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浩
摘要:輔導員是高等學校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對所帶年級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況等各方面負有全面責任。輔導員是高校中開展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所以要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特點,認真而負責地做好大一新生的適應性教育。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新生 ?工作案例 ?思想政治教育
幫助新生順利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過渡,從理論性較強的基礎知識課程學習到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學習的過渡,是輔導員在新生入學后需要盡快完成的工作。不僅如此,輔導員越是能夠盡快地完成這兩個過渡,學生越是能夠盡快地適應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礎,進而保證其順利完成學業、提升綜合素質、增長才干,成長為社會有用之才。
新生剛入校時,面對環境、學習方式等諸多變化,非常容易出現難以適應大學生活的現象,這些都需要輔導員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學生度過充實快樂的大學生活奠定良好基礎。下面是筆者在帶大一新生時出現的一例因未良好適應大學學習生活變化而產生退學想法的學生案例,茲以詳細分析之。
一、案例簡介
學生L,女,某省屬一本院校2020級新生。開學后不久,該生曾向筆者自薦當班級學習委員。某天晚上,該生突然給筆者打電話,說有要事說明,筆者和該生約定在宿舍樓下相見,之后該生便向筆者說明自己因高考發揮失常并且無法適應專業學習想要退學。當晚,筆者和該生在學校操場談心談話近一小時,在了解該生的真實想法后,對其進行了全方位的開導,并給其三天時間認真思考。三天后,該生來到辦公室,說自己想了很多,決定安心學習,放棄退學。在之后的日子里,該生性格逐漸開朗,變得自信陽光起來,期末考試成績也在年級前列。
二、案例分析處理
通過最開始的詢問與談話,筆者迅速將此定性為新生無法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加上高考發揮不理想,萌生退學想法。經過詳細的詢問和交流,筆者將其退學原因歸納如下:
(一)高考發揮失常,未達到個人期望
該生在高中階段時學習成績優異,自尊心強,被教師、父母寄予厚望,高考目標為“985”高校,但因高考發揮失常,未達到個人期望。經過思想斗爭,最終還是決定進入大學學習,但是仍然心有不甘,覺得自身實力可以考上更好的學校。
(二)無法適應大學學習方式,對所學專業無興趣
進入大學后,周邊的同學與自己幾乎為同層次,該生優越感喪失,心理落差較大,且大學學習自主性、自律性要求較高,她一時無法轉變。同時,該生向筆者訴說自己一直想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對法學專業并無興趣,且入學一個月后覺得專業課學習十分吃力,存在聽不懂、難理解的情況。這兩種情況的雙重疊加,直接影響了該生的心理,使其逐漸產生退學的想法。
(三)受其他外在因素影響較大
該生入校后經歷的一系列挫折,加速其堅定退學的想法。首先,該生剛入學時報名參加了學院辯論隊和學院學生會的選拔,但是全部沒有通過面試,積極性大受打擊,并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自卑的心理。其次,該生在產生退學想法后,詢問了自己身邊有過成功補習經歷的同學,同時向高中教師詢問補習情況,兩者都給予了積極的回應,再加上自身學習基礎較好,一定程度上為自己退學補習樹立了較大的信心。
三、措施
通過和該生的談心談話,并結合以上原因分析,筆者認為其對退學存在很強的糾結感,并未形成堅定的意志,只是因為從高中到大學的心理落差較大,產生了很強的自卑感,自信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擊。針對以上原因分析,筆者點面結合,通過家校聯動、朋輩交流的方式,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重拾信心,消除自卑
首先,筆者肯定了該生入學以來各方面的表現,并鼓勵她看到自己的優點,保持高中階段良好的學習狀態。其次,筆者充分肯定該生的能力,該生面試學院辯論隊和學生會雖然都以失敗收場,但是成功加入了校社聯的組織部,于是筆者鼓勵她:“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幫助她重拾信心。再次,筆者為她能自薦班級學習委員的行為點贊,并告訴她,在筆者眼里,她是一個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人,如果競選成功,希望她能做筆者的好助手,服務好班級和同學。
(二)產生共情,積極正面引導
筆者與其有相似的高考經歷,為了讓她產生情感共鳴,筆者分享了自己的實例,并傳授其學習方法,告訴她一次的失敗并不能影響或撼動什么,鼓勵其努力學習。同時,筆者告誡她,人生路是自己走出來的,要珍惜人生的每一次機會,抓住每一個機遇,只要努力奮斗,一定會開花結果的。不僅如此,筆者還幫助她一起分析退學補習的弊端與堅持下去的好處,通過優劣對比,讓其在冷靜、理性思考后再做決定。
(三)充分發揮朋輩力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針對其退學想法,筆者向該生推薦了學院獲得推免資格的學生,向她傳授學習經驗與學習方法。同時,充分發揮其好朋友、同班同學的作用,讓她的同學、好友與她溝通交流,鼓勵她繼續完成學業,珍惜大學生活,并與班上同學共同學習。之后,筆者通過線上的方式舉辦了優秀學子經驗分享會,邀請到了之前獲得保研資格的4位優秀學子向新生傳授經驗,分享心得。通過高年級學長、學姐和好友之間的言語勸導,發揮好朋輩力量,筆者做好了學生的思想教育轉化工作。
(四)與導師和家長聯系,實現家校聯動
考慮到該生年紀較小,社會經驗不足,思想不成熟,產生的退學想法具有沖動性,于是筆者便與其家長進行聯系,并將具體情況告訴家長,一同分析學生想法的利弊,希望家長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時,筆者與其專業導師聯系,讓導師找其進行談話,傳授其專業學習方法,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其正確的學習觀。
不久后,該生來到辦公室告訴筆者自己準備放棄復讀的想法,決心好好讀書,不負四年的時光。一周后,她給筆者發了一條微信“遇到導員你,還有我的朋友們,我很幸運!真的超級感謝當時你的勸告和建議。我現在感覺自己已經滿血復活了,經歷了這些,我比之前成熟了很多。”看完后,筆者非常欣慰。過了一個月后,她邀請筆者去觀看她參加的“社團杯”辯論賽,看到她在辯論賽場上陽光自信的風采,筆者感到非常高興。
四、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議
(一)扎實做好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幫助學生盡快轉變角色
大一新生剛剛從高中升入大學,面對角色的轉換,很容易出現環境生活、學習、經濟、心理、人際等方面的不適應問題,這些問題在新生入學后的前一兩個月尤為普遍,所以開展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對學生今后四年的學習生活和素質培養具有重要影響。
在新生入學后,輔導員要及時開展內容充實的適應性教育,如理想信念教育、愛校榮校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學業規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態愛生活教育、紀律安全教育等,還可邀請相關領域經驗豐富的專家教師開展專題講座,力求覆蓋全體學生;同時通過走訪學生宿舍、進行談心談話等方式,走到學生中間,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生活情況,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導,做到圍繞學生、關心學生、服務學生。
(二)順應時代變化,了解學生特點,轉變工作方式
該案例中的學生在找筆者說明退學想法前就已經考慮了一段時間,說明她已經做好了一定的心理準備,加上“00后”學生心理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傳統的理論式說教對其效果不大。面對新時代的學生群體,輔導員要履行好思想引領和價值引導的職責,以學生容易接受且樂于接受的教育手段實施教育工作,切實增強教育工作的親和力和感召力,不斷增進學生情感和思想上的認同感。另外,輔導員要創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遇到一些問題時,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給予指導和意見,并對學生進行積極正面引導。
(三)發揮好學校、朋輩、家長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輔導員要發揮好學校專業導師、朋輩和學生家長的作用,落實好“三全育人”方針,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該案例中對學生的思想建設,便充分調動了專業導師、朋輩和家長的力量,尤其是朋輩力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她點亮了前行的道路。作為輔導員,筆者希望她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和教師、同學、家長多溝通,借鑒他人的學習經驗,最后找到自己讀書的意義。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長期性和曲折性
在學生的思想教育過程中,輔導員不能急于求成,因為思想的轉變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所以要給學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索和自我判斷的時間,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后,接下來就是耐心等待。從宏觀來看,輔導員在做任何工作時,尤其是與學生切身相關的工作時,要樹立閉環思維,做到事事有落實,事事有回音。解決學生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輔導員要長期跟蹤、關注和回訪,形成工作閉環,做好各個階段的工作,及時總結,并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這也符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的長期性和曲折性的規律。
五、結語
大一年級是影響大學生整個大學生涯的關鍵時期,新生輔導員要以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使命,加強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前時期的大一新生主要以“00后”群體為主,他們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且思維新、創新意識強,但是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因此,新生輔導員要把入學適應性教育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創新手段方式,形成育人合力,并發揮各方力量,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時,在問題解決后,輔導員要及時總結,當好青年學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做好他們的引路人。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輔導員要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平時工作的點滴當中。如在大一新生入學后就有針對性地開展適應性教育,將必要的教育引導工作貫穿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過程,這正是與“三全育人”工作要求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
參考文獻:
[1]黃向軍,孫小莉.高校輔導員工作月歷:北京市十佳輔導員[M].北京:國防教育出版社,2016.
[2]潘一斌.基于高校輔導員視角淺析大一新生入學適應性問題與對策——以武夷學院茶學專業為例[J].福建茶葉,2020(8).
[3]梁靜,黃杰.淺談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J].現代交際,2020(15).
[4]王冠,于蕾.高校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的途徑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20(1).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