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利
摘要:先賢顧炎武思想博大精深,對當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文章結合現行中學生對勞動的觀點、勞動的態度和能力現狀,闡述了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探討了學校勞動教育中如何有效踐行顧炎武的勞動觀。
關鍵詞:學校教育 ?顧炎武 ?勞動觀
作為一代圣賢,顧炎武輾轉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道德追求和社會實踐兩個方面,都為后世樹立了不朽的人格典范。其中,經典語錄“博學于文”“行己有恥”,既是顧炎武的為學精髓和處世之道,又是他崇實致用的治學理念和注重實踐鍛煉的探究精神的體現。
一、顧炎武的勞動觀
我國古人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思考,中華民族有熱愛勞動、勤于勞動的優秀傳統,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是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不斷努力創造的結晶。作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顧炎武不僅強調博覽群書,還提倡走出書齋,走到社會中去考察。他說:“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他一生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曾在山東章邱墾田自給,又卜居于陜西華陰,一邊治學研究,一邊墾田自給自足。他勤于勞動,一生都在將治學與實踐相結合,將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勵精圖治,終成圣賢。
中華文明的發展是通過勤勞勇敢、不懈努力地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勞動是人的本能活動,熱愛勞動則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勞動是一種體力與腦力的綜合鍛煉,是一種生存發展的美德,是一種提升自我的修養,是我們的權利和義務。任何一種有意義的社會勞動都是人類求生存、謀發展、不斷獲取物質精神財富的過程。人們在勞動中逐步探究自然、認識世界,為社會創造和積累了更多有形和無形的財富。同時,人們通過勞動不斷提升體力和腦力,不斷挖掘人類的智慧和潛能。
生活在不同階段、不同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可是,怎樣才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呢?有的人祈求著好運的降臨和上天的保佑,有的人期待著別人的恩賜和社會的憐憫,有的人想投機取巧,靠坑蒙拐騙來獲得。這種想法在學生身上往往表現為不想動腦筋,只想靠抄作業完成學習任務,不想努力學習只想靠考試作弊獲取好成績等。其實,美好生活只能通過勞動去創造,今天豐富多彩的世界正是人民辛勤勞動創造的,這正好印證了“勞動是偉大而光榮的”這句話。就像《勞動最光榮》歌里寫的那樣:“小喜鵲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從哪里來?要靠勞動來創造……勞動的快樂說不盡,勞動的創造最光榮。”
古代人尚且熱愛勞動,重視勞動教育,現代人也應更加注重勞動教育,尤其重視生活技能教育。其實,人的主要活動范圍就是工作和生活,也就是生產和消費。生活技能教育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生活中的各種技能。美國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長達二十多年的跟蹤研究,發現積極參與家務勞動或社會勞動的學生,未來的失業率、犯罪率、離婚率和心理患病率都比不愛勞動的學生低。熱愛勞動參與干家務能使孩子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和生存之道,學會依靠自己提升生活水平,且知道勞動的不容易,從而更加尊重他人的勞動。而只有學會基本的生存本領,人們才有可能追求更高層次的人生價值。
二、當代學校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勞動的重要意義
勞動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人成長必須經歷的課題。勞動創造了美好生活,也創造了美麗人生。勞動是創造財富的源泉,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對人類發展和個體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當代中學生勞動態度存在的問題
我國當代中學生的勞動教育現狀十分嚴峻,中學生從事勞動的機會不斷減少,主動參與勞動的意識也不斷弱化,大部分中學生沒有參加過最基本的勞動,沒有勞動技能,更沒有熱愛勞動的意識,不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鋪張浪費問題嚴重。同時,部分家長不關注孩子的勞動教育,也不能正確對待學校的勞動教育,只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生怕孩子參加勞動而耽誤了學習,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什么事情家長都可以包辦。還有部分家長過分溺愛孩子,擔心孩子受苦受累,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以至于孩子沒有生活自理能力。
在學校教育中,勞動與技術課程的課時常常被占用,勞動教育的師資、所需要的場地和經費十分缺乏,勞動教育課成了擺設。不僅如此,部分教師對勞動教育也有誤解,喜歡用體力勞動懲罰那些犯錯誤的學生,讓遲到的學生掃地、拖地,讓抄作業的學生倒垃圾、擦黑板等。長此以往,學生會覺得勞動是一種懲罰的手段,把參與勞動當作一件很羞恥的事情,不能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此外,部分媒體過度宣傳一夜暴富的偶發事件,使得不勞而獲的思潮在社會中蔓延。同時,現實生活中還存在非法獲得他人勞動成果、隨意破壞他人勞動成果、大肆浪費他人勞動果實、言語羞辱體力勞動者等不尊重勞動的現象。不僅如此,部分學生不愿意參與勞動,有些學生說:“我們每天學習太忙了,勞動太占時間,會耽誤我們學習的!”有的學生說:“科技發展這么快,我不需要勞動,以后都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去做!”有的學生說:“勞動這么苦、這么累,為什么非得自己去干?花點錢讓別人做就行了!”
三、學校勞動教育中踐行顧炎武勞動觀的具體方法
亭林初級中學位于先賢顧炎武故里昆山市,積極弘揚顧炎武的治學與勞動觀,即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可以因地制宜地落實好教育部關于學校勞動教育要求。為解決有教育沒有勞動的問題,亭林初級中學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在各學科專業教育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在課外校外活動中有意安排勞動實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勞動方面的文化宣傳等活動,在勞動中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智力水平,鍛煉學生強壯的體魄,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確定學校勞動教育的意義、偏重點和空間
1.確定學校勞動教育的意義
學校勞動教育并非讓學生意識到不勞動就沒有飯吃,而是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和熱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引導學生參與勞動,珍惜勞動成果,提升勞動品質,踐行勞動觀教育。同時,勞動教育有利于美育發展,形成以勞促美、以美化人、以文育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新教育模式,幫助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科學勞動觀,幫助學生在勞動實踐與創造中形成尋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觀念和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2.確定學校勞動教育的偏重點
勞動可以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目的有以下幾個:第一,讓學生在較為繁重的腦力勞動之余,從事適當的體力勞動,提升生活技能,提高勞動本領,體會體力勞動的愉悅;第二,從事簡單必要的物質財富創造過程,體會生產勞動在人類文明中的奠基意義;第三,引導學生觀察并發現他人或公共場所的勞動需求,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掌握的技術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在為他人、社會提供幫助的過程中,體會助人為樂的成就感,強化社會責任擔當,提升自身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3.確定學校勞動教育的空間
學校勞動教育不是停留在課堂上講勞動,而是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實踐勞動教育,而這些都需要學校創設相應的場所,增添相應的設施設備,配備相應的師資力量,構建學校勞動教育的外部環境。學校通過自身建設、拓展社會資源共建等方式,建立勞動基地、勞技教育中心、素質教育基地、實踐教育基地等,使勞動教育逐漸步入常態化發展。
(二)建立以學校為主導、家庭和社區共同參與的勞動育人途徑
學校主要實施三種不同類型的勞動教育,即日常生活性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性教育和服務性勞動教育。不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都要付出努力、消耗精力,還需要有頑強的意志和毅力,所以教師必須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堅持到底的勇氣,而這些品質也將對學生的成長發揮重要作用。俗語有云:“黎明即起,灑掃庭院。”是指要培養學生動手的習慣,養成“我能做,我會做”的自信心、自強心。
1.日常生活性勞動教育
日常生活勞動伴隨每個人的一生,所以對場所、設施設備、師資等沒有特殊要求。學校勞動教育可以從日常生活性勞動教育開始,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能力范圍的家務勞動,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積極承擔家務勞動,掌握生存必備的勞動技能,減輕父母的勞動負擔。學校應進行必要的勞動引導、勞動督促和勞動激勵,開展優秀勞動日記評比,開展勞動技能評比,組織開展勞動成果義賣和分享會等。
2.生產性勞動教育
亭林初級中學地處工業制造業相對發達的江南農村,但學生對農業知識的了解和參與農業勞動幾乎是空白,所以學校將生產性勞動教育主要安排為從事農業勞動。為此,學校開辟了一塊種植基地——開心農場,購置了農業勞動工具和農業勞動相關的其他材料,多位生物教師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帶領學生熟悉傳統、現代化的農業勞動工具,以及各類農作物的種植方法,遵照農耕文明的二十四節氣,順應農時種植玉米、南瓜、西瓜、黃瓜、茄子、西紅柿、向日葵等農作物,讓學生辨識各種植物,參與除去雜草、翻地平土、分塊播種、澆水施肥、拔草除蟲、收獲等勞動過程。之后,學生還可以分享勞動成果,并在校園拍賣捐贈,從而培養科學思維。
3.服務性勞動教育
服務性勞動范圍極為廣泛,并不需要專門創造條件,而是要求及時發現并把握服務社會的機會。亭林初級中學所在的鎮區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學習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并聯系鎮區各社區進行垃圾分類的志愿者活動,如參與宣傳垃圾分類常識指導,指導居民分類投放垃圾,及時清理分類垃圾桶等勞動工作。
綜上所述,在實施勞動教育的具體過程中,學校要努力處理好知識學習和勞動實踐的關系、勞動實踐教育與其他理論教育活動的關系,通過勞動挖掘學生的潛能,通過勞動創造生活,通過勞動創造財富和幸福。作為生活在顧炎武故里的教師,更應積極弘揚顧炎武的勞動思想,在勞動教育中積極引導、培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帶領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的勞動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任美青.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問題與創新路徑探索——以江蘇省昆山市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31).
[2]張曉彤,王佐成.顧炎武實學思想的當代價值[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21(5).
[3]彭林.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心與支點[J].智庫時代,2017(4).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亭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