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計青青
參加浙江省余姚市小學體育名師工作室,點燃了筆者的成長希望,并開啟了專業發展的新篇章。從團建活動中體會歸屬感,從教研活動中體會收獲感,三年的磨煉和成長,讓筆者的專業發展再上新臺階,先后獲得寧波市教壇新秀、余姚市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一等獎,多篇論文獲余姚市一等獎。學有所長,學有所促,專業素養的提升讓筆者對學校體育工作的發展更有動力和自信。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專業成長需要理論的鋪墊,聚焦課堂教學,通過實踐的積累,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和效果,著力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
第一次參加名師工作室“短課式”課堂展示課,筆者上的是《籃球行進間運球》,傳統的教學流程(圖1),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得整節課氛圍并不活躍。由于教師講解較多,學生練習時間減少,整體效果并不理想。上完課,我整個人是沮喪的,不管是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方法,還是教學理念,與其他學員差距較大。鄒導師的話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態都可以學,但是如果教學理念不更新,做再多都是不精彩的。”

圖1 最初的教學過程
教學生成問題是課堂常態,在“問題”的驅動下,去思考,去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重點。本節課教學問題較多,筆者認識到當務之急是更新教學理念,于是再次認真學習了《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體育教學》等,學到了“學、練、評”的教學模式運用,同時了解體育課的“七個一”評價標準。于是筆者重新設計《籃球行進間運球》教學流程(圖2),在再實踐的過程中發現課堂效果、課堂氛圍、學生習得程度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圖2 結合“學練三個一”的教學過程
每次教研課教學結束后,最令人緊張的是課后抽簽評課,要求必須講滿15分鐘,然后由執教者進行“答辯”,對有疑惑的問題進行“辯論”。有一次筆者被抽中《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評課,由于對這個教材不熟悉,在評課的時候,筆者詞不達意、語無倫次,用最慌亂的狀態、最短的時間結束了這次評課,這對于本身表達能力不強、應變能力差的我,無疑是多重打擊。
辯論式評課方式改變了原來評課冷場、泛泛而談、觸及不到實質性問題的弊端,隨機抽簽的方式使每個人都必須認真聽課,同時也需要做好積極主動進行評課的準備,充分調動大家評課的積極性。經過多次評課的實踐,讓筆者深深感受到,評課要用數據說話,學會提煉關鍵詞,而不是泛泛而談。平時了解教材,對教材的處理要有清晰的思路,時刻積攢知識,以備不時之需。同時依靠團隊的力量,頭腦風暴、共享知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評課不僅鍛煉了大家的臨場發揮能力,同時也使大家將自己所學進行分享,經過探究討論最后使知識內化。
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響,余姚市教育局安排了“停課不停學”的教學任務,工作室也接到了制作體育微課的任務,其中一課由筆者負責,需要進行微課設計、拍攝/剪輯,同時還要學習制作微信公眾號。對于體育教師而言,這一切都是需掌握的全新技能。
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和發展,教師要時刻保持學習的態度,不僅要專業技能出色,也要不斷學習信息化新技能,成為全能型教師。
課堂教學是科研的“主陣地”,有效科研應當與日常教學過程相融合,貫穿始終開展“現場式”研究,學會在常態教學中發現“真問題”,多措并舉,培養閱讀習慣,積累材料,積極動筆撰寫,提升科研軟實力。
“讀什么決定想什么,讀多深決定想多深。”作為一名教師,如果只專注課堂教學實踐,而不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和能力,就不會有更大的突破。只有思想先行,學習各種教育思想,研究教學理論,從中汲取優秀的內容,并運用到自身教育教學中,才能實現真正成長。工作室為了能夠使學員堅持閱讀,以“拼圖研讀”為載體,以“21天閱讀打卡”“番茄看書法”“閱讀馬拉松”為途徑,開展多元閱讀形式(如紙質學習、電子閱讀等),設置閱讀記錄單(表1),激發學員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

表1 閱讀記錄單
閱讀讓筆者拓寬了視野,更學會了思考,嘗試在看起來沒有問題的事情中發現問題,不滿足現狀,不斷試驗和探索,創造更多促進有效教學的可能性。頭腦里不再只是“原來體育要這樣教”,而是“原來體育還可以這樣教”。
材料的積累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而是日積月累的過程。每一次去參觀其他學校或者聽評課,筆者都會用手機或者用筆記錄下精彩瞬間,回來后反復看,積極思考,努力實踐,最后內化成屬于自己的知識。同時,學習前的資料積累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工作室導師要求上展示課的學員撰寫語言稿,在課堂中做到精講多練。課后反思也是重要的原始材料,是課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依據,這些內容如果只留存于大腦中,總會遺忘,因此工作室設置了反思日記單(表2)。

表2 反思日記單
閱讀和材料的積累為筆者進行教研提供了無限可能。讀和寫是輸入和輸出的關系,如果只顧著“讀”,而忘記了“寫”,我們就缺少了輸出和總結,寫的過程是對我們的所思所想進行提煉升華的過程,也為我們的實踐操作提供借鑒意義。在工作室的三年規劃中,每個學員都被要求上交2~3篇教學論文。工作室拓展“寫”的范圍,除了論文與課題,還要積極撰寫案例、總結、讀書心得等。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研相長、教研融合要建立在真正的行動中,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新的內驅力,更加有效地服務校內外的體育教學活動。
工作室在余姚市陸埠鎮第二小學的活動,讓筆者有幸觀摩了全國跳繩特色學校的大課間活動,繩操+分層次跳繩練習,整個大課間有序、有效、有特色,使人深感震撼。于是結合本校實際,筆者從大課間操切入,把大課間活動內容與每月活動競賽相結合,增強了學生的鍛煉興趣,提高了教師帶動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此外,結合疫情防控期間室內網課的錄制經驗,開發室內操,讓學生在室內也能進行體育鍛煉。室內體育操已經成為學校的體育特色,吸引了周邊兄弟學校多次蒞臨參觀。
近年來,工作室如火如荼地開展各類讀書、論壇活動,在導師的引領和學員的交流中,筆者有了新的思考。在一次論壇中,導師說:“教師不是教練,我們的最終任務不是培養運動員,而是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學會體育技能,積極參與鍛煉,培養體育興趣。”在這樣的理念引導下,為了能讓每一名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和快樂,促使每一名學生加入到體育鍛煉中來,學校以小型比賽為依托,開展月月有活動、人人都參與的體育競賽,充分調動師生的鍛煉積極性,讓每一名學生感受運動帶來的樂趣。
疫情防控時期,工作室成員陳霞波老師作了題為《家校合力,增效家庭體育鍛煉》的專題講座,陳老師以他的寧波市立項的研究課題《訂制·合作·聯動:疫情期農村小學家庭體育活動實踐》為出發點,指出互聯網影響下提升家庭體育鍛煉的有效方法。通過學習,讓筆者對后疫情時代利用互聯網+視閾下家庭體育的實施有了新的思考。基于此,我校結合實際教學工作,合理選擇網絡優秀的資源,形成資源庫;利用互聯網信息設計多樣的練習形式、豐富的評價主體和富有實效的評價策略(圖3)。以互聯網為載體,對家庭體育作業進行監督、評價和反饋,增強學生完成課外體育作業的積極性,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圖3 互聯網+視域下家庭體育作業策略
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名師工作室三年的成長經歷告訴筆者:任何時候都要敢于追隨實踐的腳步,把心中所“想”落實到實際的“行”中。教學中也如此,要時刻保持“教”和“研”共進,因為“研”源于“教”才有活力,“教”基于“研”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