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斐麗
“雙減”政策的出臺,為基礎教育教學帶來了許多新的變化,對教師日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雙減”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明白,“雙減”不減責任,不減質量。教師要做到提質增效,為學生減去過重的作業負擔。那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怎樣減去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這就需要教師優化英語作業設計。
明確英語作業的用途
檢測知識掌握程度。即時的、有針對性的練習作業具有教學診斷功能。通過當堂隨測,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練習作業的作答情況,發現哪些知識學生還沒有真正掌握,及時調整授課思路與進度,做到“一課一得”。
鞏固新知,發展思維。英語作業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英語技能的提升需要適當的練習。沒有練習,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不深入的。在練習完成作業的同時,學生的思維品質會有所發展,語言技能也會有所提升。
增加學生的體驗感、參與感。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讓學生多參與、多練習。比如,當講到“Changes in Beijing”時,我們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一項預習作業,讓學生詢問父母小時候的家鄉是什么樣子的,與目前的家鄉面貌進行比較。通過對比自己家鄉的變化,引入對“Changes in Beijing”的學習。
優化初中英語作業設計
基于英語作業的作用和河南省初中英語學科課堂教學基本要求,初中英語作業設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立足學生實際,“量體裁衣”布置作業。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關注全體學生,可以把作業分為基礎類作業、拓展類作業、綜合實踐類作業。基礎弱一點的學生完成基礎類作業,中等程度的學生完成拓展類作業,程度好的學生完成綜合實踐類作業。
豐富作業形式。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及教學需要,教師可設計視聽類作業、口頭作業(情景劇表演、趣味配音等)、書面作業、手抄報制作、勾畫思維導圖等,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增加作業的趣味性。在設計英語作業時,教師要將作業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增加趣味性,提高學生對作業的興趣。比如,學完有關各個學科的英語表達后,教師可讓學生用英語制作課程表并進行展示。這種作業形式比讓學生抄寫有關各個科目的詞匯更有趣味性。
基于課型和話題設計作業。在聽說課的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結對練習,或讓學生在已有對話的基礎上創編新的對話;在閱讀課學習結束后,可以讓學生提煉關鍵詞或借助思維導圖復述課文,還可以對原有文本進行續寫、仿寫等。
總之,教師要乘著“雙減”的東風,讓英語作業減量提質增效,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多一份期待,讓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