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琴
新課改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淺談
朱麗琴
(蘇州高新區達善小學校,江蘇蘇州215163)
新課改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時就需要改變以往“灌輸式”教育的模式,轉變教學觀念,關注學生素養發展,以確保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進入到更加新的狀態。本文基于這樣的觀點,對于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訴求進行分析,繼而結合小學語文教學案例,探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策略,由此進入到更加理想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格局和環境。
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權威性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學生多數是在教師的控制和監督下進行被動學習,應試性比較強,功利色彩明顯,這樣往往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新課改倡導能夠改變這樣的局面,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切實地實現教育教學的轉變,實現角色的翻轉,確保在語文學科可以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備,繼而進入到更加理想的語文核心素養培育格局。
新課改明確提出小學語文學科不僅僅是工具性的學科,還是人文性的學科,要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融合,確保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可以面向全體學生,切實地做好教學課程的優化設計工作,關注學生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繼而獲得更加理想的語文體驗。在此過程中,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切實地設定對應的體驗性任務,讓學生去進行體驗和感悟。從本質上來講述,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本質,就是確保可以在尊重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訴求的基礎上,創設獨特的學習體驗環境,改變理論教育思維和應試教育思維,進入到實踐性教育狀態。在此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更多地需要放權,在課堂上或者課堂外,都需要減少對于學生的束縛,確保他們有更加多的自主空間,確保創造性和自主性能夠得以塑造,構建更加理想的師生交互關系,繼而出色完成教學任務。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更加關注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依照新課改的訴求,做到合理地調整和改善。
在準確理解新課改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訴求之后,接下來就需要切實地將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由此創設更加理想的小學語文素養培育格局。詳細來講述,在此過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設計課程之后,會依照自己預設的架構開展課程,學生學情的考量、學生反饋情況的融入,都不是很到位,這樣就可能陷入“一言堂”的尷尬局面,自然難以進入到高質量的語文教育教學格局。依照新課改的訴求,這樣的情況就需要進行改善,此時可以推崇“先學后導”,就是學生自主學習在前,教師引導在后,這樣學生成為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習的自主性,由此慢慢地實現語文教學格局的重塑。以《白鷺》為例,教師在課前會給學生布置對應的導學單,導學單的主要內容有:①語用基礎知識版塊,將“鷺”“嫌”“黛”“嵌”“嗜”“鶴”“框”“哨”“韻”等生字的讀音、字形、結構等作為焦點,以填空題目或者組詞練習的方式,確保學生可以自主地使用字典進行查詢,能夠準確讀出來、寫出來,并且做到正確地組詞;②文本內容初步理解版塊,確保可以通讀文本,并且使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③要求學生可以回答問題:為什么說“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詩有什么特點?白鷺的這些特點是通過哪些語句呈現的?教師回收導學單,對于學生自主預習的情況進行總結和歸納,在此基礎上界定課堂的學習重點和難點。首先教師會對于導學單的內容進行梳理,對于學生容易出錯或者還沒有理解的地方,進行更加多的探討和分析,為后續文本的深度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比如某學生總是會將“鏡匣”中的“匣”讀錯,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強化訓練,以確保可以正確地辨識。在文本內容探討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聽取學生的不同意見,讓他們自己進行交互,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適當的引導,繼而確保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進入到更加高質量的狀態。
首先,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正式教育的起始階段。此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吸收知識的能力非常強,但他們受年齡特點的影響,也存在自制力差、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等問題,導致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不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構建更加高質、高效的教學課堂,就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積極采取創新型的、更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情境教學就是最有效的代表之一,可以在滿足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引導學生主動融入課堂的教學環境中,并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在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中對教學內容產生情感共鳴,真正享受到學習語文知識的樂趣,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從根本上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解《落花生》這一課的時候,為了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教學問題,以此創設一個層層遞進的問題情境,營造一個充滿懸念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可以在閱讀完課文內容之后,跟隨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在積極尋找這些問題答案的過程中突破教學中的一些重難知識點,從而逐步加深對文本內涵和中心思想的理解與把握,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其次,在網絡信息技術發達的當今社會,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營造良好教學環境和氛圍的時候,就可以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對抽象的語言文字進行直觀、形象地展示,通過圖文聲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把握。此外,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的教學活動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和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實現自身語文綜合能力及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講解《北京的春節》這一課的時候,由于地域的差異很多學生對于北京的春節習俗并不是很了解,此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以圖片或視頻的方式為學生展示一些與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和熱鬧景象。一來可以最大限度還原課文內容,為學生創建一個身臨其境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也讓學生能夠透過文章中描述的熱鬧景象,感悟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二來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作者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技巧,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章思想情感的領悟,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打好基礎。
首先,小學階段是教育的起點,也是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開端。教師需要在傳授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各方面能力及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啟迪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然而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仍然習慣以課本教材為依托,以傳授學生基礎知識為目標,教學的形式和內容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對于喜歡新鮮事物且思維活躍的小學生來說非常不好,嚴重禁錮了他們的思維和思想,并不利于小學生的多元發展。因此,在當前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率,教師需要積極納入新的教學觀念和手段,打破傳統教學的常規束縛,立足于課本教材為學生推薦與之相關的課外閱讀資料,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拓展學生文學視野的同時,也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為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
其次,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到日常生活實踐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并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加深對教學內容的感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因此,在構建高質量、高效率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生活的角度出發獲取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一方面可以拉近語文學科和生活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現象體悟課文內容的內涵與真諦,并結合生活體驗加強自身的情感領悟能力和表達能力,為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寫作水平等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有效推動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綜合全面發展。
很多小學生之所以對于語文學習沒有興趣,就是總感覺語文學習就是一個人看書閱讀、一個人做練習的過程,加上教師忽視課堂交互和語文實踐,自然會使他們語文學習態度處于消極的狀態。這樣的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改善,也會對于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造成負面影響。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融合合作學習的模式,確保小學生語文學習體驗得以增強,由此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比如在《大自然的啟示》文本學習的時候,教師設定對應的問題情境:林務官為什么展開打掃森林的工作?在打掃之后,森林演變成為什么樣子?在此環節就可以將小組合作模式融入進去,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于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進行梳理。此時小組內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可以將此作為主要任務,確保可以熟練地掌握對應的音、形、義,在探討教師提及問題的時候,各個組員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并且在文章中找出對應的語句。小組成員可以結合組員回答進行探討,繼而總結出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答案,派遣小組組長將小組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匯總,然后與其他小組進行對比,繼而進入到更加理想的交互格局,這對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而言,是很有價值的。當然,在課堂上還可以進行小組比賽游戲,就是以生字詞默寫、生字詞造句等為主要內容,設定對應的規則,然后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默寫比賽或者造句比賽,得分高的就是優勝組,這樣可以使得小組的凝聚力得以提升,繼而進入到更加高質量的小組合作格局。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發揮效益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選擇好小組組長,確保可以有效地進行任務的分解,懂得讓每個成員都參與進去,切實地做好小組的管理和控制,避免出現對應探討或者實踐與課題話題出現不吻合的情況,由此確保實際的小組合作進入到更加常態化的格局。
需要看到的是,語文知識的容量是無限的,很多新的知識在不斷融入進去,僅僅依靠課堂的語文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在此方面必須要確保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取更加多的語言知識,鍛煉更加多的語言技巧,繼而進入到良好的語文素養成長格局。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可以在實際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思路,歸結知識,反思不足,優化學習方案,繼而確保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以不斷提升。比如在《海底世界》文本學習的時候,文章中主要圍繞著海底的聲音、海底的明暗度、海底的動物來展開。當然不同的版塊使用的描述方法是不同的,牽涉到的內容也是不一樣的,此時要想學生可以對于描述的內容有著整體性、細致性的理解,就需要巧妙地引入思維導圖工具,依靠這樣的方式很好地呈現出文本的內容。當然在此環節,應該讓學生自己繪制思維導圖,下圖1為某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很明顯在思維導圖中學生將其歸結為特點版塊、動物版塊、植物版塊、礦藏版塊,然后對于各個版塊的內容進行細化,這樣繪制下來,就可以對于文本中的內容有著全面的認知。在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講述自己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在關閉書本對照思維導圖的條件下進行主要內容的講述,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進入到文本內容探討的狀態。當然還可以將思維導圖使用到課文生字詞的梳理、內容結構的歸結、課程的復習等環節。依靠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思考在學習上存在的不足,然后迅速地進行改善,在思維導圖的帶動下,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的意識也會不斷增強,自主學習的素質會得到很好的鍛煉。當然,要想達到上述的目標,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平時的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引入思維導圖,展現思維導圖繪制的過程,然后讓學生掌握思維導圖的使用技巧。這樣就可以進入到更加理想的思維導圖使用格局和環境,學生也會因此進入到更加高質量的語文學習狀態。

圖1 某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
綜上所述,新課改要求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關注語文素養的發展,處理好當前語文教學與長期素質發展之間的關系,繼而確保語文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可以得以轉變。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不斷反思,確保可以將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先學后導教學模式和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合理地融入語文課堂中,這樣就可以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1] 田晶.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9):132-133.
[2] 吳治華.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研究[J].才智,2019(25):155.
[3] 劉晟楠.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討[J].才智,2019(27):82.
[4] 袁永紅.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J].文學教育(下),2019(11):56-57.
[5] 狄憲忠.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5):85-86.
[6] 張麗紅.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華夏教師,2015(12):87.
G622
A
1002-7661(2022)11-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