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的傳承與發展,服務于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大局。文章梳理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歷史,分析當前中國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困境,并積極探索中國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優化路徑,旨在堅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推動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增強人民群眾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戲曲;傳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3-00-03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1]這一論述深刻闡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國的文化基因。戲曲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堅定戲曲藝術文化自信,傳承和發展戲曲藝術,推動戲曲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促使戲曲藝術在新時代重新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文化自信為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契機和廣闊的平臺,營造了良好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氛圍。文化自信為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價值觀引領和戰略支撐。而戲曲藝術作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它的傳承和發展是對文化自信的自覺踐行,將為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財產。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傳承和發展戲曲藝術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中國戲曲的概述
戲曲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為比較成熟的戲曲藝術形式。戲曲藝術的歷史演進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形成、發展、成熟、繁榮、傳承創新。
唐朝時期,經濟發展迅速,文化繁榮,出現了中國戲曲的雛形,如“參軍戲”“踏搖娘”“蘭陵頭”,戲曲藝術應運而生。北宋時期,職業藝人的出現促進了雜劇和院本的發展,金代的院本繼承了宋雜劇,性質上與宋雜劇相同。元代時期,在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一種成熟的戲劇形式——元雜劇,標志著中國戲曲的成熟。明清時期,明代的戲曲在宋元時代的南戲基礎上繼續發展,在唱、念、做、打和舞臺美術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明中期,在昆山地區興起了昆腔。明后期,折子戲開始流行。清代在地方戲梆子和皮黃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了京劇,在同治、光緒年間,京劇成熟和興盛,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到了新的高度。
辛亥革命以后,傳統戲曲藝術進行了一定的改良。五四前后,戲曲中出現宣傳民主思想的價值取向。抗戰時期,大批有志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為了喚醒迷茫的人民大眾,鼓勵他們與命運進行抗爭,同時宣傳黨的革命主張、革命思想。他們積極創作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文藝作品,這一時期涌現出了大量的新歷史劇和現代劇,戲劇文化在蘇區發揮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戲曲藝術的發展,戲曲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涌現出了一批優秀劇目。新時代,在習近平文藝觀的指導下,戲曲藝術的發展邁向了新的高度。2021年4月29日,教育部成立了中國戲曲教育指導委員會,這一舉措充分體現了國家已經把戲曲的傳承發展上升到戰略高度,促使戲曲藝術在校園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2 傳統戲曲傳承與發展的實然困境
在中國傳統社會,戲曲是深受大眾接受和喜愛的文藝形式,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它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極高的傳承價值。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外部的原因和戲曲自身的原因導致傳統戲曲傳承與發展舉步維艱,陷入了困境。
2.1 時代變遷導致戲曲小眾化
戲曲的唱、念、坐、打四項基本功需要演員從幼時就開始苦練,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戲曲有較強的敘事性,且戲曲獨特的表現形式需要觀眾花費一定的時間靜下心來欣賞。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城鎮化的推進,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休閑時間越來越少,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使得戲曲的演員和觀眾都急劇減少。
戲曲小眾化一方面是因為改革開放以后,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現。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導致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等價值觀盛行,人心浮躁,人們都熱衷于追求快餐文化和網絡文化,而忽視了有歷史積淀的優秀傳統文化。
戲曲小眾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可供選擇的娛樂方式跟戲曲流行時期相比,要豐富很多。現在戲曲的受眾大多為老年人或者戲曲愛好者,這些老年人有些出生于戲曲流行時期,那時看戲是主要的娛樂休閑方式,戲曲陪伴了他們人生的早期階段,所以他們會有一定的戲曲情結或者看戲習慣。而現在的年輕人絕大多數已經對戲曲沒有興趣,更不會花時間去欣賞戲曲,戲曲變得越來越小眾。
2.2 戲曲內容與傳播形式陳舊,創新力度不足
中國戲曲在發展歷程中也存在著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內容與程式都是固定的,如果隨意更改不僅無法取得大家的認同,還會被認為是對文化傳統的不敬[2]。這就導致戲曲的創新力度不夠,不敢打破這種固定的內容和程式,一直在原有的內容和程式上徘徊。
正如大多數文藝作品的創作一樣,戲曲的內容創作也取材于同一歷史時期社會上發生的或者流傳的故事,具有鮮明性的時代特征。然而在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戲曲中的故事與當下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不能與觀眾產生共鳴。如果仍然延續過去的老套內容和故事情節,就很難引起當下人民大眾的注意,這就使戲曲失去發展的受眾基礎。
在戲曲的傳播形式上,目前主要還是劇院、傳統媒體等傳統的傳播形式,對新媒體在傳播方式上的運用還有待深挖。即使有些老戲迷認為,老戲才有戲曲的味道,傳承下來的都是經典,越是經典越是值得反復品味。這種觀點本身也沒有錯,但是對于迫切需要擴大社會影響力,不斷適應社會變化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戲曲行業而言,這種顧慮太多、創新力度跟不上、不能迎合大眾市場需求的問題,會很大程度上制約戲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文藝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一旦失去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就會出現發展危機。
2.3 戲曲專業人才缺乏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瑰寶,戲曲魅力的延續需要專業人才的代際傳承。當前,由于前文提到的戲曲的小眾化,陷入了戲曲演出的場次少,劇團的收入少,戲曲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難以保證,劇團數量減少,有志進入戲曲行業學習和發展的人減少等這樣的問題的惡性循環。放眼當下,明星演唱會門票一票難求,演唱會現場人山人海。反觀戲曲演出,一般都是政府提供門票補貼,現場觀眾也是寥寥數人,行業的不景氣必然導致專業人才的流失。
此外,戲曲專業人才結構趨向于老齡化,青年這樣的新鮮血液難以及時注入。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和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消解了青年對戲曲這種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追求。加之戲曲講究基本功,需要長期持續的練習,不是短時間可以速成的,在浮躁的社會氛圍中,青年考慮到時間成本、付出回報比等因素,絕大多數都不會選擇進入戲曲行業,學習并深耕戲曲。
3 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優化路徑
傳承和發展戲曲藝術需要結合實際,探索積極有效的策略路徑。要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加強政策扶持,培養專業人才,創新發展戲曲的內容、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
3.1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戲曲藝術中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居于指導地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承和弘揚中國戲曲藝術,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戲曲藝術的傳承和弘揚,戲曲形式和內容的創新發展,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同時要堅決杜絕戲曲文化改旗易幟,警惕被西方社會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無孔不入,他們大力輸出蘊含著西方價值觀的文化產品,在文藝領域滲透歷史虛無主義,文藝工作者在創作時需要高度警惕。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要牢牢把握戲曲的意識形態屬性,牢牢把握戲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戲曲內容中融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使戲曲文化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確保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沿著正確道路前進。
3.2 強化戲曲傳承與發展的政策導向和扶持措施
首先,加強對戲曲文化的宣傳,讓人們認識到傳統戲曲的魅力和重要性。國家在這方面已經積極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中央電視臺開設了專門的戲曲頻道,推出了《中國戲曲大會》大型節目;教育部貫徹《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著力推進戲曲藝術進校園等。這些舉措體現了國家對戲曲文化宣傳的重視程度和貫徹的執行力度。此外,對戲曲文化的大眾化、生活化宣傳也尤為必要。社會、企業應承擔起此類宣傳的責任,積極推進戲曲文化周邊文創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在日常用品的外觀設計中增加戲曲元素,讓人民群眾接觸得到、欣賞得了,從而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
其次,強化戲曲傳承與發展的政策導向,完善和健全相關制度體系。健全戲曲藝術保護傳承工作體系、學校教育與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傳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機制、戲曲工作者扎根基層潛心事業的保障激勵機制,大幅提升戲曲藝術服務群眾的綜合能力和水平,營造有利于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形成全社會重視戲曲、關心支持戲曲藝術發展的生動局面[3]。
最后,戲曲傳承與發展需要國家、社會、企業等形成合力,修復戲曲文化生態環境。在戲曲氛圍的社會營造下,在政策措施的保駕護航下,促使戲曲傳承與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3.3 立足傳統戲曲,創新發展、面向時代
戲曲藝術要想長久發展,受到人們的青睞,必須立足傳統戲曲,積極進行藝術創新,以更大眾化的姿態滿足大眾需求和審美。戲曲創新不僅包括內容創新,還包括形式創新。在戲曲內容的編排上,應緊跟時代步伐,突出時代特色,融入新時代故事,創造出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具有時代性的精品劇目。
在戲曲的表現形式上,實現戲曲與音樂協同創新,運用現代化舞臺設備,借助數字化手段、虛擬技術等,營造一個具有科技感和沉浸式體驗的舞臺效果。在戲曲創新過程中,要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既要吸收新媒體時代的精神內涵,又要保持戲曲文化的精髓,創作符合正確價值觀的現代戲曲[4]。此外,戲曲創作要符合市場定位,滿足市場需求,推進戲曲產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為戲曲的大發展大繁榮注入活力。
與此同時,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的到來,為戲曲的傳播方式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新媒體時代,網絡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網絡也從最初的工具變成了現在人們社會生活的現實場域。因此,戲曲在充分利用傳統媒體進行傳播的同時,也應緊跟時代潮流,加強在網絡空間的傳播。比如錄制百姓喜聞樂見的短視頻、開發戲曲專題的小程序等,提升戲曲傳播的大眾性、互動性、實效性。
需要指出的是,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網絡文化中使戲曲藝術出圈,同時還能守住戲曲文化的根脈,不在各種文化浪潮中迷失方向,把握好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這也是傳承和創新好戲曲藝術的關鍵所在。
3.4 加強戲曲專業人才的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5]傳承和發展戲曲藝術最核心的因素是專業人才,他們肩負著戲曲的創作、演繹、創新等重要職責。在戲曲傳承和發展出現多重困境的情況下,加強戲曲專業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認真貫徹落實戲曲藝術進校園活動,在學生們的內心播種下戲曲藝術的種子,激發他們對戲曲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增強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心,促使一部分學生立志于進入戲曲行業,為戲曲行業儲備人才。
第二,對于正在高等院校、各類劇團學習的戲曲人員而言,應做好培養計劃,扎實推進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相統一。不斷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業務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培養責任意識,強化傳承和發展戲曲藝術的使命和擔當。
第三,對于正在從事戲曲行業的專業人員,要不斷提升業務水平,創作出百姓喜聞樂見的時代作品,拓展戲曲傳播方式,推動戲曲藝術大眾化。同時也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保障職業發展,疏解現實困難,以便他們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戲曲藝術。
通過以上措施,期許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戲曲行業,為戲曲的傳承和發展作出貢獻。
4 結語
曾經,時代的變遷使戲曲藝術在一段時間內變得小眾化。當前,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在黨和政府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提倡下,戲曲藝術的發展迎來了春天。所以應當抓住時代契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造出滿足大眾需求的高質量的藝術作品,傳承和發展戲曲藝術、振興戲曲藝術。在國家新發展階段的戰略支撐下,戲曲藝術將迎來大發展大繁榮,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289.
[2] 尹笑笑.中國戲曲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戲劇之家,2014(10):51.
[3] 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Z].國務院辦公廳,2015-07-17.
[4] 王雅秋.數字媒體時代對于戲曲傳承與發展的影響[J].戲劇之家,2021(30):88.
[5] 李必友.推動中華戲曲藝術薪火相傳[N].人民日報,2021-11-22.
作者簡介:王亞男(1991—),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