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瑩
當代青年既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處于百舸爭流的奮進時代,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需要從家國情懷中汲取精神養分。要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以愛國主義提升政治認同、以家校聯動提升高中教育品質,培育高中生家國情懷。
一、家國情懷是傳統文化的精髓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家國情懷是對家鄉的依戀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和責任感的體現。當代高中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應當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對此,要將家國情懷融入語文教學、思想教育,加強實踐教學力度,鼓勵高中生在國家前行的大勢中尋找人生價值,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和民族的夢想相聯結,匯聚同心筑夢的強大力量。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永不流失的精神鈣質,家國情懷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從歷史到現實,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家國大義,家國情懷作為中華民族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貫穿于中華文明發展進程,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中國歷史上,家最初是指士大夫的封地,雖與諸侯的封地國互不相屬,卻又緊密關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家國理論,闡釋了家庭既是社會組織的基本構成單位,又是個人與國家的聯結者。《禮記·大學》對二者的關系進一步明確,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時“家”在“國家”概念中,被賦予了重要地位,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維,體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二、家國情懷是高中生的立德之源
高中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功能,培養家國情懷是著力點。我國自古就奉行“才者,德之資也”選才標準,即德才兼備,培育高中生家國情懷,有利于青年全面發展。中學教育,就是在授業解惑中引人以大道,讓廣大青年成國之棟梁。要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中學校就要將家國情懷融入各科教學,對學生思想教育,積極引導高中生將個人成才與國家富強相結合,進一步培育高中生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擔當意識。引導青年以更寬廣的視野把握一系列時代問題,以更加自信的心態,與世界平等交流對話。家國情懷是民族復興的精神養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遭受深重苦難,一代代青年順應國家需要前赴后繼,為家國情懷寫下最生動的注腳,匯成了波瀾壯闊的精神洪流。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現已進入“強起來”的重要關口,同時,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外部風險挑戰。當代青年既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處于百舸爭流的奮進時代,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立足新時代,高中生需要繼續從家國情懷中汲取精神養分,以家國天下為重,堅定理想信念、勤奮學習工作、矢志建功立業,引領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三、當前高中生家國情懷培育現狀與隱憂
當前,高中生家國情懷培育的實效性不容樂觀,部分高中生漠視國情、家庭,甚至不關注社會公共事務,沒有深刻理解國家、民族的概念,缺乏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還有個別高中生曲解愛國含義,形成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將“抵制外貨”等同于愛國。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全球化浪潮沖擊下,社會轉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正消解著高中生的家國情懷。與此同時,各種思潮滲入高中生思想,消解著高中生的國家認同感。部分高中學校未重視家國情懷的培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然而部分高中學校,長期以來只注重對中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培育,還是注重應試教育。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導致中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效果不容樂觀。高中學校要以家國情懷教育為重點,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主體責任弱化的現象,這主要是因個別教育主體全局意識模糊,只關注學生成績、升學率等硬性指標,沒有足夠重視及支持開展家國情懷的教育活動。此外,部分高中學校教育者將家國情懷教育同學科教育割裂,教育方式停留在空洞說教上,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真正引導高中生將家國情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部分高中生道德滑坡、行為失衡。家國情懷蘊含著中華兒女高尚的道德情操,盡管高中生整體道德素質逐漸提高,但部分高中生家國意識淡薄,出現了道德滑坡及行為失衡等現象,例如不尊重師長、父母,不講誠信,等等。這些失誠失德現象不僅損害了高中生的形象,也不利于他們自身的發展。一些高中生愈發看重個人利益,將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當作處事標準。另外,部分高中生法治意識淡薄,甚至參與校園欺凌、打架斗毆,這些現象也暴露出部分高中生家國情懷淡薄的問題。
四、培育高中生家國情懷策略
以愛國主義提升政治認同、以家校聯動提升教育品質。要用愛國主義教育引導高中生擰緊三觀的“總開關”,并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提升政治認同,增強抵制錯誤社會思潮的能力。首先,要培養高中生的法治觀念。愛國體現在對國家的熱愛和知法守法習慣上,要加強對高中生的法律知識教育,邀請知名人士舉辦講座,講解、剖析案例,讓尊法守法成為高中生的自覺行為。其次,要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以傳統文化為命脈,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注重在培育高中生家國情懷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愛國主義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牢固樹立高中生的家國意識。
以家校聯動提升教育品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是家國情懷的根基所在。”在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時,除了要充分利用好語文、政治、歷史等課堂教育這個主渠道之外,還要發揮家庭教育作用。首先,建立家校聯動機制。家校聯動的目的在于提高思政教育質量,保證家國情懷教育的實效性,高中學校要尊重家長的主體地位,主動獲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從而形成強大合力。其次,為加強家庭與學校間的溝通與合作,可以通過建立家長委員會的方式,每學期召開一次全體現場會議,讓家長深入了解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并積極主動參與到學校德育工作之中,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引導高中生自覺擔負起對家庭和國家的責任。
總之,高中學校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結合當前學生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送家國情懷教育內容,提升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高中生的直觀感受,涵養高中生深沉的家國情懷,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FE24D114-9BE5-46B0-8B5E-7C3F920A92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