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晨騫 劉晶晶 嚴冬麗
關鍵詞:林業經濟;轉型發展;“雙碳”戰略目標
林業經濟主要是指在林業部門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下,以喬木、灌木等木材種植作物,以及果樹等自然森林資源作為主要經濟產品的經濟模式,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占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但“雙碳”戰略目標下,我國林業經濟以往以木材原料加工、附屬品市場交易等為主的低端發展路線的弊端問題不斷暴露出來,林業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了林業經濟維系可持續發展格局所必須邁出的重要一步。
1 “雙碳”戰略目標視域下林業經濟轉型發展的必要性
2020年9月,我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首次宣布了“雙碳”戰略目標,即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在2060年之前完成碳中和目標。在該目標視域下,包括林業經濟在內的國民經濟產業就是要堅持以降低碳排放量為控制目標,進一步發展引導綠色生產管理技術,調整優化能源供給結構,形成“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兩手抓的轉型發展格局,持續推動我國產業經濟在貿易全球化環境中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當前我國正處于“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時期,加快經濟發展、進一步改革開放與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等主要任務接踵而來,林業經濟作為同時涉關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兩個方面的實體經濟產業,轉型發展是刻不容緩,且迫在眉睫的。
其一,林業經濟是我國綠色環保產業的標桿產業,其賴以生存的自然森林資源正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發展林業經濟不僅有利于實現地區水土保持功能,且在生態穩定性上作用突出。但過去“重建設輕運營”的錯誤開發思想,正在導致林業產業出現森林資源匱乏、草場退化、土壤荒漠化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與之而來的是頻發的沙塵暴、泥石流、洪澇、霧霾等自然地質災害。所以林業經濟轉型發展,主要作用就是緩解困擾我國多年的自然生態環境惡化與資源匱乏問題。發展可持續林業經濟,就是守住自然生態“紅線”,致力于發揮自然林木防風固沙、凈化空氣、美化自然環境等生態調節保護功能,維護生態平衡,為周邊城市地區提供更加舒適、健康的居住生活環境[1]。其二,當前我國林業經濟發展在產業開發模式上還過于單一,還仍然以木材原材料加工為主,近年來在林業資源種植維護投入的成本與經濟效益回報不成正比,部分林業部門與當地企業甚至出現入不敷出的窘困現象,嚴重影響了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通過經濟轉型帶動側向供給結構優化調整,有利于刺激林業經濟形成多樣化產業模式的發展格局。在這個層面角度來看,林業經濟發展轉型可以為林業產業的注入新的發展生命力,提高林業經濟的風險防范能力,徹底改變我國傳統林業經濟模式“靠天吃飯”的發展問題。
2 我國林業經濟轉型發展的阻力問題——以某省森工總局為例
某省森工總局是我國重點森林工業基地之一,主要森林資源林區面積約占我國國有林區面積的30%,林區內下轄約600余個主要林場以及20余個林產工業企業,系統內經營總面積高達1000多萬hm2,林區內綠化覆蓋率高達85%以上,累積森林總積蓄8.6億m3。除了用于工業砍伐的林木資源以外,還規劃了約380萬hm2的經營用地,包括了常見中草藥、溫帶果蔬等經濟作物。自該基地建設日起,截止至2019年為止共計生產木材約5.15億m3,約占全國木材產出量的20%。鑒于該深林工業基地在我國生態環境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央決定于2008年延長保護工程期限,計劃在2010~2020年期限內,持續加強森林資源培養養護質量,減少控制木材產出,時至今日已基本由恢復性增長向提高森林資源經營質量的跨越型轉變。反思歷史開發時期在林業經濟轉型發展上遇到的阻力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2.1 缺乏技術密集型優勢,制約了產業結構多樣化發展
首先第一點問題是我國多數林業單位難以適應多變的市場經濟環境,難以突破傳統經濟體制的束縛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林業經濟本身的歷史遺留問題,某省森工總局在實行天然保護工程改造措施前,工業產業性質為勞動密集型,許多林業種植養護、采收,甚至是砍伐、木材加工等重要的生產流程工序,還需要以人力勞動為主,生產技術較為落后,因此極大地限制了林業經濟下游產業的多樣化發展。這種問題不僅在過去的該森林工業基地中出現,時至今日仍然有多數地區林業單位,仍然存在著技術密集度相對較低的問題。由于我國林業經濟起步期較晚,建設發展時間較短,基礎相對薄弱,所以在林業教育、科研項目與人才儲備等技術創新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盡管地方財政部門每年都在按照指標要求加大經費扶持力度,但在巨大的經濟建設壓力面前無疑是杯水車薪。所以在森林資源撫育技術與林木生產加工技術極度不發達的條件下,多數林業單位只能將市場需求目標放在建筑材料、家居用品等低端制造產業上,導致我國林業單位或企業長期處于產業結構不平衡的不良發展狀態。而近年來這種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受到了兩方面的環境沖擊影響,一是木材原材料供應的下游市場趨于飽和,新型復合板材作為市場競品身份出現,使得木材建筑材料與木制家具材料的需求量連年銳減;二是建筑材料、家居用品等制造企業為了響應國家“碳排放”限制政策,在自然資源與能源賦稅壓力負擔加重,打消了以木材加工制作為主的企業生產積極性。所以種種原因下,產業結構單一化的弊端問題正在成為制約我國林業經濟轉型發展的現實問題。
2.2 森林資源養護成本較高,且呈現連年退化的趨勢
在全球森林資源退化的大環境下,我國的森林資源使用狀況似乎更讓人擔憂,對比國際范圍內在森林覆蓋率、森林積蓄率以及人均森林資源占有率的平均水平來看,我國現階段還仍然處于自然資源嚴重匱乏的階段。從某省森工總局推行天然資源保護工程措施前的開發問題來看,存在著林木資源的砍伐與養育儲備速度失衡的問題。盡管人工造林工程每年投入的資金成本極大,但由于林木作物的生長期較長,綠地覆蓋面積的補充速度遠不及砍伐消耗速度,所以在過去一段時間內,該地出現了嚴重的森林綠地資源退化問題。這主要是由于過度的工業砍伐開發行為,超過了當地生態荷載閾值,導致此前的種植土壤環境呈現不同程度的貧瘠化、堿化、沙化等退化問題,影響了林木的自然生長狀況。而另一方面由于林木撫育技術的不發達,不僅難以有效控制規模化林業經濟生產的人力、物力成本,且該地過去種植的林木品種過于單一,病蟲害的防治能力過低,使得人工造林工程的綠化成活率不斷降低。在林業經濟產品市場價格不上漲的前提下,發病枯死的林木無疑等同于加劇了林業單位經濟生產的實際成本,所以分析我國林業經濟轉型發展的主要阻力問題,在于森林資源匱乏條件下,林木的養護撫育成本逐年上升。
2.3 林業經濟體制改革步伐過慢,產業結構調節效率不高
“雙碳”戰略目標視域下林業經濟的轉型發展,在規劃路線方向上就是指摒棄過去依靠木材產量的粗放式經濟開發模式,轉為縱向挖掘森林資源的生態、社會、人文價值產品,強調開發森林資源的二次循環利用價值與生態服務功能。從某省森工總局以往的經濟開發模式中反思問題,文章認為我國林業經濟產業當前存在著嚴重的戰略偏差問題,即過分注重單一的經濟利益生產功能,部分林業部門與林業企業存在“短期作為”現象,主觀上不愿意放棄眼前利益,認為開發森林資源的生態服務功能會加重林業經濟體制的建設成本,在生態環保設施建設、技術研發、天然保護工程措施及相關建設方面,資金投入積極性較低,給林業經濟轉型發展的各項措施開展帶來了巨大的推行落實阻力[2]。而另一方面,當前階段現行的林業經濟體制還仍然存在著“政企不分”的問題,企業在林業資源的產權與自主經營權上分配不足,導致經營的林業經濟產業得不到足夠的轉型發展空間。
3 “雙碳”戰略目標視域下我國林業經濟轉型發展的有效對策建議
3.1 重新定位林業經濟產業目標,按需加大相關技術的投資力度
上文中提及,“雙碳”戰略目標視域下林業經濟轉型發展就是要重視起森林資源的生態服務功能與景觀文化開發價值,因此林業經濟產業繼續降低工業砍伐產量,承擔起當地生態保護、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生態服務供給等任務。在此基礎上,林業單位的改革不能像工業企業或事業單位那樣進行單純的體制改革,而是要將林業經濟產業看作是一項長久性的公益事業,并從保護國家森林綠地資源的原則出發,限制林業經濟產業區內的砍伐開發力度。同時,地方財政部門還要在林業經濟轉型發展的特殊時期采取一定的政策傾斜措施,換個思路加大扶持力度。例如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為指導依據,在地方實行征收林業稅費制度基礎上,對于積極應用推廣綠色環保生產技術、大力度投資生態林業建設工程的林業企業采取一定的稅收減免或者退還。提高地方林業企業開發生態旅游服務區、建設森林濕地資源保護區的生產積極性。最后,應當在林業經濟產業帶密集的地區,繼續增加科研院所、文教衛生、森林調查等企事業單位的建設數量,緩解我國林業經濟生產科研脫節、技術成果轉化率不高、科研事業人才儲備數量不足的問題。促進我國林業經濟產業由初級生產加工技術為主的低度化狀態,向豐產林木品種雜交培育、現代化人工造林撫育技術、生態環境治理技術等高緯度化技術方向轉型。
3.2 恢復自然生態林地功能,多樣化配置產業結構
在“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帶賑”等政策上繼續加大林業資金的投入力度,將分布在長江上游與黃河中游的綠化防洪、防沙治沙工程措施的林業成果整合起來,逐步形成規模化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循序漸進地恢復森林綠化帶的生態調節功能。根據我國各個地區林業經濟產業的分布情況,按量化指標配置森林綠化景觀帶與自然資源保護區面積比例。在已有人造林與自然林的資源基礎上,加大以山岳綠地、森林公園、下凹綠地、濕地型風景名勝等景觀保護區形式為主的林業旅游資源開發力度。在開發地區生態旅游區與生態服務區的同時,更要注重規劃治理保護區內的旅游污染問題,尤其是要做好景區內白色垃圾、可燃物垃圾、以及水體污染等環境治理工作。在地區發展林業旅游業經濟時,應當遵循如下原則:“開發與保護有機融合、保護是開發的前提、開發是保護的延伸”。將自然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社會文化三者構成林業旅游業經濟相輔相成的三要素,堅持長期可持續利用的經濟開發模式,將生態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值增值列入當地林業經濟發展計劃中。同時堅持將林業旅游業與生態理念宣傳教育工作相結合,帶動地區旅游業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的同時,既能緩解林業經濟轉型發展的資金負擔,又能夠最大程度保護森林資源免受過度濫砍濫伐的破壞,使林業經濟產業真正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受益者,而不是“雙碳”目標的負擔壓力的承受者。
當然除了林業旅游業以外,林業經濟產業結構多樣化發展,還有其他的發展路線選擇,例如在林業經濟中應用生態產業模式,效仿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循環模式,橫向擴充填補林業資源產業下游開發的空白,利用森林綠化資源密集的環境優勢,進一步發展漁業、畜牧業等對自然環境資源依賴度較大的生態產業。通過一系列的限制、維持措施控制資源開發力度,使森林資源在多樣化生態產業的背景下最大化發揮生態服務與環境平衡調節功能。而這樣多層次結構的產業模式,由于產業結構均衡,市場分布面較廣,因此在抵御經濟風險的能力上要遠優于傳統林業產業中以單一砍伐生產為主的經濟模式。
3.3 法律與行政手段并施,提高森林保護意識
從我國以往的林業經濟發展實際來看,單純地依賴林業局地監督管制,很難在推動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轉型上取得實際成效。因此應當將上文中提及的天然資源保護工程,列入到“依法保護”的正軌上,將森林資源保護的主體監管責任由單一的政府管制行為,變為林業經濟體制內“約定俗成”的行業準則。在此基礎上,要獎懲并施地提高全民森林資源保護意識。第一步應當進一步放寬林業經濟產業帶的自主經營權,將單一的國營機制逐步轉化為公私合營、私企民營、外資合營等多樣化經濟組織形式,促進林業經濟朝著自由市場化趨勢發展,逐步使我國林業經濟完全擺脫需要依賴地方財政扶持的發展困境問題[3]。在開放林業經濟市場的同時,應依照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以及地方的規章制度,在當地推行“負責任開發”的管理模式,在生態基本功能保障、環境質量安全以及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監管要求,樹立生態“紅線”,強制約束林業企業的資源一次開發力度。并按照地區生態系統完整性以及主體功能區定位,進一步規范林業企業的經濟開發生產行為。
4 結語
綜上所述,“雙碳”戰略目標視域下,我國林業經濟發展轉型需要徹底擺脫森林資源退化、生產技術低度化以及產業結構單一化的問題,由以往簡單追求經濟效益的粗放生產模式,轉為多元立體化的生態功能價值開發模式。因此需要林業企事業單位擺正林業經濟產業定位、堅持循環可利用的經濟開發原則、提高森林保護意識,持續推動我國林業經濟體制由傳統管理模式向現代化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只有重視森林資源在生態文明建設任務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將林業經濟產業的市場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融合,為林業經濟產業帶來全新的生命力與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呂瑞.淺談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J].山西農經,2022(3):136-138.
[2] 蘇立琢.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下的林業經濟發展探討[J].山西農經,2022(2):118-120.
[3] 韓俊英.南方集體林區依法行政與經濟轉型耦合發展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