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保 朱瑤瑤 趙慧
摘 要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推進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與高教強省建設具有內在的邏輯耦合關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高教強省建設的現實需要和內在動力。目前,省級高等教育治理仍然面臨統籌欠缺、結構固化、線性思維定式、效果欠佳等困境。加強高教強省建設,系統提升省級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路徑包括:推進依法治理,加強省級政府統籌的頂層設計;強化主體參與,完善治理體系;轉變治理思維,創新治理方式;深化評價改革,推進智慧治理。
關鍵詞高教強省 治理能力現代化 高質量發展 辦學效率 元治理
進入21世紀,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戰略的引領下,江蘇、廣東、浙江等省陸續提出建設高教強省的戰略目標。經過21世紀第一個20年的建設,高教強省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如今,在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需要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發展交匯點,立足世界變化發展的新格局,用新理念推進高教強省建設。從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來看,治理能力現代化與高教強省建設具有內在的邏輯耦合關系,推進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開啟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強省建設新局面的時代命題,亦是推進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強省建設的行動路徑。
一、高教強省建設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耦合
在不同發展階段,高教強省的內涵并不完全相同,總體而言,內容不斷豐富,涵蓋面持續拓展。從歷史的眼光來看,高等教育強省應視作建設過程,而非終極目標。因此,高教強省建設要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要將高教強省建設放在高教強國的大格局中,不斷深化與拓展其內涵。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高質量發展成為建設高教強省的主要議題。在這一層面,省級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建設高質量的高教強省具有關鍵作用,治理能力現代化與高教強省建設具有內在的邏輯耦合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進高教強省建設的現實需要
高教強省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實踐工程,為了應對外部環境挑戰,回應各方面的訴求,需要建立一個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且系統的整體功能達到最優狀態。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之后,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發生了改變,建設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是新階段高等教育面對的新目標和新任務。從高教強省的要求來看,高等教育應在體系完善的基礎上,更加強調高質量。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省域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教強省建設是以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為基礎的。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不僅是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而且是實現高等教育強省戰略目標的基本要素。高等教育體系最優狀態的達成,需要各要素的協調與合作,治理能力提升成為體系優化的關鍵。對高教強省來說,治理能力建設可以拓展省級高等教育系統的功能,提升省級高等教育水平。正如別敦榮教授指出的那樣,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別敦榮:《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關系》,《中國高教研究》,2015年第1期。]因此,在高教強省建設中,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是助推高教強省建設的重大部署,更是高教強省戰略性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深刻影響著省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創新,而且是省域高等教育現代化和建設高教強省的基本內容。建設高教強省,一方面需要完善體制機制,建立高水平的省級高等教育體系,另一方面需要促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推進高等教育強省建設提供保障。
(二)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進高教強省建設的內生動力
高等教育治理,一方面涉及高等教育體系與其他社會系統的關系,尤其要強調政府機構在高等教育體系建設中的責任;另一方面涉及高等教育體系內部的權責關系,主要是大學的內部治理。高教強省建設不僅要實現高等教育體系的完善與優化,而且要理順高等教育體系內部和外部的關系,激發內在的發展動力,加強外部的保障條件。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高等教育強省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在推進高教強省建設中,要聚焦高等教育治理結構的現代化,將省級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作為實現高教強省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袁利平、李君筱:《面向2035的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圖景及其實現》,《大學教育科學》,2021年第3期。]因此,健全省級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有助于推進高等教育強省建設。省級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點是根據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優化高等教育的治理結構,規范治理組織的職責權限、活動準則和運行規范,激發多元主體的辦學活力,提升省級高等教育的辦學效率,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和創新發展,服務于高教強省建設。
二、高教強省建設進程中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困境
在高質量建設高教強省的新階段,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高教強省建設不可或缺的推動力,提升省級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可以整體強化高教強省建設力度。然而,省級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面臨諸多困境。
(一)省級高等教育治理的統籌欠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立了“中央與地方兩級管理、以省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作為教育行政主體,省級政府對區域內高等學校擁有統籌權。省級政府的統籌既是對省內高等教育開展行政管理的一種方式,從宏觀的角度看,這也是一種治理模式。“統籌的深層含義是為實現期望目標,對構成事物統一體的主體、客體和環境所進行的總體籌劃”]朱國林:《統籌學》,時事出版社,2010年,第6頁。]。從本質內涵來看,統籌與治理具有相同的視域基點,當治理上升為頂層思維的時候,就更具有統籌的意蘊,也就是說,具有戰略意義的治理與統籌兼顧的理念高度契合。從主體來看,統籌主要是一種政府行為,而治理的主體更加多元化。在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中,如果政府缺位,治理將很難成為善治。建設高教強省,省一級的統籌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從實際運行狀況來看,省級統籌主要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對省級統籌權力的法治化約束不足。法治化是省級政府高等教育統籌的核心問題。]劉國瑞:《法治化建設:省級政府高等教育統籌的現實短板與提升重點》,《中國高教研究》,2020年第6期。]省級統籌權的關鍵問題是治理權力來自規制式的行政授權而不是法治化的法律授權。規制式的行政授權“具有不可避免的制度缺陷,會導致改革可能往前走,也隨時可能后退”]查自立、鄭方賢:《我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二重邏輯與路徑選擇》,《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尤其是在處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縱向管理權限時,統籌權源于行政型分權而非法律型分權,容易造成“一統就死、一放就亂”的價值選擇沖突,在地方政府抱怨統籌權力不足與中央政府擔憂失序的博弈中,省級政府統而不籌,治理缺位就不可避免。同時,由于省級統籌缺乏制度保障,“協商辦事”的過程中存在諸多非制度化因素,省級政府的責任無限放大,不僅造成了省級政府高等教育統籌的權力碎片化和利益狹隘化,也造成了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的權威約束力較低和部門之間職責不明確等問題。第二,省級統籌權力的越位造成“地方式集權”]張征:《新自由主義背景下大學制度變革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51頁。]。“地方式集權”主要體現為省級政府對高校過度干預,導致高校管理與政府管理趨同,高校發展出現趨同化與內卷化。珀金(Perkin)指出,“當大學最自由時它最缺乏資源,當它擁有最多資源時它則最不自由”][美]伯頓·克拉克主編:《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王承緒等譯,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4頁。]。從本質上來看,中央政府管理權與省級政府治理權是同構化的,只是在管理層級上有差異,在實際運作中也是如此。比如當教育部頒布文件或推進某項工程時,省級政府也會出臺類似的文件,貫徹落實上級部門的指令。在此過程中,省級統籌權力職責不明確、定位不清晰,容易出現職能配置錯位和職責分工模糊等問題,造成省級政府統籌權力的越位現象,表現為政府在高校治理中扮演“劃槳者”的角色。省級政府統籌權強化了政府的干預力量,影響了高校的自主發展。896B24FD-4613-405E-AB77-C755AE2E895D
(二)省級高等教育治理的結構固化
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以治理體系現代化為基礎的,治理體系是治理主體之間的關系結構,體現為不同主體的權力與義務、合作或競爭。高等教育治理要妥善處理好政府、市場與高校之間的關系,在高教強省建設中,理想的目標是構建政府、大學、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推動各方積極主動參與治理,但是治理體系的結構固化嚴重影響了省級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結構固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治理的縱向結構同構化。省級高等教育治理結構主要是圍繞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展開的,盡管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存在治理權限的層級分配,但是本質上還是政府之間的權力分配,由此形成治理結構的“一元統治”。中央政府與省級政府存在同構化的關系,分配治理權力時,中央政府居于主動地位,省級政府職責模糊,主要是傳達和執行中央政府的政策規定。第二,治理的橫向結構多元協同不足。隨著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結構的變化必然推動治理結構的變化。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高等教育將具有更大的彈性并呈現多元化特征,進一步走向社會中心,除了高校與政府,社會力量的參與是高等教育治理組織體系發展的必然趨勢。省級高等教育治理要調動社會多元主體的積極性,然而,在促進多元化主體在治理生態系統中合理地發揮功能與作用方面還存在不足。從省級政府內部來看,與高等教育治理相關的財政、人事、規劃等部門之間的協同不足。從橫向關系來看,企業、各類社會組織等也是高等教育治理的主體,盡管省級政府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高等教育治理,但是在分散配置權力時,政府向企業、各類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的分配明顯不足。
(三)省級高等教育治理的線性思維定式
羅茨(Rhodes)認為,治理“就是網絡化的公共行為,一種非預先設定的和常歷常新的關于合作的關系實踐,它與過去的行政等級架構和因循守舊的程序有很大不同”][法]讓-皮埃爾·戈丹:《何謂治理》,鐘震宇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26頁。]。從治理主體來看,政府、大學、社會是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主體和根本支點。因此,政府主動型和市場主導型的治理模式都存在弊端,高等教育治理中出現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鐘擺狀態,深層次原因是治理思維陷入矛盾。從治理思維的角度來看,在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線性思維根深蒂固是一個很難扭轉的問題。]林杰、張德祥:《中國高等教育外部治理現代化:理想目標、現實困境及推進策略》,《中國高教研究》,2020年第3期。]線性治理思維造成治理失靈,主要是因為在治理過程中多元主體協同參與不足,合作關系不密切。在改革開放之前的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是一元主體,以中央政府為主,省級政府的治理權力極其有限,社會主體很難加入進來。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以后,我國高等教育治理主體逐漸多元化,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多元主體參與有了政策與法律保障。但是,線性治理思維導致路徑依賴,不同主體的多元共治仍然舉步維艱,多元主體治理權力的制度化安排還不夠明晰。在各級政府之間,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的權責界限模糊,分權與放權主要取決于中央政府的態度,省級政府應有的統籌治理作用沒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發揮。在政府與高校之間,大學辦學自主權的范圍仍然由政府劃定,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發揮大學自主治理積極性,仍然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解決的難題。省級政府應在高校與社會之間扮演中介角色,但是由于省級政府的“缺位”,權責關系仍未理清,社會參與治理的積極性難以調動,社會主體主動參與省級高等教育治理的動力機制嚴重滯后。
(四)省級高等教育治理的效果欠佳
省級高等教育治理既包括政府“管什么”,也包括“如何管”。“如何管”反映治理方式,在“管評辦”的體系中,評價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何通過評價來協調和平衡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是省級高等教育治理面臨的重要難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等教育評價的實質是治理。]劉振天:《完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 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大學教育科學》,2020年第1期。]評價作為一種治理方式,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對省級高等教育治理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在評價理念上,無論受公共管理理論的影響還是受新公共管理主義理論的影響,省級高等教育評價的目的仍重在管理,這導致主體單一、管理主義色彩濃重。對高等教育的評價就是以各種指標體系作為測量工具,以測量結果呈現績效并由管理者進行評判。這種評價模式雖然具有客觀性和可比性,但是,價值預設嚴重偏離評價目的,用量化指標來衡量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有很大的問題,因為任何一種指標體系都無法全面反映高等教育發展狀況,尤其是無法反映高等教育治理運行機制的內在影響因素。由此造成了指標化辦學、數字化管理等弊病,比如以人才“帽子”、科研平臺、論文、課題的數量等為評價標準,造成高校辦學同質同構,育人價值被嚴重忽視。高校越來越依靠外在的評價體系,尤其是大學排名來證明自己。高校熱衷于排名,一流指標和更高的排名替代了大學對特色化發展的價值追求。誠如雷丁斯所言,“一流”完全沒有內在的意義,作為一個綜合的原則,“一流”只是一個虛擬等級的基礎單位,是空洞的、沒有明確指代的等級序列。][加]比爾·雷丁斯:《廢墟中的大學》,郭軍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51頁。]一旦把“一流”的評價結果作為治理的主導理念,高等教育將脫離自身的本質,被“技術-官僚”的話語所主導。如果以數字和績效來體現“一流”的特征,以一流指標作為高等教育治理的最高指導原則,高等教育的發展形勢將越來越內卷化,最終偏離原本的價值追求。在評價方式上,信息技術賦能評價改革還存在較大的問題,評價手段的智慧化程度不高。在數字化時代,評價不僅僅是依據既定指標收集數據進行判斷,還應該開展智慧治理,及時處理高等教育領域相關利益主體參與活動而產生的數據,通過智慧化評價的結果不斷修正治理過程。目前,針對政府、高校和社會組織參與高等教育的相關數據和信息,收集過程的智慧化水平不夠高,還不能做到實時的梳理、歸類、統計和分析,無法對高等教育的實時變化進行有效的評價,降低了高等教育治理效率。896B24FD-4613-405E-AB77-C755AE2E895D
三、治理能力現代化視角下高教強省建設的行動路徑
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階段,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高教強省建設提供了一個關鍵契機。治理能力現代化與高教強省建設存在內在耦合關系,系統提升省級高等教育治理能力能夠有力推進高教強省建設。
(一)推進依法治理,加強省級政府統籌的頂層設計
在“中央為主,省級統籌”的管理體制下,省級政府統籌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點。首先,要加強省級統籌治理的法治化建設。通過法治化使省級統籌步入制度軌道,克服省級高等教育治理預期的不確定性,以制度化減少高等教育省級統籌中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通過法律政策,明確省級政府統籌的權責邊界與范圍,尤其是省級政府與中央政府、省級政府與地方社會發展、省級政府與高校之間的權責邊界,讓省級政府統籌治理的頂層設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發揮統籌國家戰略需求、統籌省域高等教育協同發展、統籌省級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其次,要明確省級政府統籌的角色定位,重點解決“統籌什么”的問題。省級政府統籌要注重頂層設計,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將政府的角色設定為“掌舵人”而非“劃槳者”,從服務的直接提供者向使能者(Enabling Role)轉變。]宋爭輝、郭書劍:《地方統籌:高等教育治理的新思維》,《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圍繞省級高等教育的結構調整、學科專業優化、資源有效配置等關鍵性問題,強化制度創新,以需求為導向,激發社會力量參與高等教育的活力,探索高等教育發展的多元驅動機制。龔放教授將基于省級政府統籌的制度創新稱為高教改革與發展中省級政府在基層組織與中央政府之間的“中層突破”,省級政府從本地實際出發,從人民利益出發,勇于探索、敢于擔當、善于變通,最終取得突破。]龔放:《高等教育改革“中層突破”的成功嘗試——1996年江蘇高等教育率先擴大招生的政策分析》,《江蘇高教》,2013年第4期。]例如,江蘇省通過一系列省級統籌改革創新舉措(在全國率先擴招、首創獨立學院等),]顧冠華:《解放思想出思路大膽探索出經驗——江蘇高等教育30年若干重大改革舉措評述》,《江蘇高教》,2008年第6期。]在高教強省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浙江在探索特色化高等教育強省建設中,注重省級統籌,體制機制優勢成為提升浙江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賀武華、朱斌:《特色化高教強省建設的理念、目標內容及其評價標準——浙江模式探析》,《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
(二)強化主體參與,完善省級高等教育治理體系
省級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完善需要順應現代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需求,適應現代高等教育治理的發展趨勢。隨著信息技術的迭代更新,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多元性等不斷增加,省級高等教育治理必須摒棄傳統的層級分明、中心化、科層式的“一元中心”結構,建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體系。首先,強化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省級高等教育治理需要采用更加靈活、中心分散的治理系統。]Ulrich Beck,Anthony Giddens,Scott Lash,“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47, no.3(1996).]從系統的觀點來看,省級高等教育是一個利益主體多元的系統,政府不是唯一的管理者,高校、市場、社會組織、公眾與學生家長等作為利益相關方,也有參與高等教育治理的權利和訴求。因此,推動省級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建立省級政府、高校、市場、社會組織和大眾等主體共同參與的機制,激發多元主體的積極性,強化多元主體的協調、合作與溝通,將高等教育治理的內外部力量有效整合起來,使多元治理主體能夠深度參與高等教育治理活動。]金東寒:《秩序的重構——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上海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1頁。]其次,建立多中心的治理結構。伯頓·克拉克提出的政府、市場和高校的經典三角結構關系,在省級高等教育治理中仍然適用,但是結構更加復雜。這是因為,在省級高等教育治理結構中,不僅要考慮省級政府、高校、市場三個主體,還要增加中央政府這個主體,由此形成了疊加關系,構成了省級高等教育治理的雙重關系模式。]宋爭輝、郭書劍:《地方統籌:高等教育治理的新思維》,《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在這種復雜的治理結構中,更需要將“一元中心”的治理結構轉化為扁平化的、有彈性的、平等的多中心網絡治理結構,通過治理權力的多中心化,激發高等教育治理主體的積極性并長期保持活力。建設高等教育強省,需要在省級高等教育治理方面整體搭建縱向的多中心治理結構與橫向的多中心治理結構,協調中央與地方之間、各級政府之間、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優化縱向的多中心結構,注重中央、省、市三級政府的職能架構,完善高等教育統籌權、決策權配置模式。另一方面,構筑橫向的多中心結構,重點解決高等教育治理權在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分散配置問題,向地方政府、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合理分配權力。]羅良針、張陽:《省域高等教育體系結構調整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78頁。]通過縱橫交織的結構,最終形成省級高等教育的多中心網絡治理格局。
(三)轉變治理思維,創新省級高等教育治理方式
從省級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來看,落后的治理思維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前,要摒棄傳統的政府主導的治理思維,在政府和其他治理主體之間建立平等協作的關系,從單一主體的管制與管理向多元主體的參與和治理轉變。要實現這種轉變,僅構建多元參與的網絡治理結構是不夠的。科層治理、市場治理或網絡治理都有各自特定的協調和控制機制,都有可能出現“治理失靈”的現象。杰索普(B.Jessop)深刻反思治理失靈的原因之后,提出了“元治理”]Bob Jessop,“Capitalism and its future: Remarks on regulatio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4,no.3(1997).]的概念。元治理的本質是“治理的治理”,即治理思維的轉型,政府通過制定規則、組織協調等方式發揮“掌舵人”功能,促進不同治理方式的優化組合。]Carey Doberstein,“Metagovernance of urban governance networks in Canada: In pursuit of legitimacy and accountability”,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6, no.4(2013).]對于省級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而言,元治理可以促使省級政府成為“元治理者”,重新確定自身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定位。高等教育的“元治理者”需要具備“反思能力、靈活變通能力、自我指涉能力即必要的反諷能力”][英]鮑勃·杰索普:《治理的興起及其失敗的風險:以經濟發展為例的論述》,漆燕譯,《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元治理要求省級政府在高等教育治理過程中,不僅關注簡單的賦權與分權問題,還要不斷對自身的治理行為進行審視與反思。首先,通過制度安排和政策指導,省級政府應成為治理責任的擔當者,加強治理組織建設,增強靈活性,提升科層化治理的績效,樹立政府主導治理的權威。其次,省級政府要成為多元治理過程中利益博弈的協調者和平衡者,在公平正義的原則下,實現各方利益的最優化。政府和其他治理主體之間應建立平等協作的治理關系,從而提高高等教育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程度。最后,省級政府要培育專業的社會組織,參與高等教育治理。元治理范式要求省級政府不僅是理性政府,而且是有限責任政府,因此,相關的專業化社會組織要盡快提高治理能力、創新治理手段,以彌補政府治理的不足。省級高等教育治理需要培育區域性中介組織,推進區域高教中介組織“再專業化”,在協調高校與政府之間的矛盾,維護高校合法權益,增強高教系統適應性、多樣性和服務能力等方面發揮作用。]丁曉昌:《提升省域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路徑選擇》,《中國高教研究》,2014年第12期。]896B24FD-4613-405E-AB77-C755AE2E895D
(四)深化評價改革,推進省級高等教育智慧治理
評價是省級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當前,既要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完善評價體系;更要適應智能時代發展的要求,創新治理方法。首先,深入推進“放管服”制度創新,完善評價體系。管辦評分離是建立現代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劉振天:《完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大學教育科學》,2020年第1期。]要緊緊圍繞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高教強省建設目標,完善政策法規體系,明晰政府、高校和社會組織在高等教育治理與評價中的責權利,這是管辦評分離的制度性保障。此外,要對評價制度進行深層次改革,更新評價理念。目前,省域高等教育評價還是以質量評價、審核、認證、問責等形式為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樣化、民主化和社會化,但評價理念和價值預設仍以績效評價為主,行政管理的色彩依然很濃,尚未在各主體之間真正建立緊密、有效的合作對話機制。只有在肯定多元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利益相關者作用的基礎上,鼓勵對話與協商,使各主體共同致力于治理能力的提升,才能實現高等教育治理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其次,發展信息技術,賦能評價改革,推進省級高等教育智慧治理。在智能化時代,大數據、云計算、機器學習等顛覆性的信息技術逐漸嵌入高等教育,改變了高等教育的結構和治理方式,給省級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帶來了深遠影響。完善高等教育治理,需要做到治理數據開放、決策過程透明、決策過程留痕、政策制定科學。]秦煒煒、洪曄、馬艷蕓:《大數據時代的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動因、挑戰與路徑》,《中國高等教育》,2018年增刊第1期。]推進省級高等教育的智慧治理轉型,需要建構政府、高校、市場和社會暢聯互通的智慧治理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建構智慧化的高等教育治理信息系統,實現多元治理主體的信息共享,提升省級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數據治理能力。智能化時代高等教育治理的發展呈現出智慧化、整體化、動態化、協同化的態勢,]趙春霞:《大數據智能化: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實踐進路》,《江蘇高教》,2021年第11期。]這就需要解決傳統高等教育治理的信息孤島問題。政府、高校、社會組織應依法建立科學的高等教育數據收集、發布的共享制度,為高等教育治理提供數據挖掘與處理等服務,提升高等教育治理的智慧化程度,提高各類主體的參與積極性,提高高等教育治理的精準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
〔責任編輯:沈 丹〕
作者簡介:吳立保,教育學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朱瑤瑤,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趙慧,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管理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江蘇深入推進高教強省建設的理念、內涵及對策研究”(18JYA001);江蘇教育改革發展戰略性與政策性研究重大招標課題“現代化教育強省建設的戰略重點、實施策略與路徑研究”896B24FD-4613-405E-AB77-C755AE2E89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