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玫
摘要:“四翼”,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是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考核指向。“一核”“四層”“四翼”規定了高考“怎么考”,即“一核”體現了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而“四層”“四翼”則是實施路徑。文章通過對高考真題的分析,提出了教師應結合教學實踐,從學生既有水平、真實需求出發,講好基礎、講好能力、講好反思的策略。
關鍵詞:高考評價體系 ?四翼 ?高三復習 ?思想政治
筆者以2020年全國Ⅱ卷文綜38題為例,分析了如何有效開展高三思想政治復習:
3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數據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和影響,2020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但3月份主要經濟指標降幅明顯收窄。這表明我國復工復產成效逐步顯現,經濟復蘇步伐正在加快。但是,隨著海外疫情的擴散,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依然嚴峻,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2020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會議強調加大“六穩”工作力度,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明確提出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六保”任務,并把保居民就業置于“六保”任務之首。
當前保居民就業對穩定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結合材料并運用經濟知識,說明這一作用的傳導過程。
從內容和形式上看,2020年全國Ⅱ卷文綜38題具有綜合性的測試目標,學生需要解讀層次復雜、主體多元的復雜情境。學生應綜合運用經濟知識,結合“四翼”的思路,說明當前保居民就業對穩定經濟發展的作用。
第一,基礎性。要求學生掌握就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包括就業對勞動者、社會、國家的多重意義,影響消費的因素,生產與消費的關系,社會化生產四個環節,新發展理念等學科基礎知識。
第二,綜合性。要求學生多方面、多層次地調用知識,通過構建學科知識框架,解讀試題情境,實現對知識的遷移和綜合運用。
第三,應用性。要求學生關注國家經濟發展、生產生活實際等時政熱點,發揮正面積極的導向作用,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第四,創新性。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探尋學科知識和材料情境的結合路徑,進而生成答案,鼓勵學生突破思維定式,大膽創新。
從解題的具體過程來看,學生能否抓住題眼——“就業”和“穩定經濟發展”是解題的關鍵。題目考查“就業”對“穩定經濟發展”的作用,學生能從就業的相關知識切入,從就業與民生的角度思考,但容易忽略就業與擴大內需、就業與新發展理念、就業與宏觀調控的關系,反映了學生線性思維的特點。正因如此,在講解例題時,教師必須通過知識的內在聯系,運用發散性思維,創造性地調動知識,幫助學生梳理促進經濟穩定發展的多條路徑,讓學生帶著準確的目標,有意識地分析解讀材料。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試題的具體情境:“材料的第一段指明了影響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因素,即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國外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內外部環境帶來不利影響。材料第二段提出針對性措施,把保居民就業置于‘六保’任務之首。結合兩段材料,則問題可以解構為就業作為起點,經濟發展作為落腳點的傳導路徑,從而聯想到社會生產四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相互關系。”按照這樣的解題思路,學生也可以得出它們的關聯信息:“就業”→“收入”→“消費”→“生產”,從而生成答案。
通過該題的分析解讀可以看出,高考“四翼”的考查要求體現了理論邏輯和事實邏輯的結合,既體現了嚴謹的學理分析,反映了學科的政治導向,又堅持了正確的價值引領和學科知識的科學性,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的統一,顯現了學科的關鍵能力要求,明確了高考“怎么考”,啟示了高三復習 “教什么”“怎么教”。
筆者從教學常態角度看,好的教學都是立足學情展開的,都是要處理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但這個主導不應是從教師的立場出發的,而是應從學生既有的知識和能力的角度出發。教師的角色轉換,不是教師講多講少的問題,而是要把自己放在學生的立場,從學生既有的知識和能力出發,思考學生如何才能達到考查的要求,是“講什么”“怎么講”的問題。由于學生不能很好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知識架構還不牢固,如果教師仍然運用傳統的思維導圖,學生容易出現科學性、邏輯性的問題,不利于提高指導效率。因此,教師需要進一步分解知識,以主干知識為牽引,以學生能否上手為標準來串聯建構知識。
以統編教材必修二《經濟與社會》兩個教學單元為例,該單元核心主干知識包括“基本經濟制度”“新發展理念”“現代化經濟體系”。如果教師分開來講解,單點設問,學生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這不符合高考評價體系的考查要求,僅僅是達到了“基礎性”的層次。因此,教師可以嘗試運用“關鍵詞”的方式串聯知識:貫徹-國家-方針-制度;轉變-道路-創新-升級-戰略;結合-提高-開放-資源。再對相關知識進行輻射,“貫徹”可以輻射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經濟的發展的質量;“國家”可以聯系到市場的決定作用-科學的宏觀調控;“方針”包括了擴大內需方針-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制度”指向了現階段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轉變”“道路”“創新”“升級”“戰略”關聯的知識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新型工業化信息化道路-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結合”“提高”“開放”“資源”涵蓋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結合-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進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等。
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證明,以關鍵詞的方式串聯主干知識,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為學生建立發散思維的基點,學生更容易掌握知識。在解答綜合、應用、創新要求的題目時,學生能迅速調用知識,把立體多維度的知識網絡具體化,在考試時能更加從容地分析試題情景,把握材料邏輯。
正因如此,高三思想政治的復習課“講什么”“怎么講”,就是要求教師轉換思維,將自己代入學生的視角,思考學生“有什么”和“沒有什么”,再從學生視角轉換到教師的視角,思考教師“有什么”和“怎么教給學生”。
一、講基礎,講清楚綜合的基礎
要想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能力,必須先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所以教師應準確了解學生對主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將教學任務具體化,從單點到單元,再到模塊,甚至模塊間,要根據學生的熟練程度,不斷擴大范圍,并及時檢查落實情況。教育目標具有連續性,每一階段目標的達成,都為下一階段目標的達成提供基礎。因此,教師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這“基礎性”的要求,它是提升學生思想政治能力的起點。
講基礎,不是單一背誦,不是與課堂、課后相脫離的過程。第一,在講基礎知識時,教師必須講清楚、講透徹、講到位,避免學生由于只停留在知識的淺層而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困境。
第二,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構建模塊知識體系、單元知識體系,重在知識的理解、遷移和運用,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而且要把學科知識的理論體系與課本的章節、標題相結合,讓學生多維度、多層次地理解知識。只有做到這點,教師才能引導學生打開思路,自如地調動運用知識。
第三,教師要在平時作業和測試中,體現基礎知識的價值,既要去除沒有能力梯度、不能反映高考選拔要求的題目,又要去除偏題、怪題,讓學生學有所獲,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夯實基礎。
二、講能力,在能力提升中發展素養
仍以2020年全國Ⅱ卷文綜38題為例,如果學生不具備一定的學科能力,就容易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題目錯答為“就業的重要性”。提升學生思想政治能力的關鍵,就在于如何讓學生在復雜情境中,依然具備合理運用學科必備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培養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師復習時要有整體規劃,將理論邏輯與事實邏輯相結合,注意培養學生的解題審題能力和技巧,指導學生學會“破題”,找準“題眼”,明確“立意”,找準答題方向。
教師要堅持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結合,重視示范作用,包括教師示范、優生示范、錯誤示范等方法。教師可以把“錯誤示范”當作學生能力的低點,“優生示范”當作學生能力的高點,教師要找出“問題學生”提升能力的“痛點”,通過每一道題,讓學生知道自己目前的水平和提升的方向。“教師示范”是容易被忽視淡化的,教師往往認為自己已經講授多次簡化解題的步驟,但學生還是錯失了鞏固知識點的機會。為此,教師示范時,切忌以“上帝視角”解題,必須基于學生立場。
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模仿教師講題,這樣不僅可以檢驗學生課堂聽課的效率,還可以讓教師反思是否將關鍵技巧講到位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梳理試題情境內的材料邏輯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打破學科的藩籬,從文科素養的要求去解讀試題情境,即在審題之后,先從情境入手,查找事實邏輯,再調動理論邏輯,最后尋找兩者的結合點。筆者從以往的教學實踐來看,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較為欠缺,常常表現為對試題情境的解讀層次不明、主旨不清、獲取不充分,所以教師要有效提高學生分析情境的專注力,以及獲取材料的有效性與完整性。
三、講反思,在辯證否定中求創新
教師應重視反思總結,做到在“學中思、學后思、考中思、考后思”,即從指導學生使用“參考答案”時,就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錯”,還要進一步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錯”,找出“參考答案”中的理論邏輯和材料邏輯,統計這兩個部分的失分情況。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整理錯題本,但重點不是記錄錯題,而是記錄錯誤點,歸類總結所犯錯誤,如知識記憶類、知識體系類、審題偏差類、信息提取類、題型分析類、答題規范類等,結合“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自查知識體系中的薄弱環節。
同樣以2020年全國Ⅱ卷文綜38題為例,題面上涉及單一知識點為“就業的重要性”,學生需綜合調用的知識涉及“影響消費的因素”“生產與消費”等。學生儲備的知識僅達到了“基礎性”的考查要求,要想靈活調用這些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審題能力,能抓住命題立意“說明就業對穩定經濟發展的作用”,這正是“創新性”的考查要求,所以學生應注重提高自身的創新邏輯思維。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利用智學網、學科網等平臺,收集學生的作答信息,形成錯題集,并編制“錯題重做”作業,突破易錯易混知識點。此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失分點,參照學生在“生活實踐情境”“學習探究情境”這兩種考試情境中的表現,反思教學存在的問題。
(作者單位:廈門市松柏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