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俊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绷暱倳浀闹v話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關乎國家命運與民族未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提供了優秀的教育資源,重要的是增強中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克服對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更好地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加強對中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培養家國情懷,提升人格修為,培養有責任擔當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中學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課堂教學活動是最重要的載體,只有保證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實際質量,才能夠促進學生思想認識水平的不斷深化。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應注意的以下問題:
一、 深化教學內容,堅持文化資源與學科主題相適配,在內容選擇上要突出有效性和代表性
教材是教與學的主要依據,必須依托教材,對傳統文化進行鑒別轉化,精準闡釋其與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密切聯系,才能有效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全面提高教育成效。除去統編版教材必修四《哲學與文化》專門打造的第七課《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大量的資源可以遷移運用到思政課程不同的教學主題中。譬如在講解矛盾的概念時,可以借用王安石的“一鳥不鳴山更幽”和王維的“蟬躁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來幫助學生理解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既促進了學習發展,又營造了文化氛圍,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喜愛,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講授統編版必修二《4.2 我國的社會保障》時采用教材相關鏈接:《禮記·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鐘,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為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其中蘊含的社會保障思想,評析古代的社會保障舉措,嘗試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完善社會保障的政策提出建議。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不僅提高學生解讀分析材料、準確客觀表達、獨立理性思考等能力,也順利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材豐富的傳統文化素材,需要我們老師深入挖掘,合理使用。
二、學科融合,借用其他學科的內容
高中語文正在進行《紅樓夢》整本閱讀,在選擇性必修三《邏輯與思維》第四單元創新思維的教學中,選用《紅樓夢》七十二回薛寶釵詠柳絮的詩句:“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般人看到“柳絮”這種漂泊不定的事物,立刻想到人生無常。可薛偏偏將它說好,不落俗套,奪得了第一名,正是用了“反套路”的授逆向思維??梢哉f這首詩將逆向思維、創新展現的淋漓盡致。這種借用,不僅現象展現了逆向思維,也豐富了學生對薛寶釵形象的理解,更能激發學生對經典名著、古詩詞的熱愛。
三、要提升教師傳統文化素養和教研的素質和能力
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渠道和主戰場,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洽地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教師。教師自己首先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和文化素養,,懂經典,明原理,才能利用好豐富的文化資源,開發適合教學的傳統文化資源和文化形式。同時,思想政治教師要積極探索建立有效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目標,將研究成果轉化到教學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詞匯當中,圍繞主題,做到言之有物;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價值和當今的話語結合起來,實現融會貫通、理論與現實相結合,做到既有深度、又有高度、還有力度,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
四、應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環境氛圍
大力組織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中心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提供情境、素養、思想、能力等方面的支撐。運用“互聯網+”等先進的傳播手段,積極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活動讓傳統文化的魅力時刻影響熏陶學生,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豐盈學生思想;開展以傳統禮儀、傳統節日、傳統音樂、傳統戲曲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藝活動,使學生更易于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存在于史書典籍中,而且以各種形態陳列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學校根據自己的區位優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場館或遺址進行合作,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校外實踐。為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提供真實情境和鮮活素材,也能使學生真切體會和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做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和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