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瀚
摘要:在十四年抗日戰爭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形成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時代精神。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軍隊有領導、有組織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槍,是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日戰爭的開始。江橋抗戰點燃了全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展現了中華兒女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頑強抗戰的英勇氣概,江橋抗戰的偉大時代精神也不斷激勵著當代大學生發憤圖強。
關鍵詞:江橋抗戰 ?時代精神 ?當代大學生
每一個時代都有民族英雄,他們象征著一個時代的偉大精神。英雄主要指的是為民族、國家、人民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偉大人物,是在各個方面推動歷史進步的優秀人物,偉大的英雄屬于一個時代,但英雄的優秀品質和時代精神則世代傳承,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為民族復興前赴后繼。十四年抗戰是我們都不愿意回首的歷史,但苦難也使中華民族更加團結奮進,正所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在抗日戰爭中,無數仁人志士、英雄兒女挺身而出,其中江橋抗戰中的馬占山將軍及愛國將士就是這樣的一群英雄。
江橋抗戰是發生在中國東北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件,在“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快速占領了吉林省、遼寧省。齊齊哈爾作為當時的黑龍江省省會城市,是黑龍江及東北的戰略重鎮,日軍想控制黑龍江,就要先占領齊齊哈爾,若要占領齊齊哈爾,必須通過當時洮昂鐵路上的嫩江橋。嫩江是防守日軍的天然屏障,位于嫩江泰來段的鐵橋距離齊齊哈爾70多千米,既是齊齊哈爾的南大門,又是突破嫩江的天然通道,戰略地位險要。剛剛臨危受命的黑龍江代理主席兼軍事指揮馬占山完成了從江橋到榆樹屯和昂溪的三道防御陣地部署,扼守江橋。1931年11月4日,日軍以修筑江橋為由展開偷襲。11月19日,馬占山因敵強我寡,在沒有增援部隊的情況下,不敵日軍的猛烈攻擊退守克山、拜泉,馬占山帶領官兵抗擊敵人達半月之久,雖然最終結局以失敗告終,但江橋抗戰殺傷敵人數以千計,讓日本侵略者每一步都付出了慘烈的代價,打擊了侵略者囂張的氣焰,書寫了抗戰史上悲壯的不朽篇章。
一、江橋抗戰的歷史意義
(一)中國軍民拉開十四年武裝抗日的帷幕
在江橋抗戰中,黑龍江的廣大軍民以大無畏的精神給予日寇重擊,使日軍的初戰傷亡非常慘重,打響了中國軍民武裝抗日的第一槍,開啟了中國抗日的十四年歷史。江橋抗戰是我們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的起點,雖然戰爭時間短,以失敗告終,但是它對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正是江橋抗戰點燃了我國東北人民堅決抗日的火種,他們組成各種形式的自衛軍或義勇軍,讓抗日的火焰越燒越旺,救民族于危亡的熱情彌漫于東北大地,使東北成為中華民族進行抗日戰爭的大前方。
(二)激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熱忱
江橋抗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士氣,激發了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的熱忱,全國各地的軍民都來支援江橋抗戰,還有一些海外的華僑也以各種形式支援黑龍江人民的抗日戰爭,“援馬團”聲勢浩大。江橋抗戰受到了國際上進步力量的好評,世界各地愛好和平的人士同黑龍江人民站在一起,大家齊心為黑龍江人民抗戰搖旗助威,江橋抗戰的精神也極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的士氣。
馬占山將軍帶領黑龍江人民進行江橋抗戰,奮起殺敵,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堅強不屈、誓死不低頭的革命意志和愛國主義的精神,并吹響了抗日的號角。
二、江橋抗戰的時代精神
歷史是不容忘卻的,站在歷史的遺跡前回望戰爭的悲壯與慘烈,讓人情不自禁地為那些黑土地上的英雄兒女喝彩。從本質看來,江橋抗戰精神與東北抗聯精神,及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戰精神是統一的,他們的精神力量實際都來源于對祖國、對民族、對人民的深厚情感。
(一)江橋抗戰的首戰精神
江橋抗戰可以說是中國軍隊第一次有領導、有組織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戰役,也是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日戰爭的開端。馬占山將軍和將士的頑強抵抗,是中華民族不甘屈辱的體現,展示了中華民族英勇抗爭、視死如歸的民族精神。在近代,整個中華民族雖然從來沒有停止過抗爭,但在江橋抗戰以前,東北地區人民幾乎都在被動挨打,個別的抗爭無法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殘酷鎮壓。江橋抗戰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軍隊第一次主動積極地正面抗戰,馬占山在敵強我弱、軍需嚴重匱乏的情況下,以“一旅之眾,首赴國難”,沉重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激勵中國的抗戰信念,掃除國內甚囂塵上的投降主義陰霾,受到國人敬仰。正是因為馬占山等將士不屈不撓的精神,才有江橋抗戰打響抗戰第一槍的偉大史實。江橋抗戰首戰意義深遠,激勵了當時的國人,在人們感到希望即將破滅之際,又點燃了中國人的愛國熱情,揭開了十四年抗擊日本侵略的序幕。
(二)江橋抗戰彰顯愛國品質
江橋抗戰使馬占山等人成為“為國家保疆土,為民族爭光榮”的民族表率,自此,白山黑水30萬的抗日聯軍、義勇軍蜂擁而起,在長城內外發起了一系列大規模抗戰。江橋抗戰精神、東北抗聯精神與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戰精神是統一的,都彰顯了愛國品質,在國家危急、民族存亡的歷史關頭,不惜犧牲一切挺身而出,為國而戰。面對日軍的軍事進攻和政治誘降,馬占山不為所動,不辱使命,奮力抗爭,馬占山將軍和將士做到了為中國爭國格,為民族爭人格,為中華民族存公理。同時,江橋抗戰激發了廣大人民的愛國熱情,江橋抗戰的消息很快傳遍全國,極大地振奮、鼓舞了民族士氣,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大批仁人志士加入抗日救國隊伍,國內掀起抗日衛國的高潮。大家同仇敵愾,為全面抗戰的勝利提供了力量源泉。
三、銘記歷史,以史為鑒
中國十四年抗戰是為了擺脫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為了中國人民的自由與幸福。因此,我們要時刻銘記歷史,以史為鑒。紀念戰爭不是為了銘記仇恨,而是要記住戰爭的慘痛教訓,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與幸福生活。如今,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我們要把握機遇,切實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只有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才是對英勇奮斗和犧牲的英雄最好的告慰與報答。
江橋抗戰不是一個簡單的歷史事件,而是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象征與符號,馬占山所代表的中國軍人的形象,體現了中國軍人和愛國民眾的信念與擔當,也體現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團結抗爭精神與時代內涵。
四、江橋抗戰精神對大學生的意義
馬占山將軍率領的黑龍江東北軍英勇阻擊日軍半月之久,雖然最后失敗,但意義重大。江橋抗戰是以馬占山為首的全體愛國官兵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有具體作戰部署的積極的自主阻擊戰。江橋抗戰中的中國軍隊準備充分,防守嚴密,馬占山將軍充分利用江橋的復雜地形,依托鈴木堡壘構筑環形戰壕,易守難攻,顯示出一位優秀的軍事家的智慧才能。從戰斗的效果來看,全體官兵奮力反擊、以死相拼,展現了寸土不讓、誓死保衛國土的精神風貌。江橋抗戰是中國軍隊在日軍發動侵略戰爭后第一次進行的正面戰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弘揚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經過近百年的沉淀,成為整個民族的社會心理認同,以及一種愛國意識和道德力量,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培養和弘揚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在學習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深入了解國家和故鄉的優良歷史文化與抗戰歷史,不斷追尋革命先輩的斗爭精神與愛國精神,形成堅實的精神壁壘,抵抗不良的社會風氣。愛國主義精神將成為大學生不斷奮斗的墊腳石,讓大學生不忘記奮斗的意義,從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培養堅忍不拔,頑強抗爭的品質
馬占山將軍率領部下在敵眾我寡、戰力條件嚴重懸殊的情況下堅強斗爭了半月之余,被迫撤退后也沒有放棄抵抗,依然在海倫成立東北抗日聯軍根據地,頑強抗爭,誓與故鄉共存亡。這些發生在身邊、在家鄉的歷史事件深刻激勵著大學生,讓他們養成堅忍不拔、頑強抗爭的優秀品質。
(三)激勵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中華民族走過苦難的歲月,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變化,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輩奉獻自己的生命才換來的。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我們從哪里出發。當代大學生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銘記那些英雄的歷史,珍惜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繼續用智慧與能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五、當代大學生弘揚江橋抗戰時代精神的途徑
江橋抗戰雖然已經過去了90多年,但是其精神仍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成為一種無形的精神財富。馬占山將軍帶領人民敢為天下先、抵抗日軍侵略在抗戰史上書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已經成為一種民族精神,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銘記和學習。
(一)不忘歷史,努力學習
當年,從馬占山將軍率領的黑龍江東北軍英勇阻擊日軍半月之久,到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用鮮血和生命取得抗戰的勝利,戰勝了無數的曲折,克服了無數困難,才取得了今天的輝煌成就。作為新時代建設者,大學生應從江橋抗戰的時代精神中汲取豐富營養,將不屈不撓的江橋抗戰精神轉化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民族復興的堅強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才智和能力。
(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在江橋抗戰中,廣大軍民為了中華民族的存亡不怕犧牲、甘于奉獻、團結一致的精神,激勵著大學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因此,大學生應該以江橋抗戰精神為指引,端正品德,轉變就業觀,不斷地學習吃“苦”精神和奉獻精神,吸納正確的、向上的思想,自覺地去適合自己的地方發光發熱,敢于在艱苦奮斗中歷練自己,攻堅克難,奮發有為,用奮斗書寫人生的光輝篇章。
(三)勵志成才,報效祖國
愛國主義不單單是一種對祖國的強烈情感,更是一種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大學生要肩負歷史賦予的重任,化愛國的情感為報國的行動,刻苦學習和工作。成才是青年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祖國和時代的需要與呼喚,大學生要科學確立自己的成才目標和方向,成為祖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米飛飛.馬占山:打響中國抗戰第一槍[J].各界,2016(3).
[2]周彥,賀群珺.江橋抗戰的地位、影響及其精神價值[J].理論觀察,2019(2).
[3]潘華.論江橋抗戰的歷史地位與教育價值[J].黑龍江史志,2007(11).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