最常用的科學技術知識,培養相應勞動技能,服務經濟建設這個中心。[4]之后,勞動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在1987年發布的《“七五”期間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要點》中首次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1997年國家教委明確指出,要全面開展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5]進入新世紀,特別是新時代,勞動教育得到空前重視。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盵6]
(三)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化程度日益深化,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社會勞動形態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并將持續發生變化,就業替代效應空前顯著,大量的體力勞動者被機器人取代,大學生的勞動越來越呈現出創造性、協作性、非物質性特點。[7]在此新時代背景下,作為勞動教育的組織實施者,既不能認為體力勞動無足輕重,不開展體力勞動;也不能簡單重復“上山下鄉”,只開展體力勞動,要精準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边@一基本內涵,已經明確了勞動教育的重要地位、育人價值、重點內容和目標要求。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一個勞動觀”,即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四種觀念”,即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深刻體悟“兩個認知”,即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勞動不分貴賤;不斷增強“兩種意識”,即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繼承弘揚“一種精神”,即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淬煉提升“一種能力”,即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自覺養成“一種習慣”,即良好勞動習慣。
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困境
(一)學生的勞動認知存在較大偏差
“人不能離開勞動而存在,勞動使人真正成其為人?!盵8]勞動不僅是滿足生活需要的手段,是個人生活資料的直接來源;它更是勞動目的本身,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現實需要,是個人存在的積極實現,是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令人遺憾的是,大學生對勞動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特別是對勞動的本質認識不全,將勞動區分為高低貴賤,對部分勞動沒有給予充分的尊重。有調查顯示,在大學生中,有84.76%的人對勞動作為人的類本質,特別是其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認識不清,62.42%的大學生認為體力勞動者才是勞動者;相當一部分學生卻認為區別對待勞動者是理所當然的,希望從事管理工作,令人吃驚的是竟然有近85%的大學生認為管理者不屬于勞動者;認為只要有錢就可以不工作的竟有11.43%,贊成“啃老”者達 8.8% 。[9]此外,當今不同社會勞動形態之間勞動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大,隨之滋生諸多不良社會時弊,物欲橫飛,攀比心理極度膨脹,有人將權利和財富作為判斷人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標志,看不起勞苦大眾,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工。大學生勞動認知偏差,如果不及時糾正,不僅直接影響其大學生涯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也必將影響到其今后步入職場生涯的價值取向和職業發展,更是關乎國家的命脈和民族的未來。
(二)家庭對勞動教育存在嚴重缺失
當代大學生家長多數出生于上個世紀70年代前后,其祖上基本上出身于“貧農”,對“面朝黃土背朝天”務農經歷的體會尤為深刻,對廣大農民生活的不易更是刻骨銘心,甚至有過饑不裹腹、衣不遮體的生活窘境。于是,他們艱苦創業,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發奮圖強,集勞動者的諸多優良品質于一身,實現了發家致富的夢想,過上小康日子。正是由于他們自身吃過太多的苦,受過太多的累,卻舍不得孩子吃一點點苦、受一點點累。通過家長訪談發現,他們對勞動的認知比較粗淺,甚至停留在體力勞動層面,認為體力勞動沒有出息。諸多家長自己起早摸黑養家糊口,卻對子女百般呵護,大包大攬家務活,希望孩子能把所有時間用于學習,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一些家長輕視社會基層勞動者,特別是體力勞動者,給子女傳遞了錯誤的勞動觀念[10],以及過度的溺愛,使得孩子們遠離了勞動,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憂無慮的日子,勞動自覺嚴重缺失。小時候經常聽到家長吼孩子,“不好好學習就去干體力活”“不努力學習將來只能‘當牛工’”等,使得孩子幼小的心靈將體力勞動與懲罰結合起來,給學生造成了難以抹滅的心理陰影,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補救家庭對勞動教育的缺失、不當,甚至誤導問題,爭取家長大力支持勞動教育極為關鍵。
(三)高校對勞動育人價值重視不夠
縱觀我國教育發展史,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勞動教育。但是,近年來,勞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被淡化、弱化,并成為制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頑疾”??梢哉f,在2020年3月之前,系統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高校為數不多。隨著21世紀初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逐步推進,曾經受學校普遍重視的“衛生包干區”勞動實踐基地,已經淡出視野,整個校園的衛生保潔工作均由后勤工人負責。就連教室這個衛生保潔的勞動實踐陣地也隨著勤工助學工作的發展而失陷,本該由學生輪流打掃的,卻成了勤工助學學生賺取生活費的崗位。唯一保留下來的校園日常生活性勞動實踐陣地學生宿舍,卻因衛生考核結果運用不足,尚未涵蓋全體學生,而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2012年5月16日,時任浙江省省長夏寶龍在浙江省高??蒲谐晒嫦蚱髽I轉化推介會上談起學校管理的話題時指出,有些高校學生宿舍里面亂得跟狗窩似的。[11]在當時,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然而,近20年過去了,高校學生寢室衛生整潔狀況仍無明顯改觀,究其根源,主要在于高校對勞動教育重視依然不夠。部分學校為應對黨和國家關于勞動教育的要求,將勞動教育娛樂化,作為緩解緊張的學習氣氛的“休閑方式”,甚至勞動教育課曾一度在諸多大學校園消失。
三、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路徑
(一)發揮勞動實踐理性作用,引導學生感悟自我實現倫理
自我實現倫理是大學生賴以形成勞動自覺的哲學基礎,也是他們打破不良勞動思想禁錮的理論武器,蘊含著人的類本質的實現和個人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通過勞動促進人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12]勞動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作為勞動主體的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自覺性。通過勞動實踐,賦予學生探索張揚個性的空間,理性領會勞動作為自我實現的存在方式,深刻感悟自我實現倫理。第一,人的自我實現建立在人的存在方式勞動之上,離開勞動談自我實現,那是無稽之談;第二,人的自我實現展現于人的勞動成果之中,體現出勞動者自身的本質力量和潛能;第三,人的自我實現是人積極的、創造性的勞動所要達到的目的,勞動不僅有助于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把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統一到“自我實現倫理”這個哲學基礎上,那么有效開展勞動教育必將事半功倍。
(二)喚醒傳統勞動文化記憶,引領學生形成高度勞動自覺
人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是由其文化意識所決定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吃苦、節儉、創新的偉大民族,其優秀勞動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傳統的勞動教育融合于日常生活學習之中,通過禮儀習俗、家訓家風、耕讀結合等途徑來實現,并形成了獨特的勞動文化。由于我國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參與農業生產勞動幾乎成了每個人的成長必修課。在我國的近現代史上,學校教育之所以耕讀結合,主要基于三方面考慮:一是促進農業生產;二是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三是促進學生強身健體。我國傳統勞動教育的具體舉措,對當今的大學生勞動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特別是勞動節日、耕讀文化等。教育大學生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勞動文化,旨在引導他們對勞動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重要地位、時代價值,提高應對新時代社會勞動形態變化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的自主地位。在社會勞動形態不斷發生變化,就業替代效應更加顯著的新時代,培育大學生的勞動自覺,使他們與時俱進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顯得尤為迫切。
(三)建構勞動教育制度權威,促使勞動教育起到實際成效
勞動教育制度是調整人的社會關系的載體。由于人的理性可能成為勞動教育制度有效運行的前提,也可能成為障礙,關鍵看制度本身是否具有權威。在制定、執行和適用制度的過程中,當且僅當使其具備權威的基本屬性,它才具有權威性。所謂制度權威,是指制度的規則、規范性要素,通過與主體的互動,內化為主體的自覺行動,從而實現其對制度的服從,實現制度本身所承載的秩序和價值的一種狀態。[13]構建制度權威關鍵在于合法性、認同、權力強制三個維度。[14]因此,高校建構大學生勞動教育制度的權威,關鍵要把握好三點:一是合法性,這是建構勞動教育制度權威的邏輯起點。制度的合法性源于其承載的價值,必須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二是被認同,這是建構勞動教育制度權威的核心要義。實現高校教師和大學生個體對制度的認同,關鍵在于將制度內化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自覺行動。三是強制性,這是建構勞動教育制度權威的根本保障。之所以要運用強制手段,建立健全懲罰和激勵兩種外部控制機制予以貫徹落實,是由勞動教育制度的內在規定性決定的。建構起權威的制度,大學生勞動教育才有保障。
(四)形成學校家庭社會聯動,優化校園內外勞動教育生態
勞動教育生態事關大學生勞動教育成效。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成人有意識地控制未成熟者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們的環境。”[15]高校要積極聯動家庭和社會,創造良好的勞動教育生態環境,形成強大的大學生勞動教育合力。首先,要發揮好家庭基礎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保浴熬镁脼楣Α钡捻g勁引導家庭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性勞動中,鼓勵引導孩子自覺參與勞動實踐,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勞動教育家庭“基礎不牢”,學校教育“地動山搖”。其次,要營造好社會輿論氛圍,社會新聞媒體要發揮勞動教育輿論營造的“喉舌”作用,抓住五一國際勞動節、勞動模范表彰、典型公益勞動等輿論導向重要契機,大力傳播凝聚勞動教育共識的正能量,并對好逸惡勞、貪圖享受、鋪張浪費等不良社會現象,旗幟鮮明地予以回擊。最后,要展示好校園擔當作為,高校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主陣地,理應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發揮教師的以身示范作用;科學設置教育課程體系,為勞動教育提供課程體系支撐;推進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生,進一步提高勞動教育成效,努力培育校園勞動文化氛圍。
四、結束語
近年來,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所暴露出的問題,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教育行政部門全面系統闡述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和育人價值,并對具體工作做了明確部署,與此同時,勞動教育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關注的熱點。本文基于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內涵的系統闡述,深入剖析學生的勞動認知存在較大偏差、家庭對勞動教育存在嚴重缺失、高校對勞動育人價值重視不夠等三大困境,提出從發揮勞動實踐理性作用,引導學生感悟自我實現倫理;喚醒傳統勞動文化記憶,引領學生形成高度勞動自覺;建構勞動教育制度權威,促使勞動教育起到實際成效;形成學校家庭社會聯動,優化校園內外勞動教育生態等四個方面努力,以期對全面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2][12]周竹莉.勞動與自我實現:對馬克思勞動概念的思考[J].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20(5):17-25.
[3][4][5]辛曉青,左曉晨,李穎芳.中國共產黨百年勞動教育政策的演進邏輯和未來展望[J].繼續教育研究,2022(1):17-23.
[6]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2018-09-10.
[7]潘玉駒,陳文遠.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改革的實現路徑[N].光明日報,2019-06-06(5).
[8]王讓新,主編.新世界觀的創立與哲學史的偉大變革: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154.
[9][10]杜人杰,高天.大學生勞動意識現狀及培養路徑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82-86.
[11]浙江省長:有些高校寢室像狗窩 學生群魔亂舞.[EB/OL].http://news.cntv.cn/20120516/116526.shtml,2012-05-16.
[13][14]程同順,邢西敬.合法性、認同和權力強制:制度權威建構的邏輯[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6(5):12-18.
[15]約翰·杜威,著.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