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梅 吳尚
摘要:小學生規則觀念和行為理念都尚未成熟,價值觀也容易出現偏差,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關于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實現健康成長目標。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從學生的情感體驗出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重視教學評價,逐步優化作業設計。文章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就其實施的具體措施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法治意識;有效策略;健康
前言: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啟蒙時期,思想還未成熟,社會上不良文化信息及社會存在的一些丑惡現象,加上部分學生學校教育、法治教育、家庭教育的匱乏,都容易導致小學生們的價值觀出現偏差。若缺乏必要的法治意識,又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那么他們便很容易因為一時不慎而走上犯罪道路,傷害的不僅僅是他人,甚至給整個社會帶來傷害。要求教師幫助小學生逐步形成法治觀念,使之具備法治思維,面對難題、事情,用法律思維去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不僅是學校開展的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在整個教育系統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中,通過達成該課程的教學目標,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具有對不良誘惑說不的能力,進而實現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一、法治意識的含義及要素分析
法治意識是法治的關鍵部分,奠定了基礎實現法治化目標。主要是指人們認可、服從并遵循的法律規定。筆者綜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和小學《道德與法治》具體的要求和內容得出結論,可從以下四方面著手,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法制意識:
國家觀念。幫孩子樹立國家觀念,培育小學生的家國情懷,可以堅定他們的信心,特別是在疫情階段,國家的概念更加重要,有了國家做后盾,明白自己國家制度的優越性,才會建立起自信,形成民族自信心,自主的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培養小學生法制意識的先決條件是樹立國家觀念。
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恪守規則并規范自己的行為,是法治意識的重心。要求小學生具備遵紀守法,遵守校規、社會公德和法律的意識。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規則意識,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奠定良好的基礎,有效的培養小學生的法治意識。
誠信觀念。誠信歸屬于道德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其逐漸具備了時代的內在。誠信從一開始的道德自律,逐步轉變成法律規則。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誠信觀念,才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有效培養出小學生的法治意識。
遵紀守法。目的是讓學生形成遵紀守法的意識,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發揮法律的渠道作用,主動的參與到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培養小學生遵紀守法是形成法治意識的集中表現。
二、法治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體現方式
前法律教育。在《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安排中,針對低年級學段的教育,主要是培養基礎的規則、規范教育、培養其基本文明素養和道德教育,從小學生的思維發展出發,奠定良好知識結構基礎,滿足后續的法律教育內容所需。
融合式法律教育。在設計教材的過程中,不同年段的不同主題教育中,點對點的融入相應的法治教育要素。采用分散嵌入的方式,實現最佳的法治教育效果。
直接的法律教育。在六年級的教材內容中,依照法治教育體系統籌安排了法治教育相關內容。
三、提高學生法治意識的有效策略
(一)優化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
實施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統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和方法,在知行統一的前提下,逐一落實到位。比如說,在當下疫情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在六年級第三單元第五課《國家機構有哪些》的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就最近公安部門聯合法院和檢察院發布的《關于依法嚴懲違反疫情防控違法犯罪行為的通告》開展實踐學習,明確了不掃碼登記、不按規定佩戴口罩等十二種行為將依法眼里追究法律責任。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中可挖掘的法治教育的教學資源還有很多,學習這些知識,可以讓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明顯增強,從而實現逐步提升法治意識的效果。
(二)改變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
采用參與式、實踐式等方式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常見的法律問題、法治案例,通過鮮活的內容方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我思考并具備創新性意識,進而有效保障法治教育的成效和質量。例如,針對話題“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進行討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想法把他們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請雙方小組就各自的觀點進行交流。經過學生獨立的思考和討論,學生開始認識到自己有義務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老人,但是在這期間,也要采取適當的措施來保護自己。在課堂上,教師采取“交互式”的方式,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認真地思考、探索問題,提升課堂教學成效,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道德理念。
(三)重視教學評價,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法治意識。
缺少評價的課堂是不完整的課堂。只停留在傳統的標準答案模式去評價法治教學,法治意識培育將難以落地。基于素養的評價是注重對學生能力和品格的考查,對法治意識的評價要看學生是否會用法律知識、法治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單純會理解法律知識。朱明光教授指出:“評價核心素養過程中,目標度量對象并非答案,而是行為;其分級的證據是‘表現’,而不是‘要求'。”為此,我們把表現性評價作為落實法治素養的有效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方式這一評價方式的特征是指,在真實或者模擬的生活環境中,評價者依據被評價者采用已經掌握的真實解決某一個問題或者創造出某一個東西的表現,評價其對某一個知識或者技能的掌握程度。因而,在學生成長記錄冊或者綜合實踐能力方面體現出相關內容,創造機會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法治社會,并評價學生在法治實踐活動的表現,是提高學生法治意識的又一途徑。
(四)優化作業設計,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
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具有很強的生活實踐性。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掌握判斷價值、感悟道德準則等內容,并在生活中逐漸形成意識和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設計動手實踐性作業、情感體驗型作業、觀看閱讀性作業,讓學生走進社會實踐,助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法治意識。
四、結論
總而言之,小學生猶如一棵需要呵護的小樹苗,在其成長階段,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如果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教材內容、教師的教學方式、作業的設計上能有所創新在課堂上,教師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以此提高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思想道德修養。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切實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的法治意識能夠得到發展,進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和發展。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法治意識與法治精神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JCJYB211006022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吉.堅持以人為本優化教學方法:淺談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J].學苑教育,2017(11):84-85.
[2]王燁,陽葉青.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J].人民論壇,2017(8):74-75.
[3]曹永鄒.指向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品德與社會學科活動作業設計[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