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芳
摘要:初中階段,是銜接義務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過渡期,此時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不僅影響著學生的考試成績,還對其學習觀念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較大影響。語文科目是主要教學科目,其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并且閱讀是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以及日常生活的基礎和保障,還是不斷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因素。為此,教師應該深入探究初中語文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初中階段;語文科目;閱讀;有效性
只有在全面把握教學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才可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經教師研究發現目前初中語文閱讀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首先,教師在教學中選取的閱讀內容局限在課本以及考試文章中,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并且無法為學生閱讀能力鍛煉提供充足的資源;其次,教師開展系統性閱讀教學的頻次較低,從而導致學生缺乏機會進行有效的閱讀練習;最后,教師采取閱讀教學的方式較為單一,學生無法在其中感知閱讀的樂趣,閱讀主動性逐漸下降。為此,本文作者從推進課外閱讀、創設閱讀活動以及重視閱讀分享三個角度闡述如何完善閱讀教學模式。
一、推進課外閱讀,擴充閱讀內容
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的內容,其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并且為其閱讀能力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內容保障,從而有效解決閱讀內容局限的問題。為此,教師應該推進課外閱讀這一形式,例如:教師以《駱駝祥子》為課外閱讀內容推進學生的長期閱讀,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制定一個為期兩周的閱讀計劃,并且要求其結合自身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效率將閱讀任務分解到每天,以此推進學生在閱讀前對閱讀進程進行規劃,保證其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效率;其次,教師在閱讀前設置問題“本書中主要描繪了一個什么故事?想要傳遞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以此教師引導學生帶著任務進行閱讀,避免其過于關注文章細節而忽視從主旨上把握文章內容,并且設置問題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欲,促使其保持閱讀熱情;最后,教師要求學生記錄自身每日的閱讀情況與心得,對閱讀過程進行總結,以此不斷加深其對文章內容的感知。由此可見,教師推進課外閱讀,可以擴充閱讀內容,并且對課內閱讀教學有效補充。
二、創設閱讀活動,提高練習頻次
教學活動是一種不同于課堂講解的教學模式,其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以此教師可以通過提高閱讀活動的頻次,輔助閱讀教學的開展,從而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練習的機會。為此,教師應該創設閱讀活動培養與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例如:教師每周二開展閱讀課,首先,將其從形式上固定下來,顯現教師對閱讀教學的重視,推動學生正視閱讀教學的意義與價值,并且有助于引導學生在持續性的教學過程中形成閱讀習慣;其次,教師從多個渠道搜尋適合初中生群體閱讀的文章,結合內容設置開放性的問題,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閱讀基礎;最后,教師隨機抽取學生回答教師問題,對于回答積極、新穎、正確的學生加以鼓勵,以此創設激勵情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其產生對閱讀活動的興趣,以此保證閱讀活動的順利推進。由此可見,教師創設閱讀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練習頻次,從而學生可在多次閱讀過程中不斷提升閱讀技巧與掌握高效方法。
三、重視閱讀分享,感知閱讀樂趣
閱讀過程往往是學生獨自對文章內容進行探索的過程,所以學生容易在較長時間閱讀文字后,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為了有效避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推進閱讀分享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在其喜好的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這一模式中,拾回對閱讀的興趣與熱情。為此,教師應該重視閱讀分享這一過程,例如:教師通過線上以及線下兩個渠道推進學生的閱讀分享,首先,教師在每周二的閱讀活動結束前,設置五分鐘的時間,要求學生自由選擇伙伴,交流其在此次閱讀活動中的所得所感,從而加深對已掌握知識的印象,并且互相幫助解決部分理解難點;其次,教師將所有在家長監督下的學生納入到同一線上平臺中,要求學生在線上建立討論小組,圍繞其所閱讀的書籍內容與心得展開討論,保證其在后續閱讀中投入更多熱情,從而更為深入地感受閱讀的魅力。由此可見,教師運用閱讀分享這一環節,可以在促使學生將產生的對閱讀分享的興趣轉化為閱讀主動性,推進其在感受閱讀樂趣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閱讀效率。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是學生向更高層次教學體系過渡的奠基期,此時教師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是加快教學進程的關鍵舉措,還是為學生的長期發展創造前提的重要嘗試。語文科目是我國教學體系中的主要科目,并且其是推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閱讀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較為緩慢。為此,教師應該重視初中語文教學的意義與價值,尋求多樣化的閱讀教學策略,不斷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小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D),2017(8):2.
[2]丁艷梅.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性提升策略[J].國際教育論壇,2020,2(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