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慧



摘 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準,內蒙古自治區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主要成員,很有必要研究自身交通建設的狀況。文章先通過調查資料以及文獻,分析說明了內蒙古自治區“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的經濟、交通建設現狀,然后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和乘數效應等理論分別證明了長期和短期交通建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并得出結論,最后就內蒙古交通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對未來的發展提出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交通基礎設施;內蒙古;乘數效應
中圖分類號:F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22)14-004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4.049
1 內蒙古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1.1 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現狀
在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初,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以1539.12億元的生產總值,居各省區市第24位,之后跟隨國家發展腳步,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在2009年實現生產總值9740.25億元,趕超至全國各省市區第15位。
“十一五”期間,內蒙古全區經濟實現了穩定發展。初步核算,“十一五”期間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1655億元,首次超過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9%。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6%,快于“十五”時期的平均增速0.5個百分點。
“十二五”時期,是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期。除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就業工作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全區就業總量穩步增加、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十三五”時期以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016—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3%。2019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67852元,已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2020年上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區上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同比下降3.8%,降幅較一季度收窄2.0個百分點,經濟運行逐步復蘇。
1.2 內蒙古自治區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狀況
“十一五”期間,全區人民攜手并進,創造了許多佳績。2010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8972.08億元,比上年增長19.1%,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投資1042.88億元,增長22.8%。
“十二五”期間,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全區經濟發展遇到了新的挑戰。在全區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11—2015年能夠保持全區固定資產投資14%~22%的穩定增長。全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共52494.59億元,與“十一五”期間相比,投資增長1.6倍,年均增長17.2%,與“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29.3%相比,年均增速回落12.1個百分點。全區基礎設施投資開始呈現出逐年加強的態勢。
“十三五”期間,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著力優化結構、提高效率,加大了對基礎設施、民生領域的投資。全區非國有經濟投資占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從2016年的45.0%提高到2020年的52.9%,提高7.9個百分點。全區民間投資占全部投資的平均比重為47.2%。2021年1月至5月,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3.6%,兩年平均增長3.6%。
1.3 內蒙古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狀況
“十一五”的最后一年2010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150041.29萬噸,比上年增長28.9%;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4800.68億噸千米,比上年增長21.1%;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24206.1萬人,增長8.8%;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旅客周轉量403.6億人千米,比上年增長7%。
“十二五”時期,全區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尤其是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投資,交通運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成果顯著。五年間,全區共新增各類鐵路運輸里程4813.9千米,新增公路里程20823.1千米。
“十三五”時期,全區始終把交通建設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交通領域建設全面提速。高鐵、地鐵從無到有,鐵路運營總里程居全國前列,民用機場覆蓋全部盟市,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公路建設加快發展。2019年公路運輸線路總長為206089千米,較2018年增長了3448千米;鐵路營業里程達1341千米,較上一年有微小的提高。
2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交通基礎設施在整個經濟運行層面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不僅降低了經濟運行成本,還提高了區域可達性。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理可以分為短期和長期兩個方面。
2.1 短期
短期來看,交通建設的情況會對一些產品的需求造成影響,提高了區域交通網絡可達性,使得區域間運輸成本降低,從而區域間流動增加,并且在乘數效應的作用下,對經濟產生更大的影響。
2.1.1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直接經濟增長
經濟學中,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主要是GDP,它能比較準確反映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及綜合經濟實力。本文用四部門經濟來分析內蒙古地區的GDP,即:
Y=C+I+G+NX
其中,國民收入GDP(Y);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凈出口(NX),此處的凈出口代表的就是內蒙古和全國其他各地之間的貿易往來。
在進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時伴隨著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即I增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許多例如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會獲得很多投資者的青睞,吸引更多民間社會資本的增加。
響應建成交通強國的號召,刺激了國家對于交通建設的投資,這使得政府投資增加。在G、C、NX不變的情況下,I的增加,定會使GDP增加。根據第一章提到的內蒙古自治區近15年的投資狀況以及經濟狀況,可以得出結論,即短期來看內蒙古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該地的經濟發展,也就是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
2.1.2 乘數效應
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是一種宏觀的經濟效應,也是一種宏觀經濟控制手段。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乘數效應與其他產業的投資乘數效應一樣,都是指由于增加某一數量的投資所引起的國民收入成若干倍數的增加。在四部門經濟中:
式中,Y、C、I、G、NX與1.1所述相同,a指自發性消費;b指邊際性消費傾向;T指政府稅收;T0為常數;t是邊際稅率;Yd是可支配收入;Tr是政府轉移支付;X為出口;M為進口。
將上述各式進行帶入、化簡得到:
四部門經濟的投資乘數即為Y對I求導:
從投資乘數的式子可以看出,短期邊際消費傾向不變,稅率一定,投資對經濟產生作用時存在著投資乘數效應,一系列連鎖反應使得國民收入較大程度增加,即帶動經濟增長。
2.2 長期
2.2.1 變量和數據選取
由于具體數據的難獲得性,本文只選取了《內蒙古統計局》公示的內蒙古自治區“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間,即1996—2020年中的2006—2020年的最新數據。
經濟增長指標選取。選取內蒙古自治區2006—2020年生產總值作為經濟增長的衡量指標。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分析經濟發展時的常用指標。
交通建設短期內會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長期來看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了區域可達性,加快了生產要素的流動,縮短了運輸的地理距離。本文用不同運輸方式的貨運量和客運量來代表當地的交通建設狀況,內蒙古草原的地理位置使得建設項目主要是公路、鐵路和民航,所以分別分析這三種運輸方式貨運量的自變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以及其客運量三個不同的自變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表1是內蒙古自治區2006—2020年GDP值以及公路、鐵路、民航各自的貨運量。
表2是內蒙古自治區2006—2020年GDP值以及公路、鐵路、民航各自的客運量。
2.2.2 貨運量線性回歸檢驗
(1)模型的構建和檢驗。
式中:Y是經濟發展水平,X1、X2、X3分別代表了公路、鐵路、民航三種交通運輸方式的貨運量,a0是常數。
運用Stata軟件回歸分析得到了回歸方程的各系數,回歸方程具體表達式為:
(2)實證結果分析。
運用Stata軟件得到了三種運輸方式貨運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X1、X2的P值分別為0.066、0.039,都通過了P檢驗,X3為0.156沒有通過,但是X3的t值為正,說明X3代表的民航貨運量對經濟增長沒有直接影響或者因為民航貨運量太少,民航貨運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夠顯著。
由于數據獲得和記錄可能存在誤差,X1和X2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7440,X1和X3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5988,X2和X3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4459,所以可以說三個自變量X1、X2、X3之間無嚴重共線性。
從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來看,公路、鐵路、民航貨運量整體上對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也就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會導致經濟增長。
2.2.3 客運量線性回歸檢驗
(1)模型的構建和檢驗。
式中:Y是經濟發展水平,X1、X2、X3分別代表了公路、鐵路、民航三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客運量,a0是常數。
運用Stata軟件回歸分析得到了回歸方程的各系數,回歸方程具體表達式為:
Y=2.03-2.18X1+0.51X2+1.47X3
(2)實證結果分析。
運用Stata軟件得到了三種運輸方式客運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表達式。從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來看,公路客運量由于一些不可抗因素,影響沒那么顯著,公路、鐵路、民航客運量整體上對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也就是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會導致經濟增長。
3 內蒙古建設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交通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發展不均衡、建設成本過高導致資金匱乏、建設效率不高這三個方面。
3.1 發展的均衡性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的發展均衡問題主要包括與其他較發達地區的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各市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問題。
許多客觀因素以及相關政策不完善等導致了現階段全國各地間交通建設出現了不均衡的局面。由于各地發展不同,因此對于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也存在一定差異,對于包括內蒙古這樣經濟發展較慢的地區,近些年才開始通過大力修路發展經濟,較落后地區要注意合理規劃,加快發展速度。內蒙古各市之間也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等市憑借地理位置優勢以及資源優勢,發展相對較好,而較偏遠的一些城市發展則較慢;城市的交通基礎設施逐漸完善,而農村的交通設施發展落后,不僅無法滿足需求,而且會制約當地經濟發展,成為農民實現脫貧攻堅的阻礙。
3.2 資金問題
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屬于公共物品的建設,建設周期長,成本高,建設過程中要用到大量的勞動力、相關的物資、資金,因為它的公共性,投入使用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回報。要想加快交通建設,不僅要吸引多方投資,還要與其他產業聯合,互相帶動發展。
3.3 效率問題
交通建設的效率問題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缺乏先進的技術導致的效率低下,我國雖然信息化進程加快,技術不斷加強,但對于交通建設領域,還存在著綜合交通網絡建設整合力度不夠、場地設施資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需要將信息技術融入其中,優化交通網絡結構,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次,在交通建設中,很容易出現投機、偷懶的人,人為導致建設效率低下,交通建設工程較大,無法實現對每一步、每一個人的監督管理。
4 未來發展方向及政策建議
在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新階段,交通建設也要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內蒙古要在穩步前進的同時提高質量。
4.1 推進區域交通運輸協調發展
城市間要優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交通體系,實現內部資源的有效利用,由發展較完善地區幫助其他地區,期望由城市帶動農村,改善偏遠地區居民出行條件,向部分農村地區進行適當的資源傾斜,通過豐富交通運輸系統的類型,提高交通運輸系統的科學性。
4.2 資金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新舊循環往復相對較快,部分固定基礎設施未達使用年限便被銷毀,影響了部分企業的投資熱情,內蒙古應積極探索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新領域,激發企業投資熱情,通過開發特色旅游、售賣特產等發揮自己的優勢,增加區內外貿易。
4.3 技術創新
“創新”作為 “十四五”時期發展的主要路徑,未來要堅持把創新放到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核心部分,把創新作為長久持續的競爭力。在交通建設中引入新的科學技術,提升已有科技研發水準,推進交通科技基礎設施整體性、系統性、集成性的大規模使用。
5 總結
本文證明了交通建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于內蒙古,應該根據本區域發展的特性,尋求最有利于當地發展的交通建設方案;除此之外,全國其他各地也應該響應建設交通強國的號召,加快當地交通建設。文章的研究只是從基本的較簡單的角度開展,筆者正在學習進行更進一步、更加全面的分析,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王野嘯.遼寧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1.
[2]馬哲輝.甘肅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6.
[3]劉雪.湖北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8.
[4]曠思琪.陜西省公路基礎設施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9.
[5]鄭志紅.交通基礎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財經界,2020(2):27-28.
[6]陳琨,李柏丹, 蹇峰,等.推進交通新基建的做法建議[J].中國公路, 2020(9):45-46.
[7]張翠婷.新時期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投融資分析[J].交通財會,2020(12).
[8]姚思敏,石書玲.天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研究[J].城市建設,2020(15):45-46.
[9]劉建勛.努力打造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高地[N].中國交通報,2020-12-21(1).
[10]劉霞.交通基礎設施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研究 [J].經濟師,2021(1).
[11]孫曉平.我國公路運輸經濟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財經界,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