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英
在“均衡發展”大背景下,要使薄弱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改善,就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健全教科研組織,明確課堂教學評估的標準。為此,筆者基于教研平臺,對薄弱學校幫扶策略進行了分析。
一、基于教研平臺的薄弱學校幫扶的重要性
(一)教研互動平臺是改善薄弱學校“生存性薄弱”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薄弱原因,薄弱學校可以分為多種類型。有學者把薄弱學校歸納為兩類,即“生存能力差”與“發展薄弱”。弱勢發展可以解決學校的生存問題,但在尋求發展的過程中,學校必須依靠外部的支持和自身的發展才能擺脫困境。對于薄弱學校的教育救助,則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它的生存問題。一方面,通過教研活動,為薄弱學校提供文化、資金、課程、教學資源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過教研,增強薄弱學校發展的內在動力。僅靠“硬件”資源的輸送來改善薄弱學校,顯然是“治標不治本”,更重要的是要借助教科研平臺,從各個方面提升學校的“軟件”建設。
教研質量是薄弱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學校要扭轉這種“生存性薄弱”局面,關鍵在于掌握基本的求生技巧,提高教育與教學質量,保住學校的生命線。因此,要在保障“硬件”建設的同時,加強“軟件”建設,強化教師教學基本功。只有從源頭上把握好學校教育改革這條“命脈”,才能真正實現薄弱學校的內生、主動和可持續發展。
(二)教研互動平臺是改善薄弱學校的重要抓手
薄弱學校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學者提出,薄弱學校是政府、社會、家庭、學校和教師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而產生的。那么,在這些因素中,哪些是學校教育薄弱的根源?學校想要改變目前的弱勢狀況又要克服哪些因素?
筆者認為,國家、社區和家庭是薄弱學校形成的外在原因,教育科研是制約薄弱學校發展的內在因素。因為內在因素是事物發展和改變的根源,所以薄弱學校轉化必須從內在動因——教育科研入手。政策、經濟、文化等資源的調控可以在短期內改善薄弱學校的軟硬件環境,但在軟硬件建設方面,則主要依賴于教學和科研的改善。教科研平臺是薄弱學校從外部“輸血”到內部“造血”的重要環節,學校要緊緊圍繞教科研平臺進行建設。
二、基于教研平臺的薄弱學校幫扶策略
(一)依托“互聯網+”,強化教師多科教學的外源性支持
從技術哲學的角度去認識教育技術,其焦點不應只是在教育中運用技術,更要探究科技在教育中的應用及其給教育帶來的改變。
信息化工程2.0實施背景下,“雙師教學”已成為基礎教育學校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關鍵點。一個優秀教師可以聯合多個薄弱學校教師在多個班上授課,有效解決了薄弱學校師資不足、課程設置不足、課程質量不高等問題。
“聯體課堂”為薄弱學校的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服務,讓城市和農村的學生同上一堂課。但基于農村遠程教育的實踐經驗,把城市中小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到貧困地區,并在貧困地區“開齊課”,是不現實的。第一,“農村遠程教室”的建設并不能惠及所有薄弱學校,特別是在少數教學班的情況下,這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聯體課堂”的建設,還為城市學校教師增加了教學負擔。第二,“城鄉遠程聯體課堂”中,城里的主講教師不了解薄弱學校的學生情況,難以把握教學節奏,要實現一堂課照顧到城鄉不同學情學生的難度很大。所以,“聯體課堂”的教學模式很難長久地支撐薄弱學校的教學。但是作為階段性的教學研究,“聯體課堂”是在農村開齊開足課程、打造城鄉教師實踐共同體的有益探索。
(二)開發特色課程資源庫,搭建彈性網絡教研平臺
“互聯網+”讓各個領域都發生了變化。隨著教育科技的發展、教學設施的更新換代,教育領域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慕課”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巨大潛力。相關院校通過實地考察薄弱學校,運用自身的師資力量,為薄弱學校開發建設課程,篩選整合更加優質、更有特色的針對本地教師的學習與教育資源。針對薄弱學校,名校教師還大力推行網上學習教育平臺(可以參考北京師范大學的“青椒計劃”,采用“名師授課+優質課程”的方式開展),為薄弱學校教師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
同時,我們堅持“開放、協作、共享”的理念,加強薄弱學校信息技術建設,為學校教師提供社區學習平臺,有效整合更多培訓資源,探尋更符合當地教師專業水平和需求的在線培訓模式,實現薄弱學校教師專業學習的“彈性化”、教師學習方案和教學方法的“私人訂制”。
(三)提供信息技術指導與幫扶,強化教師信息素養
新時代,教育數字化行動如火如荼,為教師打造信息化教學網絡平臺成為必然。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然而,由于偏遠地區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教師在教學中熟練、靈活地運用信息技術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且,各級各類遠程網絡資源的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制約了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為進一步加強農村貧困學校教師教育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切實有效地促進農村貧困學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學校要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加大科技投入,緩解目前學校信息硬件設備短缺的困境。第二,地方高校可以與各地高校進行對接,為當地的弱勢學校教師配備一定數量的教學設備,提供設備租賃服務,開放數據庫等,使其能在日常教學中靈活使用。第三,高校可以為鄉村薄弱學校的教師提供專業的技術咨詢和服務,開設在線答疑,進行操作講解等。
三、總結
近年來,關于教育公平、教育資源共享的研究日益增多。筆者在分享發展理念下,對薄弱學校幫扶的意義、策略和執行情況進行了分析,對有關教育群體的發展與需要做出探討,旨在把現代教育科技融入實際,推動教學技術與實務的融合,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本文系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課題“基于平臺的薄弱學校幫扶模式研究”的成果。立項編號:JCJYC212528013)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