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海軍
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背景下,為了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能更好地得到發展,教育部體衛藝司王登峰司長對全面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提出了三點要求:第一,“教會”,要上好體育課就必須立足于教會學生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第二,“勤練”,每一個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要有1個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第三,“常賽”,要組織全員參與的競賽,從班級內部的競賽開始到班級聯賽、校級聯賽到全國聯賽到參加綜合性的全國運動會。
基于此,為全面貫徹“雙減”政策,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華山小學決定以“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模式來發展學生“健康力”。本文的“健康力”是指通過“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模式,培育學生會運動、懂運動、愛運動,掌握健康知識,提高運動能力,錘煉體育品格,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傳遞健康正能量,使身體、精神和交往上都呈現出良好狀態。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教會”學生基礎知識和運動技能。豐富體育課、大課間、課余時間、校外聯動等,促進學生“勤練”成為常態。積極開展校賽和參加上級比賽,為學生提供“常賽”平臺。
1.教會健康知識
體育基礎知識是進行科學鍛煉和實現終身體育的依據,這就要求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與運用運動技能的知識、鍛煉知識、保健知識等。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水平段學生特點將健康知識和運動知識等滲透到其中。以小籃球《高低運球》教學為例,教師根據低段學生年齡特征,采用“游戲化教學”引導學生學練。教師在標志盤背面貼上健康保健知識、本課重難點、動作要領、籃球規則等知識點,學生在進行高低運球時做到“眼睛不盯球”的同時,翻轉標志盤閱覽標志盤背面文字,比較誰掌握的知識多。
在該課的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及水平現狀,采取趣味化、游戲化的練習方法和手段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練興趣,而且還能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到體育的鍛煉方法,知道運動的游戲規則,為今后的自我鍛煉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會運動技能
身體練習是指一系列具體的動作或動作組合,學生在從事運動技術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運動技能。對于小學生,運動技能的練習是最基本的身體運動能力,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愛好并在學練的基礎上逐漸形成體育運動技能,為體育專項化技能奠定基礎。例如在《跪跳起》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要想做出優美的動作必須要做到腳背壓墊,再以“擺-壓-提”協調配合完成跪跳起動作。在動作方法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相互討論并總結出本節課的動作要領,利用“擺-壓-提”口訣進行技術動作的學練,再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挑戰跪跳上一層墊、二層墊、跪跳上一層墊跪跳下二層墊、跪跳上二層墊跪跳下一層墊。在學練中,幫助者在踩住墊子的同時要提醒學生注意技術動作的準確性,最后同伴之間進行相互評價并推薦上臺展示。
以這樣的形式,不僅讓學生有效地掌握了技術動作,為后續學練埋下伏筆,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幫助等形式發展了學生的審美力、評判力,提升了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能力,為形成健康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奠定了基礎。
3.培養體育品德
體育品德是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培養學生體育品德必然成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追求。在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運動技能為主要學習內容的體育教學中,理解和掌握健康知識、運動技能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體育品德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發揮體育教學的主渠道,讓學生在學練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體育品格。以技巧《肩肘倒立》為例,教師在教授幫助與保護環節中,教師采用2人一組合作練習。幫助者站在練習者一側,當練習者翻臀后倒夾肘撐腰屈腿上舉時,幫助者快速將膝蓋頂住臀部,同時雙手握住腳腕輕提,以保持身體平衡,完成后交換練習。
通過上述的幫助保護練習,讓學生體驗叉腰夾肘挺髖立腰動作,保持身體平衡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到了完成動作的成就感。同時,讓幫助者也懂得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以這樣的形式滲透體育品德,有效地提升了學生之間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團隊的合作意識。
學校充分利用大課間活動時間,根據體育課程學習進度,創新性地探索“1+X”大課間組織形式。“1”為規定內容“七彩陽光+摔跤操+跑操”,“X”為自選內容,結合本班最近體育課所學的運動技能項目,由體育教師統籌安排設計,由班主任、體育委員組織進行“技術+體能”式組合練習,從而對應到體育課所學的運動技能中去,成為體育課上技能“教會、勤練”的重要一環。
1.合理安排運動時間,促鍛煉
經過討論和實踐論證,學校大課間活動安排在上午第一節課后進行,用時40分鐘左右。在活動進行時,校隊學生自行到相應場地進行專項訓練,其余各班由相應管理教師帶好器材到達固定場地參加運動,這樣使學生的鍛煉及活動時間能得到有效安排。下午課外活動安排在第三節課后,各班組分場地進行,用時30分鐘左右,校隊學生適當延長訓練時間,這樣既能保證普通學生的鍛煉,又能保證特長生的訓練時間。
2.有效規劃運動場地,便指導
學校除田徑場之外,還配備室內球館、摔跤館、乒乓球室、棋室等體育場地。田徑場中設有籃、排、足、羽毛球等場地作為班級活動場地,室內館作為校隊訓練專用場地。這樣的安排,既為校隊訓練開展提供了保障,又為普通學生鍛煉提供了場地,更有利于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管理。
為了使“雙減”政策措施落實得更到位,保證學生每天2小時的鍛煉時間,學校把社團課程也列入教學計劃中,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使其身體素質和技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根據需求,學校安排了項目多樣、內容豐富的體育社團課程,如籃球、足球、田徑、乒乓球、摔跤、圍棋、羽毛球等。學練中,教師因材施教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學生則可按自己的需求和愛好,選擇自己長期的學練項目,熟練掌握該項技能,為學以致用打下基礎。
王登峰司長曾提出“要讓體育教師擔任班主任成為一種時髦”。因此,學校體育教師主動參與副班主任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有效跟蹤、隨訪學生鍛煉情況,并針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及技能掌握程度布置個性化的校內作業(班主任、體育教師、體育骨干共同監督),教師則根據完成情況給予評價記錄;同時,在放學后布置家庭作業(班主任、體育教師、家長共同監督),完成后在班級群“打卡”(包括運動數據、練習照片或短視頻等)。以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在校能“動起來”,在家也能夠“練起來”,做到家校雙聯動、雙監督機制,真正實現校內、校外鍛煉2小時的目標。
體育比賽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它不僅能激發身體的潛在動力,還能增加個人的自信心。將學練內容以比賽的形式進行,使學生能看到進步,也能找到不足和努力方向。
課堂是學生參與學練的主陣地,學校教師根據“學練三個一”教學策略,并于每堂課留出一定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項目實戰應用為主的情境比賽,從賽中讓學生體悟技術的重要性,進而在“學”和“練”的環節更加具有針對性,最終達成“學、練、賽”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正向引導作用。以小足球《腳內側踢球》教學為例,執教者在游戲比賽環節安排3v3輪流攻防比賽。將學生根據訓練服顏色分組,利用標志線將場地分成8塊。進攻方通過運球、傳球,最后以腳內側踢球完成射門,防守方在場上不能進行推拉等危險動作。1分鐘后攻防轉換,看哪一組進球多,3局2勝。
以模擬比賽情境,將各種足球技術動作得到了實踐運用,有效促進了學生“會踢球、會比賽”,激發了學生的學練興趣。
除了教學比賽外,學校還建立了健全的賽事體系,并把競賽納入到學校工作計劃中,每學期舉辦面向全體學生的各類比賽(校園“大力士摔跤”、跳繩比賽、迎面接力、足球嘉年華、籃球、乒乓球等)。在比賽中要求每名學生必須參加2次以上的不同賽事。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對于每個項目都能得到充分的認識與接觸,同時也能從中挖掘出好“苗子”。更重要的是在比賽中培養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的合作意識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品質,也幫助他們積累了更多的競賽經驗。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通過“健康力”的實踐培育,學校學生的力量、耐力、速度、靈敏性、柔韌性及平衡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學生在體質健康測試中,各項指標均呈良好發展狀態。以2018年至2020年的體質健康測試數據為例,及格率由98.47%提高到99.23%,優秀率由17.28%提高到42.25%。在“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模式的開展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逐年好轉(表1)。
表1 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統計
在“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的開展中,學校也選拔出了一批優秀的體育人才,其中30余人進入到市隊和省隊成為專業運動員,為國家體育人才儲備打下了基礎。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通過“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的實施,在“學練三個一”的教學策略下,優化了原有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鍛煉的強度得到保證,對于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達到多項終身體育運動技能具有一定的意義。同時,在今后的實踐中,學校將繼續深入鞏固已有成果,充分挖掘并拓展已有條件和資源,更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學技術”,大課間、社團、興趣小組等“練技術”,體育比賽“展技術”。通過“教會、勤練、常賽”有效培育學生“健康力”,讓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助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民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