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職業學院 梁萬藝
職業精神是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當中,要注重將包含職業理想、職業責任和職業態度在內的職業精神培育貫穿育人全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充分發揮培育五年一貫制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既嚴格執行國家的規定,結合自身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整合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政治課中關于職業精神的內容,不斷優化教學方案、拓展教學方式、做好內容銜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培育工作,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同時,吸收中華傳統文化關于職業精神內涵的精華,拓寬教學范圍,傳承中華民族敬業守信的良好素養,促使學生通過參與校園文化活動,錘煉精神品質,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成長為適應技術進步需要的人才。
職業精神的培育有利于提升高職院校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五年一貫制高職學生的培養分為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兩個學習階段的思政課教學都包含職業精神培育的內容,但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中職階段的職業教育注重引導學生樹立職業興趣,慢慢確立自己的職業理想,不斷深入了解本專業需要具備的素質,為進入高職階段的學習打好基礎。職業精神的養成需要長期的培養,高職階段需要延伸和發展職業精神的培育。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是企業、社會和國家對高技能職業人才的期盼,也是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職業精神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分離,不利于高職學生的成長。職業精神的匱乏意味著一個人的專業素養不高,在行動當中表現為職業責任的淡泊。處于職業準備階段的高職學生,必須培養職業擔當精神,才能滿足企業、社會和國家對職業人才的需要。職業工作者只有樹立責任擔當意識,并內化為信念,自覺承擔為社會服務的義務,才會使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在職業領域得以實現。重視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是國家對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需要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增強服務意識,具備出色本領,樂于奉獻社會。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社會培養技藝精湛、敬業守信的高素質人才,是高職教育更好落實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責任所在。
思政課是培育五年一貫制職業精神的主渠道,在此過程中,思政課教師是主力軍,學校管理者是主導者,清晰分析管理者和教師對待職業精神培育的態度,能夠挖掘出提升培養能力的因素。
學校管理者依然存在理論課教育對高職學生技能的提升幫助不多,花費太多時間進行理論教學意義不大,不會真正強化學生的職業精神,不如利用更多的課時開展專業教學的想法。因而有的專業主張縮減或者取消理論教育的課時。職業教育意識的缺失,導致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訓,不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使得學生不了解職業對從業者的要求。教學統籌上,職業精神培育的銜接性不夠,對學生在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進行層次性、差異性的教育區分不明顯。
學校層面雖然每年都要求教師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但很多時候都是由教師自行聯系實踐單位。使得很多教師未能有機會深入與教學需要相關的企業進行交流,導致實踐活動不僅不能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更無法強化專業課教師將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教學的意識。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由于缺少企業鍛煉學習的經歷,未能深入了解企業文化,不能及時掌握行業對學生職業素養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因沒有實際的體驗,只能“紙上談兵”,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缺乏說服力和感染力。“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教師對其自身職業精神的理解、認同和實踐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對職業精神的認知。”[1]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培育職業精神時,也要提高自身職業精神的培育。
五年一貫制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要注意區分兩個階段學生認知和需求的不同。中專階段的學生離就業期較遠,對專業的選擇大部分學生存在盲目性,“且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教育更多的從事的是一般職業道德行為的教育,與行業相關的職業精神涉及甚少,導致學生的職業認知不清晰,缺乏對職業精神規范和要求的理解與重視”[2],更不了解中專階段的專業與高職階段專業的聯系。高職階段的學生經過兩年中專的學習,職業認知和職業理想逐漸清晰,對專業的選擇和職業的規劃更明確。但是思政課教學中針對兩個不同階段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沒有系統性設計,循序漸進的培養模式也未構建起來,很多時候只是根據教師個人的興趣和認識進行教學。
為了提升學生在中職和高職兩個學習階段對職業精神的理解,實現兩個階段職業精神教育的有效銜接,思政課教師要和學校合力,從多層面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個人的價值追求,在核心價值的引領下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理想,既能解決學生在校時遇到的困惑,也能滿足學生未來職業規劃的內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要充分發揮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正確引導學生處理好個人價值追求和國家價值追求、社會價值追求的關系,職業規劃要將個人的興趣與國家、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
五年一貫制高職學生的思政課教學,要區分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和高等職業教育階段職業精神教學目標的不同,也要做好兩者之間的傳承。五年一貫制高職學生初中畢業后便開始接受職業教育,他們早于同齡人學習專業技能,有更長的時間來確立自己的職業追求。中職階段學生離就業較遠,對職業規劃認識模糊,此時的職業精神培育應注重職業紀律的教育,結合他們中職學生的身份,強化紀律約束,形成好的紀律習慣。相較而言,高職階段應注重引導學生將職業精神的形成與個人的理想追求相融合。
“然而在以往的實踐中,由于對職業活動規律缺乏正確認知和必要尊重,為了‘多快好省’地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罔顧自身師資、設備、經費、生源等條件不佳的狀況,通過‘專項強化’職業技能培養的方式進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這導致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實踐中職業精神培養不受重視,職業技能培養質量乃至整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都打了折扣。”[3]由此可見,從中職階段開始對五年一貫制高職學生進行職業精神的培育不僅重要而且非常必要。作為職業精神靈魂的職業理想,能為人們從事職業活動提供不竭動力。在職業準備階段的學習生涯,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至關重要,它影響著學生未來能否順利就業、擇業。
“因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的高職院校思政課,不僅要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而且要從職業教育面向社會的訴求出發,塑造高職學生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認知和職業意識,彌補理論基礎弱的不足,積極提升其職場核心競爭力,促使其獲得職業發展持續性動力。”[4]具體來說,新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發揮自身的價值性功能,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涵養塑造學生的職業精神。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理解理論知識,逐漸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實現思政課入腦入心。網絡對青年學生確立職業理想會產生重大影響,思政課要善于使用網絡平臺,開展線上教學,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解答學生職業精神形成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思政課教師的職業素養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形成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以敬業的態度、規范的言行去引導學生、感染學生。
從事職業勞動是一個人得以生存的基礎,高職學生的職業理想的最低選擇也是如此。但高職學生不應僅將自己的職業理想限于選擇一份謀生的工作,而是要與企業、地方和社會、國家的發展相結合。在練就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的同時,也要培育良好的職業精神,具備社會和職場所要求的基本素養。以追逐財富作為職業的理想追求,某種程度上會促使人們養成吃苦耐勞、敢于拼搏的精神,但也會把人們引向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高職學生要杜絕這種錯誤的職業導向,養成一種勤業創業、刻苦鉆研的職業精神。在勞動中,腳踏實地、持之以恒,以真才實學和高尚情操,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中國傳統倫理中的義利觀,對當代五年一貫制高職學生正確看待和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有重要借鑒意義。在古代,先賢對義利觀持有不同看法。孔子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篇》)。可見,孔子在義利觀上重義輕利。荀子指出,“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荀子·大略》),認為逐利求富和崇尚道德都是人的本性,兩者皆不可失。因而,高職階段的思政課教學,要充分吸收傳統文化中關于義利觀的觀念,幫助學生辯證看待義和利。
在思政課的教學中發現,有的學生在義利觀方面存在一種有錢能使鬼推磨的看法,有的甚至認為逐利才是人的本性,秉持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觀點。他們在思想觀念上,并未能正確認識義和利的關系,一味地將追逐個人利益作為人生的價值追求。這種觀念體現了學生職業道德規范的不足,忽略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一致性。個人的發展離不開集體的幫助,集體的利益得不到保全的話,個人的利益很多時候也很難維持。因而,職業精神教育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并不是相互沖突的。個人的發展不一定要損害集體的利益,集體的發展同樣也不能以犧牲個人的利益為前提,很多情況下,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互相促進的。雖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個人利益為驅動,有助于提升個人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但如果忽視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的發展就成了空談。
正因為這樣,孔子強調個人在追求利益時,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篇》)。他提倡集體中的個人要有一種利他主義,做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篇》)。孔子以一種高尚的道德,要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荀子在這個問題上,與孔子的看法稍有不同。他說:“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荀子·大略》)由此可見,在面對義和利時,要謹慎對待,不能厚此薄彼,只強調道德規范的重要性,輕視逐利行為。特別是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應在妥善解決個人利益的訴求下,保障集體利益不受損失。現代集體主義不應把個人的合理要求當做對立面,而應是尊重個人,保障個人的合法利益,不應只是片面強調個人對集體的服從,忽視個人利益。在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時,要充分認識到尊重個人利益可以調動和發掘個人的創造力和能動性,從而為集體利益的實現提供智慧。反之,個人也不能損害集體利益來為自己謀取好處。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出現矛盾時,要堅持以大局為重的原則,在面臨某些重大問題不得不犧牲個人利益以保全集體利益時,個人要給予理解和接受。高職學生的成長過程,在職業精神的提升中,個人對職業責任的認識,往往會從自發蛻變為自覺,從而正確領會個人和集體的關系。
高職院校在長期的職業教育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園文化,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職業精神的養成。一般認為校園文化包含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以及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四種類型。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內核,對學生思想道德有著持久性的影響。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應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為目的,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熏陶學生的精神素養。
校園活動往往是由院系組織開展,但校園文化的形成與老師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職業教育組成部分的校園文化,它是一代又一代的教師在探索職業教育規律的過程中慢慢積淀下來的。指導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讓教師在課堂之外的場合和學生有了更直接、自然的互動,此時教師表現出的職業素養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這就要求教師利用指導活動的機會,調動學生的熱情,喚起學生的興趣,用自己的敬業態度促使學生關注職業態度的培養。教師通過參與活動在教風與學風的相互促進中,塑造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團隊意識,體現校園行動文化的魅力。
系別的設置本質就是對學生進行差異培養。每個職業對學生的要求和責任不一樣,在思政課教學進行內涵基本相同的職業精神教育后,系別組織的校園文化活動,應緊密結合行業的特色進行,培育學生符合職業崗位需要的專業素養。職業教育傳授專業技能當然是教學的根本,但服務意識及社會責任感缺乏,貢獻地方、社會和國家理念薄弱,也制約著高職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作為學生教育的直接管理者,系別應該利用各種機會營造職業精神文化,讓學生在一種無形的文化環境熏陶下成長為合格的技能人才。
學校層面的管理無疑是整個校園文化培育的核心。“一般來說,學校精神文化設計由學校領導者來實施,他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對學校精神文化確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5]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的形成上,它們以一種外在形式體現學校的職業教育理念。作為校園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物質文化,以物質實體為標志,通過校園中的各類建設和設計影響學生的審美情趣。這種對美的觀感會內化為一種精神文化的追求,有助于職業素養的培育。而將行業元素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讓學生在校園內感受行業文化環境,會在不經意間給學生帶來啟迪,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職業精神培育。制度文化是一種規范文化,利用硬性規定使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由此,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應考慮融入行業的管理制度,以企業的要求規范學生的行為,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職業精神。
高職教育要注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才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教育教學中,高職院校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的養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從而成長為符合企業、社會和國家需要的兼備專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