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云
課改的不斷發展對各個學科的教學體系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藝術類課程的教育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音樂教學而言教學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從新課標來看,新型的教學方法能夠促使小學生深入了解音樂的意境,從歌曲的典型特征入手,在表現力與感染力的結合中逐步增強小學生的學習體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在音樂綜合素養的提升中奠定學生的學習基礎。其中,以歌唱能力為代表的素質教育在小學音樂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廣泛推行中表現出了巨大的優勢,為小學生的聲樂發展打下了良好、堅實的基礎。因而,需要切實發展小學生的歌唱能力,在自信的激發中完成音樂教育的整體目標,促使小學生真正愛上音樂課堂。對此,提高歌唱能力的方式發展出了更多的變化,筆者結合了自身的教學經驗對歌唱教學的策略進行了簡單分析,如下所示。
一、創設對應的音樂情境,激發小學生的歌唱熱情
小學生相對來說知識水平與生活經驗都相當有限,學習過程極大地依賴于教師的引導,需要借助具體的實物或者情境。因而,教師可以從實際的教學條件出發,借助多種手段進行歌唱情境的塑造。首先,可以通過歌曲的內容去融入事物與人物形象,在故事性元素的加入中強化音樂表演,在充當背景音樂的途中提供更多的素材。在特定的故事或游戲情境下,可以充分調動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一些優秀的曲目可以進行情感調動,借助實踐過程來改變學生的思想認識。特別是在小學的音樂教材中,作品廣泛而不缺深度,小學生能夠在音樂家的背景故事、作曲環境等的熏陶下加深對于作品的印象,在情境代入中產生巨大的學習熱情。而教師也可以在故事中針對教學內容設置小小的懸念,用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來引導音樂教學過程,在教學中進行積極的探索,融入到創設的音樂情境中進行表演。
如,在學習《草原就是我的家》這一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先播放有關于大草原的壯闊景象,通過俯視的草原視角,讓小學生能夠了解到綠草如茵的和諧景象,用空曠的背景渲染一股豪邁之情,以此來激發小學生對草原的喜愛。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從音樂的旋律、節奏中去理解歌曲的動感,代入性理解其中包含的熱烈感情。其中,還能夠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家,讓學生用看待自己家的眼光去看待美好的事物,尊重草原的美麗環境,在日后旅游時也需要注意環保與衛生,才能給大家留下一個美好的草原。這樣,學生的歌唱建立對曲目的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在理解與傳唱過程中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而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場景模擬的方式,在課堂上利用各種綠色的剪紙,讓學生扮演草原上的綠草,在音樂的節奏中“隨風晃動”,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一歌曲。這也有助于學生在歌唱中始終對音樂保持注意力,在良好的聆聽與歌唱體驗中感受到快樂。事實上,音樂情境的塑造存在多種方式,各種多媒體也能在教學上形成良好的輔助,在與歌曲內容相關聯的情況下促使學生代入式地理解歌詞的內涵,加深其在視覺、聽覺等方面的印象,將感受、體驗與歌曲本身聯系起來,從而為歌唱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進行演唱示范,提供正確的學習方向
對音樂課程而言,本質屬性體現在讓學生感受時間與聲音的藝術,在人與聲的交互中品味音樂的獨特意蘊。進一步延伸到歌唱教學中,則需要突出學生對音樂的感覺,將學生自身的情緒調動起來,進行綜合性的表達與強化。但小學生很難完美地做到這一點,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在演唱示范中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學習方向。對此,教師在每次歌唱示范前都需要調節自身的氣息,根據歌曲的風格特點與情緒內容去進行節奏的把控,在演示中突出歌曲本身的魅力,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音樂,產生更多的學習興趣。而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也可以在演唱示范中加入一些舞蹈動作,與歌曲的旋律相適應,在聲情并茂的表演中使學生對歌唱產生更為多元化的看法。此外,在歌唱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曲譜、記號予以學生準確的指導,在音樂的辨識中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更容易使學生獲得關于美的感受。
如,在《布谷》一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努力地結合生活中常見的場景,用布谷鳥清脆、動人的聲音進行導入,模仿布谷鳥的叫聲,進行示范演唱。而在具體的示范過程中,可以從輕柔的“布谷”“布谷”的旋律中找到合適的教學節奏,把布谷鳥的形象與空靈的聲音結合起來。進而,小學生在學習歌唱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歌唱來抒發情感,將布谷鳥動聽的聲音與春天即將來到的喜悅結合在一起,在歌唱中學會如何進行情感的表達。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布谷鳥的習性與有關的小故事,在興趣的調動中使學生認識到更為豐滿的布谷鳥的形象。再通過多媒體進行反復的播放范唱,并在自身的帶頭中幫助學生熟悉歌曲。這一過程中,可以通過音程、音調、音高等方面的介紹,在輕快的聲音中舒展歌曲,用起伏的旋律為歌曲賦予生動的意象。在整個示范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明確的學習方向,無論是對聲音與節奏的把控,還是對氣息的調整,小學生在模仿學習歌唱時更能意識到情感的渲染與表達。特別是在低段、基礎性質的音樂教學中,可以扎實地訓練學生的音樂基本技能,使其在不斷的強化與掌握中培養出對音樂的動態審美,表現出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展開教學的生活化,將歌唱融入學生的生活
音樂是一門聲音的藝術,來源于生活而應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各方面都有所體現。因此,歌唱教學的展開也可以從生活化入手,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將歌唱帶入到學生的生活中,聯系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去學習與感受真實的情感,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歌曲的相關內容,在聯系性的發散中真正讀懂音樂。而在將歌唱逐漸內化到學生生活的過程中,不應只是發展小學生對節奏、音準的把控能力,更多地需要注重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的培養,在感受的熏陶下學會鑒賞音樂,從而在聆聽與歌唱中感受到其中細微的情感變化,客觀上起到了提高教學效率的效果。從這一角度看,歌唱教學的生活化需要教師采取更多的努力,不能僅依靠教材中的曲目,而是在聯系、對比、發散中展開教學活動,擴大學生鑒賞音樂的范圍,才能夠為歌唱做好鋪墊,使其能夠更好地讀懂歌曲的感情與意蘊,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意識到音樂與生活的高度關聯。
如,《快樂的潑水節》一曲中,為了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感悟,教師首先需要說明這一節日歌曲的背景,從傣族的傳統習俗到對他人的美好祝愿,小學生能夠切實地感受到歌曲中的歡快氣氛,在舞蹈與歌唱中模擬“潑水”的動作,把幸福與歡樂帶給其他的人。此外,還可以對節日歌曲進行拓展,從學生們在圣誕節常常聽到的《Jingle bells》入手,把清脆的馬鈴聲與歡聲笑語組合在一起,輔之以圣誕夜常見的下雪天氣,更容易感受到節日的氛圍。而在春節時期,各種超市里、路邊旁、電視中播放的《過年好》《恭喜發財》等讓整個年節也變得熱鬧起來,更有年味,一掃寒冷天氣的清冷之感。學生們在學習歌唱的過程中,也能夠獲得愉悅、活潑的學習體驗。歌唱與生活的結合讓整個教學變得更適合學生的節奏,小學生更容易在歌唱中注入自身的情感,在音律美與生活美的結合中傳遞快樂、幸福等情感,在積極參與中最大化地強化學生的唱歌熱情。這樣,可以有效拓展學生對音樂相關的文化興趣,在不斷的體會中形成鮮明的記憶,將歌唱延續得更加長遠。
四、注重互動教學,培養學生的樂感
對實質性的音樂教學活動來說,歌唱需要教師進行持續的互動引導,傳統以“教”為主的授課難以讓學生真正走入到音樂課堂中來,學生也難以解惑,無法在互動中真正掌握音樂內容。特別是對于小學階段的音樂學習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高效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就容易阻礙學生后續的音樂學習。因而,音樂教師需要對互動投以更多的關注度,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更多地考慮到小學生的需要,在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的過程中交流音樂元素,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持續的互動與歌唱教學也容易培養出學生的樂感,為學生的修正與校準指出了明確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準確掌握歌唱的技巧,從而在視聽中為歌唱打好基礎,采用多元化的發聲方法來進行鍛煉,并借助一定的節拍動作來進行練習。
如,在《村晚》的歌唱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把古詩的原文在黑板上呈現出來,在音樂的伴奏中為學生指出唱歌的節奏,在跳躍記號的標注中理解歌唱的旋律變化。而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可以進行問題導入:“歌曲所具有的情緒是怎樣的?速度快嗎?歌曲中包含哪些意象內容?”然后再進行練聲,讓學生跟琴演唱、填詞演唱等。在演唱順序的排布與歌曲的休止中,學生能夠認識到歌曲的全貌,在完整的歌唱中理解詩歌的內涵。之后,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合唱,在整體的對比中,學生更容易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聲部的調整到發音的糾正,可以在互動中呈現出更美好、更真實的村間晚景,與古詩的意象完美對應起來,也為學生的自學做好了鋪墊。互動的形式讓學生有了更多與其他人交流的途徑,在聽覺與樂感的養成中更好地理解不同音色、音準的特征,在合作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不一樣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互動也能逐漸激發出學生的自信,在教學中找到個人對音樂的獨特理解,從而更好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在積極的課堂互動中投入對音樂的學習中,使歌唱教學爆發出更為明亮的光彩。
總之,歌唱作為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成分,往往寄托著表演者的情緒與自我表達,對小學生而言不僅能夠洗滌心靈,也能喚醒其內心的美好情感,在音樂教育中與德育教育相融合,感知音樂所具有的獨特而豐富的內涵。因而,如何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就成為了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應在內容的發展中主動改變歌唱教學過程,提高對歌唱活動的重視度,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教學的合理設計,在音樂課堂的改變下逐漸融入到音樂學習的氛圍中。從這一角度看,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節奏感,促使其在音樂知識的掌握中獲得更大的學習積極性,圍繞理論去發展學生的歌唱興趣。這樣,小學生的歌唱能力才能得到穩步提升,在情感的共鳴中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在心靈的升華中理解音樂之美,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為藝術教育貢獻出更大的一份力量。
*本文系華安縣基礎教育2020年度常規課題《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唱歌能力的研究》(課題編號202002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