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虞紅燕
隨著醫改進程的推進,藥品和器械零加成、按病種付費等一系列舉措的實施,公立醫院作為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遇到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醫院為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相應配備了現代化高精尖的醫療設備。公立醫院醫療設備價值高,占總資產的比重高,生命周期長,管理缺陷多,給現代醫院的精細化管理帶來不小的壓力。探索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是推動醫療衛生機構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2017年7 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指導意見》的發布,對各地陸續出臺相應實施方案具有提綱挈領的指引作用。本文嘗試在此制度上從監管的角度出發,分析對醫療設備監管不力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促進公立醫院醫療設備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國公立醫院可以界定為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的醫院,其基本特點為體現國有資本意志,具有非營利性質,承擔著提供最基本的醫療服務、維護健康公平等社會責任。
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指的是在醫療改革背景下,能夠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在確保醫院公益性質基礎上,通過建立系統化、規范化的外部制度與內部制度,以提升醫院的管理能效。
監管是現代管理中的重要活動之一。根據對醫院的監管內容來分,除了有行業監管是政府相關部門針對醫療行業大環境、大市場進行的干預外,還有運行監管是通過對公立醫院各部門、各項目運行情況的監管,使之朝著預期方向發展。本文研究的對醫療設備從制度搭建、立項論證、預算報批、招標采購、合同簽訂、設備驗收、合同付款、賬實管理、績效評價、維護保養及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的監管,就屬于運行監管的內容。
專家學者對于公立醫院改革最關注的問題便是法人治理模式改革,這也是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過程中最關鍵的內核。在公立醫院新醫改的浪潮中,出現了各種各樣頗有實效的探索,例如醫管分工協同治理、“三位一體”、管辦分開、政事分開等。但是,縱觀全國各地,仍然存在政府直接干預的現象。如果醫院的各項管理受限,沒有實際的自主經營權,醫院就不能形成真正的主人翁意識和精神。對于公立醫院來說,其產權和經營自主權難以剝離,經營者對醫院的人力資源、財務、資產等的管理沒有實際主導權。這就導致改革動力后勁不足,即使醫院加強梳理規章制度,實施內部控制等,從長遠來看,對于提高組織的運行效率和效益還是任重道遠。
從外部監管來看,我國政府作為外部監管者對公立醫院進行“他律”,醫院的上級主管部門既是醫院管理者,也是醫療政策的制定者,還是醫院執行的監督者。如果不問責,不追責,監管部門懶政不作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注重權力輕視責任、注重處罰輕視預防等監管不力的問題也會有所凸顯。再加上審計監督制度不夠健全,很難在公立醫院醫療設備管理的監管過程中起到必要的指導作用。從內部監管來看,公立醫院設立的內部“自律”部門主要有黨組織、紀檢監察部、內部審計處,往往各監管部門職能交叉,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
隨著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的蓬勃發展,公立醫院財務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顯得尤為關鍵。目前,醫院財務管理方面的不足之處包括:(1)針對自籌資金缺乏預算管理。例如在設備采購、維護等方面的預算審核不嚴,同時對于每年自籌資金預算執行情況也不能很好地管理。(2)市場運營的成本控制意識不足,成本控制措施落后,很大程度上導致醫院成本控制工作的開展難度增加,醫院市場運營的經濟性不高。(3)內部控制監督評價的保障機制不健全。財務部門是領頭科室,還需其他科室共同參與。有些科室員工并不熟悉內控工作如何開展,更何談對內控進行監督評價,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評價部門缺少溝通,并不清楚評價職責是什么。一些醫院并未將監督評價報告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負責人。如果相關科室沒有根據暴露的問題研究制定風險應對對策,內控監督評價工作最終也無法取得明顯的成效。
隨著現代公立醫院發展步伐的推進,醫療設備信息化管理的滯后性不斷凸顯。首先,對于合同的管理缺乏規范化,管理相對零散。在資產管理方面,缺乏對醫療設備的全生命周期管控。目前大多數醫院醫療設備數量繁多且瑣碎,但醫療設備管理信息系統功能不健全,很多醫療設備并不能夠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安裝信息追蹤系統,仍是沿用傳統的人工盤點,存在賬實不一致的情況。再者,很多醫院的物資管理系統并未與財務系統相連接,未構建HRP系統,未實現醫院信息系統中各層面內控流程化管理,以致無法為內控監督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核心的技術支撐。
根據學者研究證實,目前公立醫院治理模式實行最普遍的是以股東會、理事會或董事會、監事會和醫院管理層為架構的法人治理結構(見圖1)。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出資人,實行管辦分離,牽頭成立董事會或理事會來管理醫院。董事會或理事會人員可來自政府各部門或其他產權所有者、其他利益相關方等,按照醫院章程對醫院重大事項行使決策權。院長帶頭組成的醫院管理層對理事會(董事會)負責,執行落實理事會(董事會)的決定,擁有相應的經營自主權。股東會選舉任命的監事會則從醫院內部對理事會的醫院管理層進行必要的監督,對權力形成制約。我國公立醫院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更是要把黨組織的力量滲透到理事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醫院管理層當中,發揮黨的監督作用。

圖1 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示意圖
為了實現從內外部對公立醫院醫療設備管理進行客觀、有效的督導,有必要建立起多元化的監管模式。從外部來看,要主動接受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外部審計機構、群眾等利益相關者對醫院設備管理工作的檢查、質疑或投訴等,積極應對和處理問題。從內部來看,更要發揮監事會、黨委及監管內審部門的協同監督作用。作為主要力量的紀檢監察部門,一方面要加強對各科室在醫德醫風、工作廉潔思想層面上的教育,另一方面在實行“三轉”后堅持問題導向,根據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向相關各方調取數據信息開展檢查,實現黨紀政紀的有效監督。醫院內審部門則要保持相對獨立性,有權對醫療設備各個生命階段的情況進行抽查或專項審計。在醫院管理層有必要成立醫學裝備管理委員會,提高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和透明度,降低醫療器械的采購和使用安全風險。
醫療設備從采購到報廢,都涉及醫院經濟運行活動,應把財務管理意識融入醫療設備管理中,強化財務監管的作用。(1)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對醫療設備采購、維修維保方面加強預算編制管理。財務處需要聯合設備處,對臨床醫技醫輔科室提交的設備購置計劃進行審核,減少設備預算調劑與調整,控制預算外支出,開展自籌資金預算執行情況分析。(2)實行成本細化管理,進行大型設備成本效益分析。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統一成本核算單元、成本核算分攤參數等,建立成本管理的新機制,提高醫院經濟運行效益。(3)統一認識,完善醫院內部控制體系,尤其是內控制度有效評價體系。醫療設備管理各個崗位上的人員需要共同實施,相互溝通,積極反饋,對評價結果認真分析改進,才能保證醫院內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
運用信息化監管手段,建立統一的信息服務與監管系統,有利于實現監管部門對醫療設備管理的監督,為科學決策和精細化管理提供支持。現代化信息管理手段的優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完善醫療設備采購合同管理模塊,以便在合同范圍內規范運行。(2)建立完善的醫療設備檔案管理系統,提高資產核算的準確性。同時整合醫療設備全生命周期的資料數據,包括設備運行狀況、報修率、維護費用等,實現設備從一開始驗收使用到最后報廢處置全過程的管理。(3)將設備管理系統與財務系統的全面預算、經費報賬、會計核算等模塊相銜接,構建HRP系統,有利于內部控制的實施和評價,也有利于經濟數據的匯總和分析。總的來說,信息技術的運用在醫院內部監管方面,可以逐步改變過去各個分立系統的信息孤島,提高監督管理效能。
針對公立醫院醫療設備各個生命階段,結合學者研究和工作實際,歸納監管重點如表1所示。

表1 公立醫院醫療設備監管重點
現代公立醫院醫療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是一項持續的、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隨著我國不斷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公立醫院應從法人治理結構、監管部門聯合工作、財務管理制度完善、信息系統優化等方面,狠抓落實現代監管體系的建立,在保護人民利益的前提下,切實提高醫院的運營效率和效益,促進我國醫療行業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