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業大學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張長平,曹帥,黃超,楊夢康
環保產業是經濟發展與生態、資源和環境協調的重要基礎之一,21世紀,全球環保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發達國家的環保產業在經濟中的地位逐年上升,并逐漸形成支柱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能源及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生態環境保護正面臨多方面壓力。環保產業的興起既能帶動經濟的發展,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符合我國當前發展需要。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環保產業的發展,為此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環保產業已被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并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中央和地方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對環保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圖1為2019年環保各領域企業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1],從圖1可以看出,2019年被調查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3.4%,明顯高于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重。

圖1 被調查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重(2019年)
圖2為環保產業貢獻率及對國民經濟的拉動情況[1]。從圖中可以看出,環保產業營業收入與GDP的比值逐漸升高。環保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直接貢獻率從2004年到2019年上升了2.8%,環保產業對GDP增長的拉動從開始的0.03%增長到了0.2%[1]。
河北省的環保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是全國發展環保產業較早的省份之一。但與先進省市相比較,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二是產業集中度低;三是綜合競爭力弱;四是規模效益差等,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2020年國家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出臺,河北省環保行業也將發展重點轉移到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為河北省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霧霾污染在近幾年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為追求經濟快速發展而沒有加以重視的環境問題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慢慢顯現出來,反而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京津冀地區是全國霧霾最嚴重的地區,嚴重霧霾期間,京津冀地區的二氧化氮濃度高于經典情景下的50倍以上[2]。基于這種問題,京津冀地區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已經迫在眉睫。河北省在2014年已經開始扶持節能環保產業,因此在節能環保技術方面具有一定的積累,但大體上還存在例如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困難、產業超前性較差等方面的問題。河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人口眾多,農村人數占總人數的77%。統計數據顯示全省總人口為7,19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570萬人,年生活用能消耗量為2492萬噸標準煤。農宅冬季采暖消耗的不同種類能源數量為:煤炭1386.6萬噸、薪柴213.8萬噸、秸稈345.4萬噸,冬季3個月的采暖占生活總用能比例為51.6%[3],由于供暖燃煤鍋爐的效率低,燃煤質量低劣,使其用能的效率大大低于城市的供暖,造成的大氣污染也相當嚴重,農村散煤污染是河北省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表1為京津冀京津冀霧霾污染物的主要組成。從表1中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區環保產業應該將重點放在引起霧霾污染物重要來源領域,如:化石能源密集行業(電力和鋼鐵等)、城鎮工業制造業、農村民用散煤和秸稈的高效利用等。
根據對河北省農村地區、典型工業城鎮和重點能耗領域的調查研究,河北省的環保產業發展存在以下問題。

圖2 環保產業貢獻率及對國民經濟的拉動效果
河北省環保產業在技術能力上與國內同行相比處于總體并行、局部領跑的態勢,但在技術供給上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究其原因,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多數理論與核心技術都缺乏原創性,環保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足,比較依賴技術領先的國家,關鍵設備和核心產品仍亟待提高,創新成果特別是支撐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應用基礎研究不夠。二是環保產業創新的超前性較差。多數環保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限,技術創新體系不夠完善,且研發重點沒有放在技術創新上,缺乏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關鍵技術,以至于難以在競爭中取得對先進環保產業中的技術優勢。知識產權保護不力也是影響企業研發積極性和創新超前性的重要因素。三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難。大量科技成果形成于科研機構,由于體制機制及配套政策等原因,難以在企業實現產業化應用。鼓勵創新的政策的缺少以及技術創新鏈的不完整性也對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環境保護項目普遍帶有公益性特征,盈利能力不強,不同項目的投資回報機制和盈利渠道差異較大,往往不能依靠最終用戶買單,部分項目對政府投資、付費和補貼依賴度較高,政府有限的財力制約了環保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由于缺乏環保投入切入點和投資回報信心,企業受利益驅動,不愿投資建設污染治理項目,致使一方面大量企業資金閑置,另一方面政府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政府不堪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費用的重負。造成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處置發展滯后,運行和管理不善。一些領域如燃煤電力環保設施的運營對財政補貼高度依賴,隨著我國補貼政策取向的變化,相關企業將面臨盈利模式重大調整的難題。
河北省少煤少油少氣,新能源資源較為豐富。截至2021年5月底,河北省內發電裝機容量9234萬千瓦,其中:火電4291萬千瓦,占比46.5%;水電150萬千瓦,占比1.6%;風電2335萬千瓦,占比25.3%;光伏2158萬千瓦,占比23.4%。陸上風電技術可開發量約6300萬千瓦,地面集中式光伏發電技術可開發量約12200萬千瓦。截至2020年底,風電、光伏裝機總規模達4465萬千瓦[4],占全社會裝機44.6%,光伏、風電裝機規模分別居全國第二、三位。
作為全國植樹造林大省,河北省林業資源豐富,林業碳匯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特別是在河北省的張承壩上地區、太行山燕山、雄安新區等地域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效果尤為顯著,每年完成造林綠化都在500萬畝以上[5]。河北省也是環渤海的重要省份,全省大陸海岸線長487公里,管轄海域7227.76平方公里,海洋碳匯方面的工作主要涉及海草床碳匯。截至2020年底,河北省共修復岸線17.3公里、濱海濕地1243公頃,促進了海洋生態環境改善和海洋碳匯能力提升。
雖然河北省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和森林碳匯方面走在國內的前列,但是至今,河北省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碳匯方面,缺乏相對應的環保鼓勵政策。
全民的環保教育是河北省發展環保產業的重要一環,現在面向中小學開設的相關環保課程較少,小鄉鎮和偏遠農村地區缺乏宣傳環保知識的機制,應該允許環保組織進校園、進鄉村,使廣大的民眾從小樹立環保意識,有效減少當地民眾和企業活動所產生的各種廢棄物排出量和最終的處理量,使得農村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針對我國國情以及河北省當前的發展現狀及其環保政策與優勢條件,為河北省環保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環保產業政策法規的制定將直接影響當地環保產業的發展。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對于環保產業來說尤為重要,完善的政策法規對于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推動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關鍵作用[6]。河北省應在符合國家環保企業總體發展政策的同時,結合自身特點制定出符合本省發展情況的政策法規。加強對企業的執法與監管力度,對好與壞的企業做到賞罰分明,淘汰污染高、產能低的落后企業,并使更多優質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河北省政府應強化政府在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當中的引導作用,強化綠色發展市場保障,在環保起步階段給予一定經濟和政策上的支持以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但引導并不是主導,在市場機制建立起來后,河北省政府便要退出,進而發揮市場的作用,這樣既有利于政府與企業的發展,也能避免很多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矛盾。政府還要充分發揮環保產業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充分釋放市場發展活力。
環保技術的研發對于環保產業起著關鍵性作用。因此,河北省政府應加大環保產業技術研發投入,加強企業與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企業自主研發的能力。同時,圍繞河北省環保重點、熱點問題展開針對性研究,著重加強對重點領域及關鍵技術的突破,以此來帶動其他領域的發展。
在發展環保產業時,要結合本省優勢,發展利于自身成長的環保產業類型。河北省擁有諸多森林、濕地等自然資源,還擁有冬奧會場館冰雪文化優勢。因此,河北省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優先發展冰雪旅游、森林康養等既能體現河北省優勢,又能實現經濟增長的特色環保產業。
在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雙碳目標背景下,河北省的環保產業也要積極投入全省的碳減排。碳金融是我國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碳市場自從啟動以來,交易量穩步增長,交易市場運行平穩,我國碳市場無疑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碳排放權在以后將會成為企業的一項重要資產。而根據國家生態環境部規定,企業碳配額的5%,可以用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抵消,而CCER來源于可再生能源項目和碳匯項目。河北省環保產業可以利用豐富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和碳匯項目開發CCER減排量,在全國碳市場進行交易。另外,河北省環保領域也可以在碳融資和碳支持等碳金融領域做一些創新,為河北省環保產業爭取額外的資金支持,促進環保領域健康快速地發展。
環保意識是引導人們環保行為的內在原因,公眾的環保意識水平將直接影響環保產業的發展,省政府首先應健全環保宣教法律法規體系,同時加強各中小學及高等院校的環保教育工作。其次要改變傳統的宣教模式,結合新時代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媒體,采用不同形式的宣教活動來吸引公眾參與。政府還應對群眾進行引導,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讓全民參與到宣教活動中來,這對環保宣教工作長遠發展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