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北厚德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趙薇
緣分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東軟軟件園(大連河口園區)、深圳中學泥崗校區這兩個項目無論是地域還是建筑類型都不甚相同,但此刻將它們緊密相連是因為他們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恰恰占據了很特殊的節點。東軟河口園區是我參加工作后接觸的第一個項目,由于場地的特殊性、業主要求的特殊性,當第一次看到參與項目落地那一刻的震撼,都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而深圳中學泥崗校區是距離目前參與的建成項目最近的一個,也是話題度最高的一個。兩個項目一頭一尾,雖然類型不同,但是某些暗含的精神內核卻高度一致。一南一北,完全不同的地理位置,場所精神在不同地域下,如何發揮價值,如何賦予空間人文質感,拋磚引玉,供大家探討。
項目位于大連西部,在沿海的旅順南路向北轉折的角部。用地位于一處起伏的坡地上,西臨綠植優美的山地,隔旅順南路與南向黃海中的小平島港灣相望。基地近50公頃,地塊內起伏的山包形成一個n形的環抱。環抱之中正式面向旅順南路主要入口方向的一道谷底。坡地高低點落差逾60米,坡度較緩,適于建設的區域基本上沿著坡地的脊線展開,最高的區域恰好具有最佳的景觀視野和被觀看面。
業主要求規劃建設一個具有歷史和人文特色的、集綜合辦公及配套設施的公園式軟件研發區。總建設面積30萬平方米,主體軟件研發區建筑面積占80%,計劃分期完成,一期工程約10萬平方米。
項目建設用地地塊內存在地形高差,以河道為界,河道北側西部高程約24米,東側約22米,河道南側西部約21-22米,東部大部分區域為20米。場地內除現狀河道外,另有兩條地鐵線路及部分現狀保留建筑,受條件限制,場地被切分為幾大塊,這對規劃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項目用地西側緊鄰北環大道,南側緊鄰泥崗西路。周邊區域現狀功能類型較多,西側為筆架山公園,南側為深圳體育中心及工業園區,北側為商業區及居住組團。總建筑面積175697.99平方米。其中新建總建筑面積171151.99平方米,保留建筑面積4546.00平方米。是一所包含75班的高級中學。建設內容包含教學區、運動區及生活區。
這兩個項目的起源都來自上家方案沒有契合業主要求,業主希望尋求一些新的答案與方向。我們作為新一輪設計單位之一參加了方案競賽。這從側面說明業主對項目要求之嚴,希冀之高。對設計團隊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
猶記團隊在項目前期概念設計中,業主對項目提出要“浪漫”“自然”“古堡”“永恒”,勾勒出桃園圣地的景象,這些關鍵詞讓我們不停思考:什么是“古堡”?如何成為“圣地”?用怎樣的建筑語言轉譯?項目開始一段時間后,我們才明白自己正在面對巨大的經驗空白。
我們決定拋開雜念,回到源頭,對古堡背后的精神要素進行了提取,使之與東方大連這座歷史名城產生地域性關聯。我們沒有陷入對于古典元素現代化的排斥,反而從學習中習得了儀式空間和傳統人文,堅定了走古典禮序的場所精神之路。
經歷了多輪討論,一個集中反映地塊屬性和建設要求,具有良好尺度感的方案浮出水面。大小不一的獨立研發組團以中央景觀峽谷為紐帶環形展開,隱喻古堡群的集中向心感。寥寥線條使之前的紛雜思路聚焦成為一目了然的骨架體系。脈絡清晰之后,方案設計即有邏輯可循,一切水到渠成,最終贏得競賽。(如圖1)

圖1 東軟國際軟件園設計
團隊首先面對的是如何在現有平面基礎上進行造型、氛圍的塑造,這成為最大的課題,是維持現有功能設計進行建筑外皮的再塑造,還是重新挖掘項目條件,重新建立一套可以閉環的邏輯?
經過團隊的多輪討論,決定內外雙驅動。立面風格調整建立在平面功能節點、節奏重新梳理的基礎上,這才是合理的邏輯。只做一層外皮并不是我們的初衷,堅定此信念后,建筑風格的確立成了最有爭議的部分。一部分設計師傾向于華南地區慣用的輕盈式;另一部分設計師傾向于偏人文偏厚重的學院風。最終內部達成一致,確立以下原則:典雅的學院氛圍、花園中的校園、禮序空間、深中精神。所有設計都基于此展開。最終提報的成果體現為深圳中學文化精神的高度凝結。最終贏得競賽,有幸為深圳中學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
1.場所精神實現手段之建筑空間序列
方案由五組模塊合成(如圖2)。主模塊高六層,中心直徑25米的圓形頂光中庭成為全區最重要的室內禮儀大堂。其他模塊組高三到四層,沿主模塊各邊和山勢呼應,形成開合不同的連續庭院空間,并成為烘托最高城堡的周邊維護。山門與大橋軸相對應,將城堡群的禮儀通道明確界定。A區的天際線和視覺焦點在一系列主次分明的體量構成中,遵循行進路線中的不同視角,戲劇般地次第展露。

圖2 東軟國際軟件園模塊分布圖
2.場所精神實現手段之建筑造型語匯
建筑立面上大小拱券和線性條窗的唯美交織,厚實的山墻與音律般的光影,意在將“古堡”與“田園”以當代藝術的建筑語言重現。J區為滿足4000人就餐的大型活動中心,概念方案伊始就確認了其體量在山谷中央的重要性,建筑的一半隱入山體,圓形的界面使其能夠環望整個景觀峽谷頂部的大平臺成為觀景和室外大型活動的首選場所。建筑造型語言純凈,力圖為研發人員提供休憩交往并接近自然的環境。
1.場所精神之典雅的學院氛圍
校園設計應該努力營造能激發師生交流、探討、思考、研究的空間場景,理性典雅的學院氛圍、自由浪漫的藝術空間,環境本身的感染力無聲無息又無處不在地浸染著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而這種影響,會在人的精神里埋下智慧的基因。(如圖3)

圖3 場所精神——典雅的學院氛圍
2.場所精神之花園中的校園
創造性地將建筑功能托舉至二層以上,首層形成連續不間斷的灰空間,建筑與自然在此消失了界面,達到水乳交融。再利用資源層屋面的連續空間,形成三層的屋頂庭院,每組學院都沉浸在綠意盎然的自然之中。地面與地上兩組庭院通過開放的階梯連為一體,使得整個學校變成一個巨大的多維度、多層次的立體花園。(如圖4)

圖4 場所精神——花園中的校園
3.場所精神之禮序空間
一“心”—有人文情懷的校園靈魂空間:縱觀全球,歷史悠久、充滿人文情懷的成功學府都不約而同地擁有強烈心理認同感的靈魂校園空間,它不僅是自然的,更是精神的,是校園重要的歷史意義事件發生的場所。“精神軸”—有儀式感的精神軸線(如圖6):沿著貫穿南北的中心軸線,從校門前區、入口廣場到達中心庭院,再進入STEAM前廣場、河岸公園,對于來訪者,環境由嚴謹有序到自由爛漫,展開一個個空間序列,人的心理也會隨著環境氛圍的變化,經歷由肅穆到舒緩的精神歷程。(如圖5)對于學校師生,序列上的每一處空間都具有特定的功能意義,夢之門、習之堂、智之院、趣之園一一對應著激勵、學習、求索、休憩等師生們每天生活的主要行為,功能性與精神性在此空間序列上高度統一。

圖5 場所精神——禮序空間

圖6 “精神軸”——有儀式感的精神軸線
4.場所精神之深中精神
深中精神是中國的、深圳的、深中的文化精神的高度凝結。以中國古樸的自然觀和儀式感的建筑空間來表達中華文化的博大(天人合一,空間禮序),以抽象的建筑符號和建筑特征表達地域文化的傳承(鑊耳墻、騎樓、天井),以深中有記憶感的文化符號(鳳凰木、校徽、樟樹林)來延續深中的精神傳統。(如圖7)

圖7 場所精神——深中精神
場所精神不能說是一個物質實體,但它無時無刻不存在于體驗者的感官周圍。它不受地域、文化的限制,它是自由的。無論地處北方的東軟國際軟件園,還是地處南方的深圳中學泥崗校區,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用與之適應的建筑空間體量、有序的空間秩序軸線、典雅古樸的建筑材料語匯體現著場所精神,觀者至此,質感、尺度、色彩、光影等浸染其中,心中泛起的絲絲感動,便是場所精神之于每個人最本真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