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建科技有限公司 禹三霞
2020年,我國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完成了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此后我國官方關注的焦點,轉移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升脫貧民眾的生活水平上。山區是地球上典型的脆弱生態系統之一,是全球貧困人口的集聚地。山區覆蓋地球表面的1/4,居住著世界12%的人口。中國69%的陸地是山區,80%的貧困人口都在山區。國內、國際都需要創新的山區治理模式樣本。中國鄉村振興的難點在山區?!捌呱揭凰痔铩钡恼憬絽^丘陵占74.63%。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推進浙江區域協同協調發展的重點是加快山區跨越式發展。因此,研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山區鄉村共同富裕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臨安天目山區鄉村共同富裕實踐的探索,以期為更多山區鄉村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借鑒。
臨安天目山地處浙江與安徽兩省交界處,屬于杭州市臨安區管轄,在杭州至黃山黃金旅游線中段,是浙江省唯一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自然保護區,如圖1。富饒優質的植物資源和自然環境,給各種動物的生長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人們提供了極好的康養、度假、旅游環境?!疤炷壳е匦恪钡奶炷可轿幕滋N深厚,吳越文化、儒釋道文化、竹文化、中草藥文化、浙西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交相輝映。臨安一手抓天然林為主的生態保護,一手抓非木質林開發的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模式,“東竹(竹筍)、西果(山核桃)”成為臨安兩大富民產業。2010年9月,《中國臨安宣言》將臨安模式推廣應用于全球更廣泛山區,成為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示范林網絡、國際竹藤組織的教育培訓基地,有102個國家、國內1000多個縣市考察培訓。(見圖1)

圖1 天目山位置圖
天目山區產業經濟一直走在全國和全球前列。在發展的過程中,天目山區也面臨著核心問題亟待解決以及內生革新升級需求。
1.天目山“東竹西果”產業鏈價值待升級
竹筍產業鏈生產端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欠缺,生產端追求高效益集約經營帶來土壤生態嚴重退化,竹林基地大面積退化,土地修復速度比不上退化速度。加工端加工產能未能與種植產量形成正向配套,企業科研經費和科研力量不足,缺乏新技術、新產品、高精尖深加工產品支撐。終端產品市場同質化嚴重,種植與市場信息交流不暢,幾乎每年旺季出現筍賤傷農事件。有品牌但影響力不大,優質不優價,好產品賣不出好價格,農民收入增長困難。竹筍產業振興領域缺乏國家級重大項目,一線技術推廣和專業服務組織人才支撐不足。技術推廣經費不足,現有新農人培訓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竹文化價值轉化弱,臨安先民自古種竹、食筍、賞竹,歷史久遠,但未轉化為文化旅游產業價值。
堅果產業鏈在生產端存在著生態環境破壞、地域優勢弱化、原材料受限等問題。生產端同樣存在土壤改良問題及山核桃果皮有毒性的再利用問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臨安山核桃原產地地域優勢也逐漸減弱。進口堅果成本達到24%以上,原料受限制約了臨安堅果(炒貨)交易市場的規模進一步壯大。加工端存在小規模企業多、創新力弱,以貼牌加工為主,自有品牌加工產能偏低,國內外市場開拓營銷能力不足,品牌端行業首位度不夠的問題。目前,臨安的堅果炒貨產業約占全國炒貨產業15%-20%的市場份額,但尚難支撐起龍頭地位。尤其是安徽、廣東等省的堅果炒貨市場,在全國仍有較大話語權。同時山核桃網絡營銷存在商品質量良莠不齊情況,需加強山核桃的行業標準管理,消除市場持懷疑態度。
2.“大天目山”品牌尚未釋放區域帶動勢能
由于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嚴格生態保護,相比周邊莫干山、黃山等著名旅游品牌,天目山作為臨安最寶貴的品牌和最佳代言,其帶動臨安區域整體發展的“大天目山”品牌價值潛力和產業開發模式,有待更深挖掘并釋放強動能。天目山優越的生態資源和深厚的文化資源,尚未有與之匹配的高品質文化旅游產品。天目山品牌包含多維產業價值,農業產業價值、旅游觀光度假價值、森林生態康養價值、城鎮村區域融合發展價值等。天目山品牌需要各產業整體運作再出發,在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城鄉融合與共同富裕之間建立一種共生永續的山區發展模型。
基于上述發展現狀,要想提升“大天目山”產業及品牌對區域統籌發展、農業農村的帶動能效,在天目山探索山區鄉村共同富裕模式勢在必行。
一手抓產業。以天目山區“東竹西果”產業為抓手,構建千億級天目山區產業總部經濟,樹立天目筍和山核桃在全國竹筍產業、堅果產業頭部地位,帶動中國竹筍、堅果產業高精尖國際化發展。依托臨安中國數字農業“大腦”平臺,建設推進中國竹筍、堅果產業鏈條數字化國際化發展。破解“東竹西果”現有產業發展瓶頸,促進天目山生態經濟產業自我迭代、新舊動能轉換。(如圖2為竹筍產業分布圖)

圖2 竹筍產業分布圖
一手抓融合。以城鄉融合、產業融合發展為手段,以“天目山區農林牧業+”加工業、旅游業、文化產業、商業、建筑業、體育業、康養產業等,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天目山區高次產業發展模式,為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嚴格保護基礎之上,謀求多產業各領域共生發展,激活“天目山”品牌價值潛能,解決自然保護區鄉村發展受限、鄉村產業單一、農民就地就業難問題,培育一個根植于天目山自然人文土壤、溝通城市與鄉村、解決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人與人可持續發展的“大天目山”未來發展模式。
1.產業振興的工具抓手
(1)發展天目山區千億級山區產業總部經濟
以臨安“東竹西果”農業產業為基礎,以“大天目山”品牌為統領,發展天目山區產業總部經濟,整合升級臨安全域竹筍產業、堅果產業鏈條,形成竹筍、堅果產業提供科研、人才培訓、文化產業、金融服務、精深加工、品牌推廣、旅游發展等內容,與太湖源鎮竹筍產業園、龍崗鎮中國堅果炒貨食品城等產業集聚區功能差異化、互補化,以期實現臨安“東竹西果”產業跨越式發展。
(2)培育永續發展的天目山區農林牧業
天地人和的中國傳統循環農業,曾代表世界農業最高水平。中國古農書揭示人類、生態與動物健康之間具有深刻的聯系,生態循環農林牧業離不開生物多元性和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引入綠色種養碳匯農業項目,將竹筍衣、山核桃殼、畜禽的排泄物進行環保再利用,變成碳肥還田,形成天目山區農林牧業生態循環鏈,培育一處具有典范意義的可持續產出及生態保護的天目山區農林牧業發展模式,推動碳中和農業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一處肥沃、多產且能創造營收的土地。
2.城鄉融合的途徑與抓手
低碳科技未來鄉村打造:采取城鄉循環共生、混合功能的開發方式,探索山區舊鎮更新、村落閑置資源再利用,把產業、公共、工作、生活安排在低碳科技的多功能森林小城鎮環境中。同時將多樣化的農業生產、研學教育、康養醫養、文化體驗、旅游度假置于一片植物繁茂的天目山鄉野中,并為鄉村提供與世界先進農業與生活方式接軌的物聯網數字化全覆蓋。發展低碳公路、綠道、綠色交通方式,令天目山鄉村成為原住民(主體)和新鄉民(客體)安居樂業的理想之地。
就地就業高次產業鄉村打造:竹、山核桃等山地農林牧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與鄉村加工業、旅游業、商業、教育業、建筑業等深度融合,為村落注入高次山區產業內容,盤活閑置資源,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人才回歸、鄉村社區活力創生,為農民提供堪比城市的多元化產業就業創業內容。通過引領農民發展減碳增匯性農業、低成本高收益農業項目,使得小農戶生產從技術應用差、經營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的競爭劣勢轉變為“手工勞作”“原生態”以及“定制化”的競爭力標簽。通過建立農業產業鏈金融工具,從銷售端提取利潤反哺前端農業生產,增加農民再分配收入,促進城鄉共同富裕。通過發展天目森林療愈鄉村旅游業,將“大樹王國”“中國天然氧吧”“世界物種寶庫”的優美自然景觀、充沛負氧離子、生態多樣性食物鏈、內涵豐富的天目中草藥文化、竹文化、隱逸文化資源等,轉化為與“天目山”國際美譽度相匹配的國際森林鄉村康養模式品牌。
三農教育動力鄉村打造:整合前沿農科基地、國內外一線農業農村專家、農業一二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扎根農業產業的經營者、廣大農民群體等,搭建世界一流的山區產業教育實踐體系,為下一代農業領導者賦能,為天目山源源不斷輸送產業人才,滿足天目山區產業高速發展對人才的不斷需求。并發展天目山區特色的高品質鄉村教育資源種子,讓城市人都羨慕優質鄉村小學,促進城鄉均等化,培育新鄉建力量。(如圖3為天目山村落)

圖3 天目山村落
將鄉村振興國家戰略,通過共同富裕的工具抓手,運用到當前山區鄉村發展實踐中,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鄉村振興從最前端的鄉村頂層規劃開始,通過產業振興導入、運營模式前置,使鄉村規劃更有落地性和現實價值。本課題以培育山區鄉村高次產業發展模式,為農村提供堪比城市的多元化產業平臺和農民就業創業內容,探索以此改變農村傳統產功能弱化、鄉村產業單一、不能滿足農民就地就業需求的路徑方法,為“十四五”城市轉型、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中,賦予農業更多的戰略價值。將農業還之與農民,既能真正成為農民的金飯碗,又能與現代產業功能疊加,滿足當下人們對田園生活和健康食物的渴求,使農業真正發展成為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的主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