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若蘭
當前,教育評價領域正在發生著方式的轉變,從“對學習的評價”(assessment?of?learning)轉向“為學習的評價”(assessment?for?learning),從而引發了評價目標、評價方式等一系列的變化。傳統的課堂評價側重于對學生學習結果下結論甚至“貼標簽”,其促進學習的功能沒有真正得到發揮。交流式評價作為一種重要的課堂評價形式,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推崇。而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作為交流式評價的一種具體形式,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在小學科學課堂評價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一、什么是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
美國學者斯蒂金斯(Richard?J.Stiggins)指出,在教學和學習的許多時候,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談,可以獲得關于學生學習狀況的大量有用信息,這種類似人際交流的形式事實上就是一種評價方法,教師據此可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
交流式評價,即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活動來了解學生學習信息的方法。交流式評價包含兩個核心成分:學生的表達和教師的觀察。
核心問題是指學習中的基本問題、中心問題,是聚焦學科核心素養,直指學習本質,切中學習關鍵點和重難點,同時又符合學生當前認知發展水平,能激發與促進學生自主活動、深度思考,并能引領課堂教學的問題。
二、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創新之處
傳統的教學評價僅限于教師評價學生,是單向的評價,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而交流式評價,是雙向的,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搭建起師生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教師可以評價學生,學生也可以隨時對教師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
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不是隨意、無目的的課堂交流。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要求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流前,結合學生當前的認知發展水平、實驗學習的關鍵點和重難點精心設計核心問題,由核心問題引發交流討論,帶動學生有目的地深層互動交流。這種新式評價打破了傳統評價“對學習的評價”(assessment?of?learning)的局限,是真正意義上的“為學習的評價”(assessment?for?learning)。
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引領學生進行多元互動交流評價,不僅僅包括師生間的互動交流評價,還包括生生互動交流評價和學生與環境(學習材料)互動等,通過多元互動交流評價,啟發學生自主、深度思考,多角度、多方位考慮問題。
三、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實施過程
總結關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的概念和特點,并結合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特點,提出關于“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在小學科學實驗課中的應用”教學模式的新概念;梳理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在教學評價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的特點,提出將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應用于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設計理念。
(一)“核心問題”的設計
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在小學科學實驗課的應用中,核心問題的設計尤為重要,它是交流式評價應用于小學科學實驗課堂的基礎。核心問題設計得好壞直接關系著評價效果的成敗。
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在小學科學實驗課中,教師課堂提出的問題要符合課程標準,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具有準確的針對性和目的性,真正做到以“核心問題”引領和驅動課堂。
我們發現,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有些教師不知道交流式評價應該提什么樣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交流和討論,提出的課堂問題往往過于簡單、隨意,缺乏目的性,不能以“核心問題”引領和驅動課堂。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簡單評價,這種評價是單向的、被動的、“專制型”的,容易讓學生產生疲乏感,浮于表面,不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甚至喪失繼續學習探究的興趣。這樣的評價環節低效且無意義。
那么,怎樣才能設計出符合課程標準、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并且具有準確的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核心問題呢?
首先,必須深入研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
任何一節課只有在課程標準的引領下才能真正精準地完成教學。要想設計出符合課程標準的核心問題,必須了解課程標準中的具體要求,精確分析課標要求的具體含義。
其次,深入研究教材。
教材內容是上課要講授的具體知識。只有對教材內容有了深入的了解,精準把握教材,才能設計出準確的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核心問題。
最后,充分了解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與我們共同完成實驗教學的人。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已經掌握的實驗技能、知識儲備、年齡特點、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等。學生情況是設計出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的核心問題的根本。
例如:《水蒸氣凝結》一課中探索“小水珠的成因”,這一實驗內容設計非常有趣,而且本實驗對于實驗操作的要求也比較高。因此,只有設計好猜想“小水珠的成因”的核心問題,才能引領學生一步步地猜想出小水珠的成因。而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對于未知的事物表現出很強的好奇心,并且對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有了一些淺層次的了解。他們雖然觀察能力比較強,但思維能力還不強。因此,我們設計的核心問題不能過于籠統、抽象。我們的核心問題一定要具體、直接,才能引發學生思考。否則,學生會聽得云里霧里,不知道教師到底在問什么,不知道如何思考,就會不知不覺地走神,無法真正地融入課堂。
在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的小學科學實驗課中,在猜想“小水珠的成因”的部分,首先展示生活中各種凝結現象的照片,如:清晨植物葉子上晶瑩剔透的露珠,冬季從室外進入室內時眼鏡上會出現霧氣,對著鏡子哈氣時鏡子上的小水珠。
教師問題1:露珠都是出現在什么時候?
學生回答1:露珠出現在清晨。
教師問題2:清晨的溫度相對來說比較低還是高?
學生回答2:溫度比較低。
教師問題3:眼鏡上的霧氣什么時候才會出現?
學生回答3:冬季從室外進入室內。
教師問題4:冬季室內的溫度和室外的溫度相比哪個比較高?
學生回答4:冬季室內的溫度比較高,室外的溫度比較低。
教師問題5:從室外進入室內眼鏡的溫度相對室內溫度來說是比較高還是比較低呢?
學生回答5:比較低。
教師問題6:對著鏡子哈氣時鏡子才會出現小水珠。那鏡子的溫度和從口中哈出的氣體相比,誰的溫度高誰的溫度低?
學生回答6:鏡子的溫度低,從口中哈出的氣體溫度高。
教師問題:通過對上面這些現象的分析,我們能夠發現,小水珠的形成可能與什么有關?
學生回答:溫度。
這樣,就一步步地引導學生猜想出小水珠的形成可能與溫度有關。
在學生猜想出小水珠的形成可能與溫度有關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小水珠的形成是否真的與溫度有關。
(二)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1.課堂提問
如何基于核心問題在小學科學實驗課堂進行課堂提問,筆者認為應經過如下步驟。
發問,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能夠真正引領課堂、引發學生思考的核心問題。同時學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
候答,給學生一定思考、分析、討論問題的時間。
叫答,教師可以點名請學生回答,也可以讓學生小組匯報。
理答,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總結,梳理結論。
2.課堂觀察
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離不開課堂觀察。通過課堂觀察,教師可以即時搜集信息。
仍以《水蒸氣凝結》一課為例。在學生小組合作設計好實驗方案后,我們要進行方案展示和方案對比,最后優化出最佳實驗方案。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展臺展示自己的實驗方案,并講解自己的設計。其他學生進行評價,說一說實驗方案的優缺點或者提出質疑。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直接進行溝通評價。
第一組方案:
將兩個燒杯中分別倒入半杯熱水。
用試管夾夾取一片玻璃片在酒精燈上加熱;另一片玻璃片不加熱,放在一旁備用。
將兩片玻璃片蓋在燒杯上,觀察兩片玻璃片表面的變化。
學生評價1:第一組的方案實驗步驟設計得非常清楚,能驗證出小水珠的成因。
學生評價2:我也認為第一組的設計很好,但我覺得應該寫得更清楚一些。例如,第一步中的兩個燒杯應該是一樣的,實驗結果才能準確。
學生評價3:我也認為第一組的方案,整體思路是沒有問題的,但應該再細致一些,更嚴謹一些。“半杯水”大概是多少升要寫明白。
第一組成員:感謝你們的指正,這樣的確能讓實驗結果更準確。
學生評價4:現在實驗方案已經很好了,但是我覺得可以更好。
大家都互相看看等待他的回答。
學生評價4:玻璃片加熱不均勻容易爆裂,最好在第二步中提醒一下大家,一定要均勻加熱。
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
學生評價5:現在實驗方案已經夠完美了,但是我認為第三步是不是也要強調一下,要同時將玻璃片蓋在燒杯上。
大家紛紛點頭。
就這樣,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式評價中,學生自己設計出了完美的驗證“小水珠的成因”的對比實驗方案。
將兩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倒入半杯等量熱水(大約200ml)。
用試管夾夾取一片玻璃片在酒精燈上加熱,加熱1分鐘左右;另一片玻璃片不加熱,放在一旁備用。
將兩片玻璃片同時蓋在燒杯上,觀察兩片玻璃片表面的變化。
3.效果反饋
對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在小學科學實驗課中的具體應用進行效果反饋。
四、課堂效果
通過精品課個案設計檢驗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應用于小學科學實驗課堂的實踐效果。
通過同課異構對比,同一課題的實驗課,一個采用傳統評價模式,另一個采用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模式。發現采用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模式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明顯優于采用傳統評價模式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課堂的流暢度、學生的參與度、整體的課堂效率都有明顯的提高。
通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在小學科學實驗課中的應用研究,充分挖掘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在促進學生學習方面的功能,通過實踐探索,為相關研究提供典型案例,為一線教師提供了可靠的實踐路徑和經驗參考,改善了當前小學科學實驗課中教學評價簡單、低效的現狀。實踐表明,引進基于核心問題的交流式評價模式,能真正實現“以評促教”“以評定教”,促進小學科學實驗課堂的教學改革,提高小學科學實驗課堂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