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中人類可以直接獲得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包括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物、化石能源等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資源,生物、水、土地等在較短時間內再生產或循環再生的資源,以及風力、太陽能等被利用后不會減少的取之不盡的資源。自然資源是發展之基、財富之源、民生之要,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一種新形態的文明,是人類對工業文明導致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的反醒與新的發展模式的選擇。其目的是通過建立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增長方式、產業布局、消費模式,使資源得到高效與循環利用、生態環境能夠隨著社會發展而得到改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全民樹立資源節約意識,降低資源消耗,更要求在資源開發中,保護生態環境,將資源開發對自然的不利影響最小化,在資源利用中節約高效、循環再生。對可再生資源,根據其承載力科學合理利用,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生態文明建設還要求對因資源不合理開發而受損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重煥生機。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尤其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自然生態系統破壞、環境污染、地面沉降、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國社會發展的短板。保護自然資源、節約高效利用自然資源、促進自然資源的循環再生是自然資源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本專輯匯編了11篇文章以生態文明建設中資源保護、利用與管理為主題,從山水城市建設、生態修復、生態環境承載力、生態效益及生態損害賠償等方面進行了探索,相信能為我國自然資源管理和學術探索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參考。
2022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