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紅
摘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之一。小學生在進入中高段以后,語言詞匯的積累有所增加,對作文的理解也有所增強。而小學作文主要是寫人敘事,通過人物形象的刻畫,表達對人物的情感或者突出人物的特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物刻畫
一、目前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手法
(一)傳統講評法
小學作文主要是寫景、寫人、狀物。其中,寫人是小學生寫作必備技能之一。教師在傳授學生寫人技巧時常常提及三種描寫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細節描寫[1]。教師通常采用的教學手法是傳統講評,即直接講解范文,通過范文引出寫作要求、寫作技能,然后讓學生把人物刻畫的三大描寫方法找出來進行分析,最后讓學生直接寫作。這樣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全篇作文都是大段的排比句、比喻句,而人物刻畫這一塊就只有幾句對話或者生硬的語言描寫。
寫人作文收上來以后,教師要花費一周左右的時間進行評改,然后花一兩節課的時間在全班講解,寫作戰線拉得太長,這樣既不利于學生及時反饋信息,也會減少學生接收的有利信息。而且教師是根據自身的標準進行講解,誰寫得好,誰就把作文念一念,再挑選學生點評一下好在哪里。學生全程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沒有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于一輪寫作訓練課周期太長,學生對當時寫作的情景已經記不清了,相當于又上了一遍作文課。學生只能依葫蘆畫瓢把人物刻畫的三大描寫方法再說一遍,但是這三個方法具體到每一篇寫人作文中就不會分析了,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由于學生不能集中地學習寫作,得到的也是填鴨式的知識,沒有化為自身的寫作能力,這樣一來會寫的學生依然會寫,不會寫的學生依然不會寫。
(二)大量閱讀課外著作
新課程改革教學目標明確提出要全面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學習素養及學生的語文實用性和思維性。國家大力提倡名著進校園活動,學校建立了圖書館,教室里也開設了圖書角。學生既可以在課堂上參與分享名著閱讀心得體會的活動,也可以在線上完成名著閱讀的打卡任務,但是最終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而學生僅僅是完成任務式的打卡,對于通篇文章就是囫圇吞棗式地閱讀。例如,教師提問《西游記》中孫悟空是什么樣的人物形象。有的學生就照搬名著簡介中的人物介紹,說孫悟空是敢愛敢恨、不受束縛、敢于斗爭、藐視一切封建權威的叛逆形象。當教師讓學生結合名著具體談一談孫悟空,學生就只會抓耳撓腮了。
學生擁有大量的課外閱讀儲備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不善于利用,就是在浪費課外閱讀資源了。在人物寫作中,很少有學生會遷移名著中人物刻畫的描寫方法或者句式,課外閱讀的增長也僅僅是增長了學生看故事的廣度,并沒有提升他們寫作的深度。
(三)利用微課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校園教學平臺逐漸豐富,微課成為教師教學的手段之一。豐富多彩的微課資源、影像資料為課堂教學增添了顏色。它抓住了小學生好奇的心理和喜歡有動畫、有聲音的心理。在寫作課上,有聲有色的課件播放能讓學生全神貫注,提高學生的專注力。但是現在所有學科的課件都采用類似的方式,一部分學生已經有了免疫能力,不再滿足于此了。因此在具體的寫作課上,還是會出現不專心聽課的學生。
究其原因,還是在于教師充當了課程的主體,而學生仍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主動性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在這樣的微課教學中,學生只是充當了看客和聽眾,靜止的學習狀態使學生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在微課教學中及時做出反應,讓學生在好奇心得到滿足后,逐漸進入求知欲望強烈的階段,從而將引進的微課教學資源進行充分的應用[2]。
例如,在關于人物刻畫教學的微課視頻中,教師為學生播放“在描寫人的外貌時,其身著的衣服和飾品可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相關內容時,可以將視頻暫停,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從描寫服飾方面來刻畫生動形象的人物。教師可以先將例句寫在黑板上,并加以解釋。例如,“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在這句話中,作者通過“凸”“薄”“搭”“張”“圓規”等形容詞和動詞的描寫,使尖酸刻薄的楊二嫂形象躍然于紙上。接著,教師應鼓勵學生對自己生活中具有特征的人物進行描寫,并在課堂上分享。
二、改進措施
(一)讓學生走出去寫作
小學生作文缺乏生活性往往是缺少觀察造成的。對于一個作文題目,不論是記事,還是描寫動物、刻畫人物,學生都是自己坐在教室里寫作,既不能真切地看到要描寫的動物,也不能親歷事件。雖然教師提倡學生多進行想象,但是想象也要在有實物的基礎上進行。
除引導學生觀察之外,教師還要讓學生開拓自己的思維,這就要求學生不只是在上作文課時進行觀察,還要在課余隨時隨地進行觀察。教師不能讓學生只是簡單地離開教室,漫無目的地奔向寫作對象,而要讓學生思考寫作對象的形象,哪些事件符合他這一形象,哪些事件需要舍棄。
(二)充分利用微課資源
多媒體教學是很好的教學手段之一。在教學《“漫畫”老師》這篇習作課時,教師可以播放任科教師平時的圖片和視頻,通過影像資料幫助學生回憶寫作對象的特點。此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拍攝微課視頻宣傳自己的“漫畫”老師。學生在收集資料、剪輯資料、播放視頻的過程中,會對自己的習作對象有更深的了解。同時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會高度集中注意力。
結語
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小學生要掌握聽、說、讀、寫的能力。在小學語文寫作中,寫人是基礎要求,要通過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細節描寫對人物進行刻畫,豐富人物的特點。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學生主觀能動性差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幾個改進措施,如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去、利用微課資源等,希望這些措施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完善教學手法,讓教師更好地上好人物刻畫這堂習作課。
參考文獻:
[1]李磊.論完善觀察方式與革新分類標準的可行性:以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人物描寫教學為例[J].考試周刊,2019(54):53.
[2]鐘加友.讓人物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小學生寫作中人物描寫的技巧點撥[J].作文成功之路,2016(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