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奇,羅宏明,劉翠霞,余雪飛,劉姝顯
(廣東省土地調查規劃院,廣東 廣州 510000)
珠三角城市群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累積,具備了較好的基礎與發展優勢。目前,對珠三角城市群國土空間資源的分析主要側重于城鎮格局的擴張[1-2]、土地利用評價[3-5]等方面,而對其本底特征與演化分析研究方面略顯不足。因此,為推動城市群發展、優化國土空間格局,開展珠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間”特征演化與優化配置研究顯得頗為重要?!叭臻g”是指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種資源空間,是構建空間規劃體系的基礎[6],也是本文研究的切入點。很多學者利用土地利用動態度、香農熵值、標準差橢圓、土地利用轉移矩陣等方法開展了對城市群國土空間資源的研究分析工作。例如,從國土空間資源的數量結構、空間布局兩方面分析滇中城市群國土空間資源的本底特征[7];采用“三生空間”結構指數模型分析貴州省都勻市村域“三生空間”結構的時空格局[8];利用熵值法、空間計量模型識別云南省縣域優勢功能[9],分析區域“三生空間”的特征;利用耦合協調度指數、比較優勢指數等方法,評價中原城市群“三生空間”功能[10]。
本文基于2015年、2018年珠三角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數據,利用NRCA模型,分析2018年珠三角區域“三生空間”的優勢度情況,劃分優勢功能區,摸清區域國土空間資源本底特征;并利用土地利用轉移矩陣,揭示2015、2018年兩個時點的區域“三生空間”資源時空演化規律。基于分析結果,提出優化資源空間格局的建議。
珠三角城市群位于廣東省的中部,珠江下游區域,是我國三個特大城市群之一,以廣州、深圳為核心,與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共9個城市組成。
本文選取的數據為珠三角9個城市2015年、2018年的土地利用數據,根據“三生空間”分類[7],對土地利用數據進行分類處理,分為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表1),利用NRCA模型,摸清2018年珠三角地區“三生空間”優勢度情況;并以時間作為變量,采用疊加分析方法,對比分析不同時間段土地利用的變化,從而揭示2015、2018年兩個時點的珠三角地區土地利用演化規律。最后在前述分析的基礎上,為優化區域國土空間格局提出建議,以推動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化發展。

表1 “三生空間”與土地利用類型對接表
NRCA模型用來表達某一空間資源存在的競爭優勢度。NRCA的值越大,該空間資源所在區域的優勢度就越強;NRCA的值越小,該空間資源所在區域優勢度就越弱。
式于NRCA模型,分析珠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間”資源優勢度,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NRCAij為i區域j類土地資源的優勢度;Sij為i區域j類空間資源的量;St為所有區域的全要素空間資源的總量;Sj為所有區域j類空間資源的量;Sit為i區域的全要素空間資源的總量。
珠三角城市群生產空間優勢區主要集中在惠州與江門,肇慶的德慶區、高要區和四會區,廣州的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與南沙區也為生產空間優勢區;生活空間優勢區主要集中在中部,廣州、東莞、深圳、中山、珠海及佛山,而江門、惠州、肇慶少部分區域也為生活空間優勢區;生態空間優勢區主要集中在肇慶、惠州與江門(表2)。

表2 2018年珠三角城市群空間資源優勢度指數

續表
為分析國土空間資源類型轉化情況,利用土地轉移矩陣分析方法,揭示“三生空間”資源演化的方向。
對比兩個時點資源情況,生產空間的轉化主要以轉化到生活空間為主,約11843 hm2;生活空間的轉化量較小,轉化到生產空間約238 hm2,轉化到生態空間約454 hm2;生態空間的轉化主要以轉化到生活空間為主,約22053 hm2(表3)。

表3 對比2015年,2018年“三生空間”類型面積轉移量 單位:hm2
對比兩個時點資源情況,珠三角城市群國土空間資源演化方向:生產空間資源減少,生活空間資源總體增加,大部分來源于生態空間資源的轉化;生態空間資源減少,其中大部分轉化為生活空間。
生產空間優勢區分布主要以江門、惠州為主,肇慶部分區域與廣州部分區域也為生產空間優勢區;生活空間優勢區主要分布在珠江入海口東西兩岸城市,包括穗莞深、中山、珠海五市,以及江門、惠州的中心城區;生態空間優勢區主要集中在肇慶、江門、惠州三市。
自然條件的差異決定了“三生”空間分布的基本格局[11],珠三角區域地勢起伏大,呈現中部低,三面高的趨勢,其中西北部地勢最高。西北部、西部與東北部區域,由于海拔高,植被覆蓋率高,物種豐富,也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生態價值極為重要,生態資源豐富,有利于生態空間資源優勢區的形成。中南部區域,主要以平原、丘陵為主,地勢低,開發難度較低,便于城市擴張,有利于生活空間資源優勢區的形成。西部及東部部分城市地形以中低山丘及平原為主,氣候適宜,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且靠近珠三角地區一線城市,交通便利,便于開展工礦業活動。
經濟社會因素是影響土地資源演化的重要驅動因素[11],對比兩個時點資源情況,生態空間面積呈現減少趨勢,且大部分轉化為生活空間。這主要是因為人口與經濟的快速增長驅動了土地資源的轉化。根據廣東省統計局數據,珠三角城市群2018年常住人口6301萬人,較2015年增長35.4%;生產總值為81049億元,較2015年增長30.2%。為適應迅速膨脹的人口,珠三角區域生活空間用地的需求也隨之增加;而經濟的增長,也為調整產業結構、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提供了資金。隨著人口不斷增多,保障糧食產量的供需平衡與工業的發展也越發重要,但是生產空間資源呈現減少趨勢,這也反映了空間資源配置不合理。基于城市擴張的需求,生態空間資源減少且主要流向生活空間資源,提高生態資源的效應是必須面對的一大難題。
《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在“人口規劃”中明確指出,珠三角地區常住人口從2018年的6301萬人增至2035年的8440萬人,年均增加125萬人。在人口壓力不斷增大與有限的空間資源背景下,推動區域生活空間健康發展,提高空間資源利用效益與效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珠江入??跂|西兩岸城市應基于區域優勢區的資源優勢,急需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建立區域優質生活圈。一是以集合城市統籌共享式公共服務供給,緩解部分城市的公共服務壓力,提升外圍地區供給服務品質,促進城市群之間的公共服務資源的共享;二是優化公共服務設施供給方式,構建區域優質生活圈基礎,通過銜接港澳基礎設施的標準,提高設施的供給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為保證人口增長與保障糧食產量的供需平衡發展,對生產空間資源的優化利用刻不容緩。在農業生產空間方面,重視糧食安全問題,以江門與惠州為重點,多措并舉推進資源多功能利用。一是嚴格控制耕地保護與利用,加大土地整理力度,高標準建設基本農田。二是加強建設與推廣農業公園,保護都市農業景觀。結合連片的田野、魚塘、果園等建設“農業公園”,包括花卉、?;~塘等,構成專業性農業公園及多種產品構成的綜合性公園。三是開展土地利用格局與碳排放關系研究,摸清土地利用碳排放效應。四是提升傳統產業空間供給水平,如工業園區復綠、舊廠房升級改造、內容與服務升級等。五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塑造高品質創新環境,出臺科技創新的利好政策。六是扶持綠色能源產業的建設,提高供給水平,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生產。
基于生態空間資源分布特征與區域優勢度分析結果,西北部、西部與東北部為主要的生態空間資源優勢區,由環鼎湖山生態屏、環天露山生態屏、環南昆山生態屏和環蓮花山生態屏等四大區域構成生態屏障,對珠三角地區及其周邊地區的氣候調節、生態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等發揮著重要的功能作用,保護并優化利用生態空間資源顯得格外重要。一是制定最嚴格的管制措施,以保護海陸的生態紅線,構建珠三角生態安全格局。二是加強環境保護的力度。通過對濕地資源和濕地用途管制,加強對濕地的保護;通過加強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林地用途管制、有害生物防治體系建設,確保森林資源安全。三是推動生態環境的協同治理。加強珠三角地區跨區域、跨部門的環境協同治理能力,對城市邊界、重點關注區域、重點監測區域的水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進行治理,改善珠三角區域的環境問題。四是推動生態功能區形成連片性效益。基于城市化造成的生態資源破碎度增加,應加強珠三角區域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推動環鼎湖山生態屏、環天露山生態屏、環南昆山生態屏和環蓮花山生態屏四大區域形成連片性規模效益。